在渝北區張關鎮采訪,干部群眾高興地向記者說起區委書記劉光全為他們“修好一條路,辦好五件事”的事情。天險村村民廖有才激動地說:“書記為我們籌款修路,為我們解決飲水難、用水難、修建村活動室、修建公路橋、幫貧困戶發展畜禽。我們的新農村真是大有希望!”
這是去年以來渝北區開展“聯幫帶”活動的一個縮影。
渝北區的領導們在思考,經濟發展勢頭增強了,社會事業進步了,黨建水平提高了。是不是群眾的事就可以“丟手”了?
答案自然是否定的。
“近幾年,在既快又好的發展中,渝北還不同程度存在著城鄉發展不夠平衡,經濟社會發展不夠協調,黨群、干群關系不夠融洽的問題。”區委書記劉光全在思考,“就是要通過‘聯幫帶’這樣的長效機制,探索建設和諧渝北的新路徑。”
“聯幫帶”,就是“聯系基層群眾、幫扶困難群體、帶動群眾致富”。這個主題活動,是他們創新執政方式、構建和諧渝北進行的積極的實踐和探索。活動主體是全區各級黨組織和全體黨員,服務對象是基層和群眾。區級黨政機關和區直部門重點聯系鎮街、園區和企業,幫助理清發展思路,帶動加快發展。
“通過制度促、資金扶、項目帶等有效形式,統籌區域發展、城鄉發展和經濟社會發展。”劉光全說。
為確保“聯幫帶”落到實處,區委建立健全了民情匯集、民意分析、科學決策、責任落實、公示評議、考核獎懲等保障制度,對所收集的社情民意進行匯總分析,及時提出解決具體問題的對策和辦法,制定目標任務的落實方案,及時公布黨員領導干部“聯幫帶”的落實情況,把“聯幫帶”納入年度綜合目標考核、干部政績考核和干部選拔任用中的重要內容,從機制層面推動“聯幫帶”實踐活動深入開展。
黨員領導干部“一聯一、一幫一、一帶一”,聯系鎮街、企業、學校、村(社區)、困難戶和貧困學生。“聯幫帶”,聯出了感情,幫出了和諧,帶出了發展。區級部門和鎮街通過開展送政策、送信息、送資金、送項目、送技術等“五送”活動,形成了由點及面、點面結合、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聯幫帶”網絡;街道社區通過信息收集、技能培訓、崗位聯系、權益保護等有效渠道,實施了就業、健身、安居、社保、敬老“五大民心”工程。農業局啟動了實現科技致富的“農業科技入戶”工程。興隆鎮在抓好養殖龍頭企業上規模、上檔次的基礎上,鎮機關干部“一對一”結對幫扶30戶貧困農戶,捐資修建雞舍,無償提供雞苗5000只,目前已陸續出欄。僅此一項這30戶貧困戶可平均增收1000元。王家鎮動員捐資30萬元,資助37名困難學生就讀大學,安置轉移農村富余勞動力450人。“聯幫帶”使全區呈現出社會進步、群眾安居樂業的可喜局面。全區共結對幫扶困難群眾3.3萬戶,扶持帶動群眾2.3萬戶,送給基層和困難群眾資金2867萬多元,為基層和群眾解決具體問題3496個。對年人均收入低于625元的貧困農戶,實行差額補助到1000元。區財政每年安排600萬元專項基金,用于免除貧困學生的雜費、課本費、作業本費和住校生的生活補助。投入資金1626萬元,實施黨員電教滾動扶貧,幫助3400多戶貧困黨員群眾年戶平增收850元,走上了脫貧致富之路。
“這樣的活動,既實現了群眾的現實利益,又體現著群眾的長遠利益;既強調了城鄉之間、地區之間、經濟社會之間的統籌協調發展,又切實解決了困難群體的實際問題;既加快了渝北經濟社會的全面協調發展,又促進了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相處。”劉光全這樣概括他對這個活動實踐的思考。
是啊,在渝北區,記者實實在在地感受到,“聯幫帶”使黨員宗旨意識明顯增強,干部作風明顯改善,執政能力明顯提高。群眾普遍反映,黨員干部下基層主動服務的多了,坐等上門辦事的少了;考慮群眾利益的多了,考慮自身得失的少了;思考發展的多了,無所事事的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