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歲末,從渝黔高速公路綦江三江出口處下行200多米后,筆者走進重慶揚子粉末冶金有限公司,卻絲毫聽不到一般加工企業的機器轟鳴聲。“今天工廠沒生產?”面對疑問,公司董事長、總經理楊發榮微笑著帶領筆者,一邊參觀正在生產的車間,一邊講述公司成長背后的故事。
1998年初,在綦江縣城邊一間舊廠房里,誕生了一個小作坊式的企業,名叫重慶揚子粉末冶金有限公司。公司剛成立時,只有5個人,專門生產金屬粉末,年產量只有二三十噸。
1999年末,在一次銷售洽談會上,一家中日合資企業的銷售代表與楊發榮“擺龍門陣”時說,他們非常想要一種含銅量在10%-20%的鐵銅粉,但找遍市場,一直沒有發現理想的產品。這位代表還透露,早在10年前,他們就向綦江一家國有冶煉廠提出過需求意向,建議該廠研制這種產品,但一直杳無音訊。
說者無意,聽者有心。這名銷售代表的幾句話,讓剛剛出道的楊發榮心動了。
從2000年年初開始,楊發榮帶著兩名技術骨干,組建了產品研發小組,開始了自主創新之路。
技術人員一扎進資料堆,頓時傻眼了。他們要研究的技術,可不是什么小兒科,而是長期困擾微電機企業的一個老大難問題。原來,現代微型電機、電器,包括手機等高科技產品,都離不開一個名叫含油軸承的部件。傳統的含油軸承都是用銅粉作為原料制造的,成本很高,正如那家合資企業的銷售代表所言,世界上有很多企業,一直在尋找替代品,最理想的產品,莫過于將銅粉和鐵粉結合起來,這樣既具備銅不易氧化的特點,又具備鐵的硬度。
這種兩全其美的想法很好,但要變成技術和產品,可就難了。經過多方考察,技術人員發現,雖然國內已有企業生產出了銅鐵混合粉,但由于工藝僅停留在物理混合的層面,產品雖然能降低成本,卻存在偏析缺陷。而在國外,當時已有企業嘗試在鐵質的外表粘接銅質,但卻不能完全將鐵包裹,效果也不理想。
怎樣才能將銅和鐵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呢?既然物理混合這條路是死胡同,就必須轉變思路。研發小組想到了置換反應。置換反應是化學反應的一種基本類型。在多方請教冶煉專家后,研發小組先是在燒杯中進行試驗,后來發明了一種自制的置換器進行不斷的實驗,并于2000年底研制出銅包鐵粉末的初級樣品。但這種產品投入生產后,始終存在著質量問題,報廢產品多達幾十噸,其中有一家客戶就退了9噸多。
經過仔細分析,他們找到了原因:原來對銅和鐵進行置換反應并不難,難就難在發生化學反應的新產品,銅鐵必須“均勻攪拌”,否則同樣會脫落。
針對這一問題,他們想到一個點子:讓鐵粉和銅粉在運動中,通過攪拌程序,進行包裹。然而用什么設備來攪拌呢?這又是一道難題。
有一天,楊發榮在家用洗衣機洗衣服,當他看見洗衣機通過高速旋轉很快就把濕衣服的水脫干時,一個靈感產生了:洗衣機能脫水,也肯定能攪拌。于是,他買來雙缸洗衣機,將硫酸銅溶液和鐵粉放在洗衣機里進行攪拌。經過一定時間攪拌、脫水后,對試驗品進行檢驗、分析,然后再攪拌、脫水,又檢驗、分析……
在將近一年的時間里,楊發榮等人天天重復著這樣的試驗,眼睛盯痛了,腰、背累酸了,沒有一個人喊苦叫累。單是這一道工序的試驗,他們就耗費了數十噸原料,用壞了40多臺洗衣機。其中有一次實驗,就消耗了10多噸粉末,讓20多萬元的“產品”報廢。
功夫沒有白費。經過一年多的摸索,技術人員主要依靠洗衣機這種家庭婦女的常規武器,攻克了“均勻攪拌”的難題。在此基礎上,研發小組又通過抗氧化等后續處理工序,最終攻克了技術難關,于2003年初形成了成熟的工藝技術。
這種從洗衣機里“洗”出來的新產品,銅在外,鐵在內,銅不易氧化,鐵異常堅硬,兩者的完美結合,真正實現了兩全其美。公司將新產品命名為“銅包鐵復合粉”。
這種新產品一上市,就一炮走紅,銷路異常紅火。僅國內生產含油軸承這一種部件,每年就需10萬噸銅粉,每噸銅粉的市場均價為4.5萬元左右,而揚子粉末公司生產的銅包鐵復合粉每噸均價在2萬元上下。
有了拳頭產品,從一個小作坊起步的揚子粉末公司,踏上了一條康莊大道。
2003年7月,揚子粉末公司被市科委評為高新企業,其產品也入圍市重點技術創新項目。
為了保護自己的核心技術,2003年,公司向國家知識產權局申請了專利。2005年7月6日,國家知識產權局正式向公司頒發了專利發明證書。而今,這個昔日的小作坊變成了一家國內領先的高新企業。2004年,公司產量超過400噸,創產值700多萬元。按目前已建成的車間設備計算,揚子粉末公司今后可望實現年產量1萬噸,產值上億元。到時候,一個工人創造的年產值,就將超過30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