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建立的一套擁有32項指標、專門針對區縣黨政領導班子的考核體系,在干部考核中發揮的導向作用,越來越引起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對區縣領導班子進行定量考核的北京市區縣經濟和社會協調發展績效考核評估體系,從“經濟發展”、“社會發展”、“資源與環境”、“行政效果”和“區縣功能定位差異”等5個方面,共設置了32項指標,綜合評價各區縣黨政領導班子的行政效能。其中,“經濟發展”由GDP及增數、經濟發展質量指數、居民人均收入及增長率3項組成,“社會發展”由社會安全、社會保障、教育、公共衛生、文化、信訪6項構成。
北京市委組織部在2005年年初運用評估體系,對2004年北京市各區縣黨政領導班子進行了綜合評價。各區縣黨政領導班子的職能職責開始按照體系的指標設置而發生轉變。比如,在經濟發展領域加入了由“非公經濟稅收比重”和“社會投資比重”構成的“經濟發展質量指數”;在社會發展領域,擴充了安全指數涵蓋內容,將安全生產和食品安全納入其中,與反映社會安全的相關指標共同構成公共安全指數,還補充了能夠反映公共醫療衛生和文化服務的有關指標;在資源與環境領域,加入了反映地區資源利用和消耗的內容以及反映城市人居環境的相關指標。圍繞這些指標,幾乎每一個區縣的工作重點都發生了明顯的變化,一個很明顯的例子就是,各個區縣現在都非常強調信訪工作了。這是因為評估體系中設立了“每萬人中到市以上機關的集體上訪批次”這一上訪指標。
這套體系最有特色的就是“行政效果”這一項。該項考核內容主要通過北京市社情民意調查中心電話抽樣,讓群眾和企業評價當地區縣黨政部門干部工作。“政府部門辦事人員的態度”、“居住周邊公共設施如何”等,都會反映干部的施政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