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3月10日,乍暖還寒,天空飄著綿綿細雨。在地處永川市的重慶女子監獄內,女囚犯張巧(化名)與數十名同在服刑的人一道來到監區內的草坪上勞動,干得特別賣力??吹綇埱傻姆e極表現,管教干部十分欣慰——她終于擺脫了入獄時的消極情緒。張巧說:“是一張勞動職業資格證書改變了我的想法?!?/p>
囚犯在刑期內拿到由勞動部門頒發的職業技術資格證書,這在重慶女子監獄已不是新鮮事了。
“你們認真改造,好好學技術,出來后到我們公司上班!”2004年7月22日,市服裝行業協會領導帶著幾家服裝公司的負責人前往重慶女子監獄,與監獄簽訂了推薦刑滿釋放人員就業的協議。
聽到這一喜訊,許多服刑人員淌下了熱淚。
服刑人員特別是女囚犯,對未來的生活,大都有一種莫名的恐懼。
“多數女囚犯都是剛剛走進監獄大門就遭遇離婚,失去了家庭,加上不能與社會聯系,高墻外面發生了什么變化,自己出去后如何適應,都是未知數。”重慶女子監獄一名姓楊的管教人員說,“內心的迷茫往往會影響到她們的改造情緒,雖然我們做了大量的思想工作,但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她們所面臨的問題,特別是出獄后的就業問題?!?/p>
2004年,一名50多歲的刑滿釋放婦女回到老家后,生活沒有依靠,四處求救仍孤苦無助。無奈之下,為了重返監獄,她放火燒了村支書的房子。問其犯罪動機,她說:“我在外面生活都成問題,還不如回到監獄,至少還不愁生活。”
如何讓重返社會的刑滿釋放人員具備獨立生活的能力?在苦苦思索中,重慶女子監獄與永川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碰出了思想火花:把勞動法律法規、職業技能培訓和鑒定送進高墻,把罪犯刑滿釋放后的就業預先納入社會勞動就業保障范疇。
于是,“獄內外互動式、開放式教育”的新途徑浮出水面。
然而,對監獄和勞動部門的這番好意,女囚犯們起初并不領情。2004年5月18日,首期縫紉技能理論培訓班開學了,報名參加培訓的女囚犯只有18人。
抱著看一看的心理,張巧走進了這個特殊的課堂。不過,張巧很快就轉變了學習態度。
在培訓班里,女囚犯們不僅學到了縫紉技術,而且還學習了就業政策以及怎樣找工作、如何在勞動中加強自我保護等知識。
“真沒想到,在監獄里還能學到技術!”張巧說,“通過培訓,我在絕望中看到了希望?!?/p>
2004年5月27日,永川市勞動力市場接待了一批特殊的“求職者”:女囚犯們脫下囚服,穿上便裝,在干警們的帶領下來到這里,了解就業形勢及信息,聽工作人員介紹如何應聘和在網上求職?!翱吹匠汕先f個用工信息,我對回歸社會充滿了信心。”張巧說。
培訓結束后,永川市職業技能鑒定中心的職業資格考評員走進監獄,對18名參加培訓的女囚犯進行縫紉技術職業技能鑒定考試。
對于這樣一群特殊考生,考官們開始有些不放心。讓他們意想不到的是,考場秩序井然。
通過嚴格的考評,有15名服刑人員通過了職業技能鑒定考試,獲得了縫紉技術中級工職稱證書。
手捧勞動職業資格證書,張巧激動得熱淚盈眶。
職業技能培訓走進高墻,在服刑人員中引起了強烈反應。一監區服刑人員周力(化名)說:“我要在余下的刑期里珍惜時間,變刑期為學期,爭取像她們那樣拿到證書。”
學會一門手藝,等于給自己找到了一把開啟新生活大門的鑰匙。兩個月后,第二期縫紉技術培訓班開學,報名參加培訓的女囚犯接近150人。
參加培訓的女囚犯十分珍惜學習機會,很多人連走路、吃飯都在看書。每次下課的時候,課堂里總會響起女囚犯們自發的經久不息的掌聲?!翱吹贸?,她們的感激是由衷的。”一名授課教師說。
經培訓考核,第二期培訓班學員有126人獲得了縫紉技術中級工職稱證書。
李云(化名)在獄中剛拿到縫紉技術中級工職稱證書,就被重慶結義制鞋有限公司下了“訂單”。李云前不久出獄后,順利就業,結義鞋廠對李云的工作和表現十分滿意。像李云一樣,重慶女子監獄有許多懷揣職業資格證書的刑釋人員,走出監獄大門就順利找到了工作。
小小的一張證書,改變了女囚犯的服刑態度,讓她們對今后的生活充滿了向往和憧憬。
剛入獄時,張巧十分消極,現在,她成了勞動和教育改造的積極分子?!半m然還有3年的刑期,但有了勞動職業資格證書,我不再為出獄后的生活感到迷茫了。”張巧感慨地說。一名手持證書即將走出監獄大門的服刑人員對筆者說:“政府為我們想得這么周到,我們出去以后若連守法都做不到,就太對不起政府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