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的發展觀支配和引導著正確的政績觀,正確的政績觀體現和保證著科學的發展觀。但是,目前一些領導干部的政績觀出現了誤區,“政績工程”、“形象工程”在一些地方屢禁不止,人民群眾怨聲載道;片面追求GDP增長,導致少數干部在統計中弄虛作假,欺上瞞下;“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成為一些地方經濟“騰飛”的源泉;“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先發展后治理”成為一些領導干部的“發展”和“管理”的理念;“一條腿長、一條腿短”的現象,在一些地方愈來愈嚴重。這些錯誤的政績觀之所以能夠占據一些領導干部的頭腦,根本原因在于對領導干部的考核評價內容存在問題,甚至是導向性問題——
重速度、輕質量。考核干部,不是看干部干得好不好,而是看快不快。好與快之間肯定存在矛盾,干得好的不如干得快的,這樣的考核“指揮棒”,必然促使廣大干部輕質量、重速度。一些干部認為,一快遮百丑,哪怕是竭澤而漁、不擇手段,欠下一屁股債,只要“政績”突出,自己上去了,自有后來者擦屁股。早在1994年國家就提出了經濟增長方式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的思路,但是10多年來,經濟增長方式并沒有擺脫重速度、重數量、輕質量、輕效益的老路。這與干部考核的“指揮棒”不夠科學,存在必然的聯系。
重經濟,輕社會。在干部考核中,過分強調以經濟建設成績為中心,甚至簡化為以GDP為中心,把GDP作為衡量干部政績的主要甚至是惟一的標準。在這樣的考核“指揮棒”面前,各級干部自然要盲目崇拜GDP,重經濟增長、輕社會發展,重經濟領域投入、輕社會事業投入。從根本上說,社會發展不僅是經濟發展的目的,它還是經濟發展的動力,如果沒有經濟與社會的協調發展,不僅經濟發展最終難以持續,而且社會難以和諧,政權難以鞏固。可以說,經濟與社會協調發展,既是一個經濟問題,也是一個社會問題,但歸根結底是一個政治問題。
重“顯績”,輕“潛績”。在干部考核過程中,往往重顯績、輕潛績,重虛績、輕實績,不加分析地以一時成敗論英雄,或被表面現象所迷惑。俗話說,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在這樣的“指揮棒”下,干部自然只追求眼前的,放棄長遠的;追求安穩的,放棄艱苦的;追求表面的,放棄本質的……各種急功近利、投機取巧的辦法應運而生。
為了解決這些問題,《中共中央關于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決定》提出,要“建立體現科學發展觀要求的經濟社會發展綜合評價體系”,“抓緊制定體現科學發展觀和正確政績觀要求的干部實績考核評價標準”。這一要求可謂切中要害。堅持科學發展觀,樹立正確政績觀,一個重要舉措就是創新干部的考評內容。因為,只有合理確定科學的考評內容,才能讓各級干部將科學的發展觀、科學的人才觀、正確的政績觀落到實處,也只有合理確定科學的考評內容,才能準確客觀地反映領導干部的基本情況,領導干部才有明確的努力方向。
創新領導干部考評內容,當務之急是不再以單純的GDP論英雄,而是全面、科學地對干部的實績進行考核,既有GDP的增長、固定資產投入、招商引資等經濟發展類指標,又有環境保護、能源消耗、社會治安、公共教育、社會發展等非經濟指標;既要看當前發展,又要看發展的可持續性;既要看經濟總量,又要看人民群眾得到的實惠;既要看經濟發展,又要看社會穩定;既要看“顯績”,又要看“潛績”;既要看主觀努力,又要看客觀條件;既要看領導干部已取得的政績,還要看創造政績的目的以及為誰創造政績,并對為取得政績所付出的投入和代價進行計量,以切實避免不計成本和代價的重復建設、資源浪費、環境破壞,等等。讓人振奮的是,我市有關部門正在積極制訂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考核評價體系,擬將基本社會保障覆蓋率提高百分點、本級財政支出中科教文衛經費支出增長率、人口發展指數、社會安全感指數、環保綜合指數、城鄉居民收入等體現和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考核指標納入其中。
政績考核的取向就像“指揮棒”,鼓勵什么,就會產生什么。如果考核的內容就是科學發展的實績,各級干部自然就會主動地、自覺地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