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然而近年來,毒酒、毒大米、毒面粉、毒牛奶、毒大蒜、毒泡菜……當越來越多的食品紛紛與“毒”字沾邊時,人們不禁要問:我們何時才能吃得放心?
觸目驚心的食品安全現狀
不久前,國家工商總局公布了去年上半年十大食品安全典型案例,包括沈陽無執照銷售過期青島啤酒案、浙江省溫州“蘇丹紅一號”食品原料案等。幸運的是,重慶并沒有出現在這份“黑名單”上,但重慶的食品安全,同樣不容樂觀。
據有關部門統計,僅在2004年一年,全市共查出不合格糧食、肉類、水產品等七類主要產品150.49噸;立案查處違法案件2294件,其中移送司法機關22件,涉案人數431人,依法逮捕32人,涉及金額8247.5萬元,行政罰款2792萬元;取締無衛生許可證生產、經營企業(戶)1215家,取締無營業執照生產、經營企業(戶)1750家,取締無衛生許可證、無營業執照餐飲店9944家,吊銷衛生許可證、營業執照69家(戶)。
就在去年下半年,重慶一些火鍋店使用添加毛棉油的火鍋調和油被媒體曝光后,在社會上引起很大反響。重慶火鍋在經歷了“潲水油事件”、“福爾馬林事件”、“石蠟底料事件”后,現在又出現了“毛棉油事件”,用重慶火鍋界一位業內人士的話說:“重慶火鍋已經傷痕累累。”這次“毛棉油事件”,已經嚴重影響到重慶火鍋的聲譽。據醫學專家檢測,棉籽中所含的棉酚毒性很強,食用后,對人體的神經和血管均有毒害作用,特別是對心臟、肝、腎損害較嚴重。長期食用這種油或經這種油處理的食品,對人的生殖系統也有毒害作用,會造成生殖系統功能紊亂,嚴重者會導致絕育。
據衛生部公布的數據顯示,每年我國消費者因食物殘留農藥和化學添加劑中毒的人數超過10萬人。據重慶市衛生局公布的數據顯示,去年上半年共收到19起食物中毒報告,279人中毒,8人死亡。
越來越多的觸目驚心的食品安全案例,使食品安全問題成為人們的心腹大患,本來溫馨平靜的餐桌,已成為引發許多健康危機的一大源頭。在如此嚴峻的食品安全環境面前,誰還能舉箸自如呢?芽
“禍從口入”原因何在
影響食品安全的原因很多,但主要原因,不外乎以下幾種:
食品安全法律法規建設與依法行政要求不適應。盡管涉及食品安全的法規不少,但由于沒有一部能夠在食品生產加工和流通各個環節都有效發揮作用的食品安全基本法律,對諸如食品標準體系、致人人身損害的責任歸屬、賠償范圍等問題無法可依,法律上的盲點導致食品監管相關部門難以追究不安全食品生產者和銷售者的法律責任,降低了這些不安全食品生產者和銷售者的違法成本,使得一些食品安全問題長期得不到解決。
食品安全監管機構職能交叉、監管缺位。按現有規定,農業部門負責初級農產品生產環節的監管,質檢部門負責食品生產加工環節的監管,工商部門負責食品流通環節的監管,衛生部門負責餐飲業、食堂等消費環節的監管,食品藥品監管部門負責食品安全的綜合監督、組織協調和依法組織查處重大事故。由于歷史和現實的原因,各監管部門雖然都有職責分工,但職責界定不明確,存在責權不對稱和職能交叉現象,在實際操作中,容易造成食品安全監管部門管理重疊或管理缺位的局面。雖然我市成立了食品安全協調委員會,統一組織和協調相關部門開展食品安全監管工作,但由于這種協調受到諸多因素的制約,如有的無協調經費,再加上部門與部門之間多為平級的市級直管部門,真正出現問題時難以協調,因此監管合力有待進一步增強。
食品安全檢驗監測體系不健全。從部門分布來看,目前我市檢測機構主要分布在農業、質監、衛生等部門以及科研院所和大專院校,雖然檢測機構的數量多,但絕大多數檢驗監測技術落后、裝備老化、專業人才缺乏、檢測經費不足,缺乏快速檢驗儀器和檢測手段,檢測機構之間數據不能共享。從地域分布上來看,現有的檢測機構分布不均衡,絕大多數分布在主城區,而有些偏遠區縣檢測機構幾乎是空白。
食品生產經營者不講誠信。目前,絕大多數食品生產企業規模過小,基本上屬于家庭作坊式生產,根本不具備現代化生產的工藝、設備和條件,無法保證食品安全。大量的作坊式企業根本沒有什么管理,一些企業屬于無證生產,生產人員素質低,沒有培訓,更沒有考核,難以保證產品質量。一些企業見利忘義,過量使用增白劑、防腐劑、色素,用冰醋酸勾兌釀造醋,用工業食鹽生產假冒偽劣食品等現象屢禁不止。
消費者缺乏識別能力。很多消費者在選購食品時只重價格,不重質量,不看合格證、生產日期和保質期,這也給假冒偽劣和不合格食品流入市場以可乘之機。
齊心協力把好“入口”關
加快制定有關食品安全的地方性法規。據有關部門透露,受到廣泛關注的《食品安全法》有望出臺。在國家出臺《食品安全法》前后,我市應加快制定地方性法規,依靠法律的威力,保護食品安全。2004年,重慶市人大代表、原西南農業大學副校長王有超在重慶市人代會上提出必須對食品安全進行地方性立法的議案,成為當時得到代表附議最多的議案。去年1月8日,王有超等160名代表聯名提交的議案《請求為我市食品安全立法》,再次引起眾多與會代表的共鳴。王有超代表認為,有關官員對食品安全問題的漠視,直接促成了他們起草這個議案。王有超舉例說,在一次全市食物中毒預防控制會上,本應參加會議的40位區縣(自治縣、市)衛生局長,竟然只有6人到會。要讓市民吃得放心,吃得健康,必須為食品安全立法。
實行行政執法監督與技術監督分離。從國外的經驗看,有效的食品安全保證和控制系統一般由三部分組成:行政執法部門、技術監督檢驗部門和獨立實驗室。建議我市增加對檢驗檢測基礎設施和技術裝備的投入,逐步規范檢驗檢測行為,實現檢驗檢測資源和信息共享,盡快建立統一高效的食品安全檢驗監測體系,為行政執法提供有力依據,以強化食品安全監督管理機構的權威。同時,建議我市借鑒上海食品安全監管經驗,創新現有的食品安全監管理念和方式,實行行政執法監督與技術監督分離。
建立社會信用體系運行機制。食品安全信用體系建設要以培養食品生產經營企業遵紀守法為核心,通過相應的制度規范、運行系統和運行機制建設,褒獎守信、懲戒失信,從而全面提高食品安全水平,保障廣大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食品安全信用體系建設是在政府推動下全社會參與的一項系統工程,是保障食品安全的長效機制和治本之策。當前,我市有關部門決定對食品生產企業按其生產條件、質量管理能力、檢測能力、誠信記錄和產品質量安全狀況進行綜合評價,將食品生產加工企業分為ABCD四類進行分類監管,不講誠信、安全較差企業會被降級,降到D類企業時,就要被關掉。這樣的辦法是切實可行的。
加大監督管理執法力度。一是不斷完善食品安全監管工作責任制和責任追究制,我市應建立食品安全考核體系,全面開展綜合考核評價,將食品安全綜合監管職責落實到各級職能部門和街道、鄉鎮。二是嚴厲打擊制假售假。對廠家、商家生產銷售不合格食品的,應予以重處,讓其“傾家蕩產”。發現一次嚴重食品造假售假行為的,應按照國際通則,永遠將其逐出食品行業。對無證無照的“黑窩點”,要追究當事人的刑事責任。三是開展專項整治工作和執法檢查。以農村和城鄉結合部為重點區域,以分散在社區、城鄉結合部和村鎮的各類食品批發市場、集貿市場、個體商販、小加工作坊、小食品店、小餐館和無證照黑窩點為重點對象,加大對農產品生產和食品生產加工、流通、消費環節的整治力度。四是強化社會監督,拓寬舉報和投訴渠道,鼓勵和發動廣大群眾參與監督,及時揭露、曝光食品安全方面的違法犯罪行為,跟蹤報道采取的措施及效果,不斷提高社會各界對食品安全的關注程度,形成人人關心食品安全的良好氛圍。
值得欣慰的是,食品安全問題已經引起了市委、市政府和社會各界的高度重視,我市正在進行的食品安全專項整頓也已經取得階段性成果。只要大家齊心協力把好“入口關”,明天,我們一定能夠吃得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