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鍋里可做出三種軟硬不同的飯,數字電視可以跳過煩人的廣告……在第七屆高交會上,這些地地道道的“重慶造”高科技產品,讓市民大開眼界。
把新概念變成產品,需要一個舞臺。而“重慶造”最大的舞臺,當數市科委傾力打造的三大科技平臺。
“1+1>2”催生三大科技平臺
1990年代末,位于石橋鋪的重慶市計算機研究所陷入困境,科研人員紛紛流失。而與此同時,地處北碚區的重慶工業自動化儀表研究所,有著先進的科研檢測設備,卻常常“吃不飽”。
能不能優勢互補,實現雙贏?市科委牽線搭橋,2003年3月,自動化所從山溝溝搬到了計算機所院內。合并之后,兩個所煥發了活力。
這次“合并”引發了市科委決策層的思考。經調查發現:我市大型科學儀器設備近千臺,分散在各個高校、科研院所和大型軍工企業里,總價值近10億元,然而其利用率卻不足25%。科研經費投入不足,設備利用率不高,科研成果難轉化,成了制約重慶科技創新的“瓶頸”。
自動化所和計算機所“1+1>2”的運作,觸發了市科委決策者的靈感:整合科技資源,建設研究開發、資源共享和成果轉化三大科技平臺,推進科技創新。
研發,從“苗苗”抓起
“對重點項目的研發,要從‘苗苗’抓起。”重慶市科委主任周旭說。
市科委培育成功的最大一株“苗”,當數家蠶基因組測序研究項目。
1995年,市科委提出了家蠶基因組計劃的設想;2001年,市科委啟動“家蠶EST計劃”;為了和日本搶時間,2002年,市科委緊急啟動了家蠶基因組計劃,并安排專項資金2000萬元。
2003年春,西南農業大學向仲懷院士帶著一群人扎進北京基因研究所實驗室。在最艱難的攻關階段,市科委領導來到測序工作現場,鼓勵日夜鏖戰的科學家們:“基因組測序研究,既是重慶的光榮,更是中國的光榮。”在國家科委和市科委的悉心支持下,科學家們經過130天的奮戰,率先完成了家蠶基因組測序工作。
市科委扶持的另一株“苗苗”當屬“海扶刀”。
“海扶刀”,即高強度超聲聚焦刀,被稱為“21世紀腫瘤無創傷治療的高新技術”。這項技術,就誕生在重慶醫科大學,是地地道道的“重慶造”。
1996年,在“海扶刀”研發最困難的時期,市科委一次性投入200萬元研發資金,1999年,在市科委“打破傳統觀念,引入市場機制”的理念引導下,重慶海扶技術有限公司降生。
2003年10月7日,國慶長假的最后一天,為了讓“海扶刀”早日投入市場,新上任的科委主任周旭還沒來得及報到,就直奔海扶公司調研。一見面,他便對海扶領軍人王智彪說:“你們的困難在哪?需要科委提供怎樣的支持?”緊接著,周旭又積極為“海扶”聯系婆家,在市科委的精心呵護下,“海扶刀”終于從重點實驗室走向產業化,并飄洋過海,出口到英國、新加坡、韓國……
像這類通過重點實驗室來扶“苗”的故事還有很多。目前,全市有重點實驗室13個,其中國家重點實驗室2個,省部共建重點實驗室1個。研究內容包括新型機械傳動及新技術研究、超聲治療應用基礎研究、家蠶功能基因組研究等30多個主要研究方向。
共享,讓資源“為我所用”
只要你輕點一下網址“www.csts.net.cn”(重慶大型科學儀器資源共享平臺),通過搜索,全市有哪些大型科學儀器,分布在什么單位,能進行什么試驗,如何收費等信息即可瞬間知曉。
市科委條件財務處副處長李宗森說:“我們建這個門戶網站,就是要將共享資源向全社會開放,各盡其用。”為建設好這個平臺,市科委每年投入200萬元專項經費,設立開放資金,對設備使用者和提供者實行雙向激勵。
政策在前,科研院所、軍工企業紛紛入網,目前加入“共享平臺”的單位有50余家,入網儀器總數達1050臺(套),入網儀器總價值近7.2億元。
從“獨霸”到“共享”,變化讓不少企業嘗到了“為我所用”的甜頭。
以前,重慶李爾長安汽車內飾有限責任公司的許多項目測試都要送到國外去做,耗時,費錢。“共享平臺”建成后,該公司設計人員在瀏覽網頁時發現,重慶交通科研設計院的一臺多功能試驗系統,檢測水平可以達到國外先進水準。從此,李爾公司的許多項目測試都由交科院完成,成本節約近一半,開發周期縮短了兩個月。
重慶市儀表材料研究所檢測中心的X射線衍射儀,前些年幾乎像“一堆廢鐵”,進入“共享平臺”后,要求檢測的單位排起了隊。該檢測中心的負責人感觸很深:“以前‘吃不飽’,進入‘共享平臺’后,客戶紛紛找上門來預約,業務直線上升。”
“共享平臺”建立一年多來,網站訪問次數近10萬人次,千余臺“廢鐵”運轉起來,全市大型設備利用率提高了兩倍以上,實現服務總收入4000萬元以上。
“助推”,促成果“轉化”
針對成果轉化難的問題,市科委精心搭建了一座更大的平臺。
1997年,第三軍醫大學吳玉章教授,帶著精心準備的“乙型病毒性肝炎治療性多肽”項目材料,來到市科委求助。這個項目俗稱“乙肝治療型疫苗”,對中國這個肝炎病高發的國家來說,其意義非同尋常。但要攻克這個目標要冒極大的風險,在這之前還從沒有人成功過。
市科委決定“助推”一把。吳玉章得到了市科委“中青年專家基金”的資助。2001年,吳玉章研制乙肝疫苗獲得重大進展,重慶市科委再次通過科技攻關重點項目資助了100萬元。2003年,“乙肝治療型疫苗”終于獲得國家一類新藥批文。
在市科委引薦下,重慶啤酒集團看到了這個項目的巨大潛力,在項目研制初期即與三醫大結成利益共同體,先后投入2000多萬元支持科研。經評估該項目價值高達5億元!
登上科技成果轉化的大平臺,不能不看重慶“鎂”景。
鎂,被譽為21世紀綠色工程材料。重慶不是鎂礦資源豐富的地區,鎂的冶煉加工技術更是一片空白。但重慶卻用3年時間,建起了全國一流的鎂合金產業基地。
1999年,市科委決定支持重慶大學等單位開展鎂資源利用技術綜合研究,先后投入300多萬元將鎂礦開發、冶煉、材料制備等關鍵技術在短時間內一一攻克。
按照慣例,科委的工作到此即告一段落。但市科委卻把隆鑫集團、西南鋁業集團等5家企業召集起來,建議他們組建一家鎂合金企業,科委還專門拿出5萬元供這幾家企業研究考察鎂合金產業的商業前景。不久,重慶鎂業破殼而出,并在較短的時間內,實現鎂合金相關產值近2億元。
除了直接“助推”外,市科委還借助高交會、生產力促進中心等“殼資源”促進科研成果的產業化。
張帥是一家汽車空調生產企業負責產品外形設計的技術人員,前不久,他來到重慶激光快速原型及模具制造生產力促進中心尋求幫助。工作人員詳細記錄下他的設計思路。幾天后,促進中心通知張帥去看模具。令張帥興奮不已的是,促進中心趕制的汽車空調模具,竟跟自己設計的思路一模一樣。
3年多來,促進中心先后協助長安、重慶超力等開發了近百款新車零部件,為企業節約開發經費上千萬元。
“三大科技平臺”為“重慶造”搭建了一座騰飛的“舞臺”:2004年,我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新產品產值達518億元,是2000年的2.5倍,在總產值中所占比重已升至24.5%。與此同時,重慶每100萬元研發經費支出產生的專利和論文數之和,已列全國之首;企業新產品銷售收入占產品銷售收入的比重,在全國名列第二位;高新技術產業化指數則排到了全國第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