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修養而善自制之人,自處之時,能獨得超然之樂;與人相處,能和藹溫存;閑暇時,則空明澄澈如一潭靜水;遇紛爭,則不怒不嗔,波瀾不驚。
貪、嗔、癡、慢、疑,是世人受“苦”的五因。其中,以嗔為最,嗔即怒,嗔心不除,休言四禪八定。所謂“火燒功德林”,便是指嗔恚之火一朝燃起,便毀及所有往日功德。
有一個朝廷官員,已厭倦官場,專程到南岳懷讓禪師處要求出家,他向南岳懷讓道:“禪師!我現在已看破紅塵,請禪師慈悲收留我出家,讓我做你的弟子吧!”
南岳懷讓:“你有家庭,有太重的社會習氣,你還不能出家,慢慢再說吧!”
南岳懷讓:“禪師!我現在什么都放得下,妻子、兒女、家庭都不是問題,請您即刻為我剃度吧!”
南岳懷讓:“慢慢再說吧!”
官員無法,有一天,起了一個大早,就到寺里禮佛,南岳懷讓一見到他便說:“官人為什么那么早就來拜佛呢?”
官員學習用禪語詩偈說道:“為除心頭火,起早禮師尊。”
禪師開玩笑地也用偈語回道:“起得那么早,不怕妻偷人?”
官員一聽,非常生氣,罵道:“你這老怪物,講話太傷人!”
南岳懷讓哈哈一笑道:“輕輕一揮扇,性火又燃燒,如此暴脾氣,怎算放得下?”
看來,官員并沒有真的看破紅塵。
“寧起百貪心,不起一嗔恚”,怒而能自制之人,才是有佛性之人。
蘇東坡一生好佛。一次,有人告訴他玉泉承皓禪師機鋒迅捷,銳不可當,便有心與其一比高下,挫其銳氣。于是他脫下官袍穿上民服,便去見承皓禪師。
侍者看見蘇東坡開口要見寺主,一把攔住。蘇東坡不由地高聲吵嚷起來。
承皓終于出現在眼前,問明緣由,很客氣地請蘇東坡到堂間用茶。
雙方坐定,承皓斜身再次作禮:“尊官高姓?”
蘇東坡不自覺地整整衣衫:這和尚好眼力!他不緊不慢呷了口茶:“姓秤,就是稱天下長老的秤。”
侍者聽到這句極不禮貌的話,瞪圓了眼睛。
承皓一聲大喝,整個屋子都仿佛抖動起來!
想必這老和尚一定是惱羞成怒。但蘇東坡轉眼看看,承皓卻是端坐不動,面帶笑意:“你就稱稱我這一喝重多少吧?”
打出去的猛拳仿佛遇上了極有彈性的物體,蘇東坡被問得啞口無聲。他在心中不得不承認,眼前這位禪師確實是得道的高僧!
要做到不嗔不怒,遇事便要能忍,能定,而后才有慧。這就需要我們要有一顆善于包容之心。
寬容即寬厚仁愛、寬恕別人,“一只腳踩扁了紫羅蘭,它卻把香味留在那腳上,這就是寬恕。”塵世間人與人之間的恩怨是非并非只有怒火與仇恨方能平息,只要懷有寬容之心,即便是血海深仇,也有望化為一縷過耳清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