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俄羅斯的歷史名城圣彼得堡,有許多中國文化遺跡,還收藏著大量的中國文物和藝術珍品。
在彼得大帝小屋對面,于1901-1903年建起一座通向涅瓦河的花崗石下坡臺階。1907年,在臺階兩旁的花崗石臺基上屹立起兩座獅子石雕像,石雕像構思獨具匠心,形態逼真,工藝精湛。獅子石雕像系中國獨有的傳統文化制品,通常拱衛在皇宮或者帝王陵寢、官邸、衙門入口處的兩側,顯示威嚴、莊重。
冬宮濱河街18號,是一座花園洋房,為彼得大帝的戰友鮑利斯·舍列梅捷夫伯爵所建。花園水池邊聳立著一座中國亭子,噴泉樓里保存不少中國制造的瓷器品。亭子和瓷器品歷經近500年,仍完好無損。
俄羅斯科學院人類學和民族學博物館是在彼得大帝珍品陳列館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當年彼得大帝親自把大量的中國珍品送到這里。1715年漢學家郎格遵照彼得大帝諭旨,前往北京采購日常用品和藝術品。彼得大帝的女兒伊麗莎白繼承其父對中國文化的濃厚興趣,也從中國采購大量的藝術用品,當年的采購單上記載了一件件時髦精致的中國東西:屏風、裝飾性燈、描金腿漆衣櫥、絲綢服裝、漆器餐桌、漆盒等等。1753-1756年,學者葉拉金被科學院派往中國,研究中國文化和民俗。他帶回圣彼得堡許多中國各民族的文化工藝品,其中一部分現在陳列在人類學和民族學博物館的2樓3號廳里。這里,有中國陶都——江蘇省宜興縣的陶器(紫砂壺、陶罐),有青銅器皿、瓷器、木雕和玉雕。服裝陳列館里有中國古代宮服、繡花女袍及刺繡品,還有華麗的京劇裝。
冬宮,1917年2月前,一直是沙皇皇宮,蘇維埃俄國建立后,這里設有全俄最大的博物館——國立埃米爾塔日博物館。館內收藏有沙皇藥房里的陶罐,是當年根據彼得大帝的訂單在中國制造的。
蘇丹卡街21號大院里的花園洋房,是中國文化藝術的收藏場所之一,現在對外供人參觀。它原先屬舒瓦洛夫家族,那是俄國的歷史悠久的名門望族。至今,藍客廳里窗臺和桌上,18世紀的中國瓷花瓶五彩繽紛,鮮艷奪目。白客廳里家具蒙著中國的絨繡和絲繡,木雕描金底盤上有兩只橢圓形瓷花瓶爭俏斗艷,還展示出極好的一套石雕刻,有玉石、黃晶、水晶、紫晶。圓客廳里放著描金雕椅,上面蒙著中國絲綢。書房里齊整地擺設一套中國工藝家具 。餐廳里有一套銀質、銅質、瓷質的中國餐具。花園洋房的最后一位主人葉·舒瓦洛夫伯爵夫人如同其祖輩一樣酷愛中國文化,于1905年日俄戰爭期間她在中國沈陽開辦一家傷兵醫院以后,買回老家一大批中國家具、工藝品、絲綢等。
瓦西里島大學濱河街上的國立埃米爾塔日博物館分部,原先是亞歷山大·緬希科夫的宮殿,緬希科夫是彼得大帝的寵臣、密友。當年他在他的妻子達麗婭·阿爾謝尼耶夫娜的居室里高掛一幅絲織壁毯——“刻絲”。壁毯圖案系古代中國畫:上方,贈者(當時的中國皇帝)的示意形象和一輪火紅的太陽,象征中國統治者是至高無上的神,下有叢叢靈芝草,表示其將萬壽無疆;下方,一條條云,寓意龍,兩只鳳凰是夫婦和美的象征;底部,一群活潑可愛的小男孩,象征早得貴子,皇家權力代代相傳。宮殿主人以此壁毯裝飾女主人的居室,其用意令人玩味。18世紀初,“刻絲”只是作為中國皇帝回贈的最高檔禮品流入俄國,“刻絲”不準許作為商品制作出售,僅為遵照中國統治者指令專門織造的賞賜品、禮品。“刻絲”在小型機上用極細的絲絨編織而成,在皇家織造廠一臺織機上每年只能織十平方厘米,所以珍貴如玉。緬希科夫宮殿里珍藏有“刻絲”幾幅。
緬希科夫妻子居室前廳的西墻上裝飾著中國制造的瓷器品。瓷器品的色調當時流行以綠色為主。瓷器盤構圖里,有中國國花牡丹,象征富貴;還有山崖、仙草,象征長壽。還有一只瓷器品的盤上描繪中國皇宮的日常生活。東墻腳下有一張漆器小桌,桌上放一套茶具,旁邊是一架胡桃木小櫥,里面裝滿瓷器,全套的中國家具、茶具,為當年主人夫婦品茗中國茶水之用。
緬希科夫宮里還有中國的瓷質鼻煙壺,旁邊是裝鼻煙絲的瓷瓶,還有瓷質的綠獅子,那是用來壓煙紙的。當年,俄國貴族中時尚吸鼻煙,連年輕的女子也吸鼻煙,18世紀俄國偉大的詩人普希金就此寫有《致抽鼻煙的美女》詩一首。
在緬希科夫宮里還可以看到中國的貼墻布,這是罕見的藝術品。1719年,彼得大帝派遣伊茲梅洛夫前往中國考察建立貿易關系的可能性。1722年他返回俄羅斯,帶進大量禮物和采購物品,其中有貼墻布。中國清朝康熙皇帝聽說是給俄國皇帝訂購墻布,就命令技藝最優秀的工匠制作。這些貼墻布原先裝飾彼得大帝的夏宮。貼墻布系薄綢彩繪,彼得大帝的女兒 伊麗莎白當政時期,移到了葉卡捷林格夫宮,后流入緬希科夫宮。極薄的彩繪絲綢在近300年中輾轉多次,能完好保存下來極不容易,當屬稀世珍品。貼墻布上的彩繪演繹著中國章回小說《封神演義》的故事情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