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川、甘、青三省交界的阿壩縣居住的高原人,有人稱他們是游牧民族,也有人叫馬背上的民族,這就是阿壩縣的安多藏族,傳說這支民族是西藏阿里藏族的后裔。千百年來,他們逐水草為居,以游牧為生,不知在什么時候,這支民族才逐步修房造屋開始半牧半農(nóng)的生活,形成如今既有白色帳篷、黑色帳篷,還有土房等的多種民居形式,
在上阿壩甲爾多鄉(xiāng)和下阿壩安羌鄉(xiāng)一帶,牧民們主要以帳篷為居,而帳篷又分為黑色和白色兩種。黑色帳篷一般為定居帳篷,白色帳篷為游牧帳篷,在每年春天來臨的時候,牧民們便傾巢出動,開始在水草茂盛的地方“安營扎寨”,放起牧來。初冬又遷移回家,那扶老攜幼遷徙的場面煞是壯觀。在哇爾瑪和麥昆藏寨,以及柯河流域,那用粘土或木板搭建的土房和木板房,是阿壩縣安多藏族最有特色的民居。漫步于麥昆藏寨的小巷,心情是格外的愜意,那是八月底某一天,秋高氣爽,天高云淡。我頭頂烈日,踩著遍地的金黃色,走進了那縱橫交錯的麥昆藏寨。
站在通往麥昆藏寨的山坡上,我舉目眺望,古老的城堡式寨樓黃白相間,與四周成熟的青稞為伴,確有點“輕雨飄來飛薄霧,陽光照耀生瑞氣”的感覺,
進入寨中細細觀察藏寨,其風格獨特,韻味無窮。整座寨樓,呈梯形體,上小下大,寨樓主體全是用粘土和植物纖維(即青棵糠糊或小樹枝)等材料構(gòu)成,粘土通過“干打壘”,筑成四方土墻,再用粘土敷上一層,使墻面更加光滑平整,寨頂是平坦的,它是將粘土夯緊形成屋頂,上面可以晾曬和脫粒各種糧食,四周的墻上是用石灰粉刷出的呈放射狀的圖案,使本來非常安靜的房屋頓時鮮活了起來。據(jù)當?shù)夭刈謇夏耆苏f,刷石灰水能驅(qū)災祛病,保佑家人平安。在新房剛建起時,人們都要刷上石灰水,到了每年的11月份,還要再刷一次,麥昆的土房民居,室內(nèi)一般用木材裝飾,不少經(jīng)濟條件比較好的家庭還特別用枯木裝修。走進這樣的室內(nèi),清香四溢,令人心曠神怡,門窗設計很考究,不僅寬大亮敞,圖案雕刻也十分精美、耐看,窗口往往設計在寨樓第三層。 哇爾瑪和麥昆藏寨通常只有三層,底層關牲畜和堆放燃料、雜物,二層是客廳、寢室、廚房,三層是經(jīng)堂、客房,屋頂是用來堆放諸如青棵、豌豆、胡豆等糧食作物的,每家每戶的經(jīng)堂都裝修得相當漂亮,好像互相競爭似的,不僅畫梁彩標,而且還龍柱獅檐。近千年過去了,歲月的塵埃己將歷史的真相所模糊,我走進和穿越在那依山而建的阿壩安多藏族的民居之間,就猶如在翻閱阿壩安多藏族的史書。那一座座雄偉、厚重的土房和木板房仿佛在述說已經(jīng)逝去的歷史。從這里除了能領略到阿壩安多藏族的風土人情外,還能讀懂一種原生狀態(tài)下的民族靈魂和祖輩們從遠古洪荒走來的足跡與骨血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