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是今天人們代步的主要交通工具,其種類有汽車、電瓶車、自行車等,在鄉村還有馬車、手推車。但在車出現前或說沒成為交通工具前,人們只有使用馬、驢、騾等牲畜,在我國則還有轎子或滑竿代步。
車在我國商代時期就出現了,漢魏時大量用于運輸,大家最熟知的“木牛流馬”,據說就是一種獨輪車。作為載人的工具最早始于戰爭,即所謂的戰車,在我國春秋時期,一輛戰車可乘三人:一名馭手、一名射手和一名使用長兵器的武士,由四匹壯馬驂拉,即人們說的駟馬車。而可以自由行駛的蒸汽機板車于1769年由瑞士軍官普蘭捷爾制造,于是有人稱他為汽車始祖之一。而第一輛機械動力車,人們普遍認為是1770年法國人尼古拉·斯諾將蒸汽機裝在板車上造出的蒸汽板車。1885年德國工程師卡爾·奔馳制造出了0.85馬力的汽油機三輪車,另一工程師同時造出了1.1馬力的汽油發動機四輪車,這便是現代的汽車,其制造者被認為是現代汽車的發明人,1886年1月29日被公認為汽車的誕生日。
汽車進入我國是1901年,由匈牙利人李恩時從海上運入上海租界兩輛汽車供外國人使用,一輛為涼棚式車頂,一輛則是可折疊的帆布篷。直隸總督袁世凱知道后感到新鮮,在該年慈禧老佛爺66歲壽辰時花巨資由香港購進一輛美國汽車。慈禧這天很高興,在紫禁城太和殿檢閱貢品,當她聽到有輛洋車不用馬拉頓感怪異,即命在場的德國司機試開,只聽那東東轟隆一聲,放了幾個響屁絕塵而去,老佛爺更加慈祥了,立馬吩咐犒賞袁總督和洋司機,并招納國人學開車,有個孫富齡很快就學會了,便常開車載老佛爺外出兜風。一日玩了兩個多時辰,心情爽呆了,賜酒一碗讓孫飲,孫受寵若驚一飲而盡,情緒頓時高漲,一腳老油門踩下去,洋車立時興奮起來,不料前面冒出一太監,孫富齡酒性發作心頭一慌就忘了踩剎車,小太監一命歸西。據說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起酒后駕車肇事案。
在今天,汽車雖然滿街跑了,但它同樣是顯示身份的標志,比如公車的檔次,就能左右駕車或坐車人腰板挺起的程度,其實這種現象在我國早已有之。
《戰國策》有“馮諼客孟嘗君”一文,說齊國窮光蛋名馮諼,到孟嘗君家作清客,問他何好何能,答曰皆無,都以為是一個騙吃騙喝的,施以粗茶淡飯。過了幾天,馮諼敲著帶在身邊的家中唯一東西長劍扯著嗓子大吼:“長劍呀,回家吧,他們不給咱魚吃呀!”左右清客恥笑他并告訴了孟嘗君,老孟聽后一笑,說:“讓他和那些有愛好的人一樣吃魚吧!”沒多久他又彈劍而歌,這次是想要車子,孟嘗君又說:“讓他和那些有能力的人一樣,隨時備車給他!”馮諼于是坐著車,提著劍探親訪友,說:“孟嘗君客我!”你看他一有車,膽也壯了,腰也直了,口氣也大了,臉上也光鮮了……由此后人皆以為:車是顯示個人身份和才能的重要標志!
現在,人們只要買張票就可以坐汽車了,公共汽車一元錢就可到達目的地,既實惠又快捷。不過我想,若馮諼活到今天,他一定還會彈鋏鬧著要車的!
門
說到門,人們首先就會想到家,一個人進出最多的門就是家門,現在的家門多半是那種堅實厚重的防盜門。但最能引起人們懷舊情結且有文化底蘊的門卻是柴門。
在我國詩詞中,以柴門入句的頗多?!耙袄匣h邊江岸回,柴門不正逐江開”;“白沙翠竹江村暮,相送柴門月色新”;“柴門半掩梅花落”、“茅屋柴門柳拂墻”、“水繞柴門聽詩誦”等等。柴門在這些詩句中展現的都是人與自然和諧一體的景象,柴門中的主人都處于衣食無憂、勤勞樸實,熱情好客中透出淡淡的書墨之香。你看那柳、那水、那竹、那天色,多么恬靜,多么理想的一種境界,真要感謝這些詩人,給我們留下這回味無窮的寶貴寫真,能使我們今天的城里人念著:“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的詩句,開著自己的香車繞過無數紅綠燈,隨著車流,向某幢水泥樓中的某個防盜門奔去……
從有關柴門的詩中,我們還可以看出古人的社會理想,那就是“夜不閉戶,路不拾遺”。“夜不閉戶”出于《禮記·禮運》,作者認為“大同社會”除了:天下為公,講信修睦,老有所養,幼有所長外,“是與之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不閉?!睋度龂萘x》說,諸葛亮治蜀有方,“西川之民,忻樂太平,夜不閉戶,路不拾遺”?!妒酚洝ぱ袅袀鳌?,贊揚子產的政績時曰:“三年,門不夜關,道不拾遺?!闭f春秋時子產治理鄭國,一年一個臺階到第三年就達到了上述效果。其實這種理想社會是很難實現的,所以就有了清代袁枚的志怪小說《子不語》中的“無門國”:常州商販航海舟沒,漂至一國。猶如“海市”之景;“人民皆居樓……有出入之戶,無遮鬧之門。國人甚富,無盜竊之事?!豹?/p>
有資料認為,門是有巢氏時期逐漸產生的,其時為解決人們穴居受野獸侵害之苦,有巢氏教民于樹上構木為巢,在一個封閉的空間,必須留有進出缺口,這就是今天的門。當然這時的門是不用關的,因為當時人們很窮,沒有東西擔心被別人偷去。可見門開或閉,要么是一樣貧窮,要么是一樣富裕,貧富不均就得關門,而且必須是好的防盜門。
在讀柴門的詩中,有一首較特別,那就是清代詩人黃仲則的《辭母》:
“搴幃別母浮梁去,白發愁看淚眼枯。慘慘柴門風雪夜,此時有子不如無。”
這首詩表述的是:大雪紛飛的歲末,人們都紛紛回家團聚,詩人苦于家貧無以奉養老母,而在年關,冒著嚴寒走出柴門去謀取生活之資,讀之讓人心酸淚下。這首詩的作者四歲喪父,早年即為謀生四處奔走,后納捐為縣丞,候選時被債家所逼病死途中,時年三十五歲。這不只是作者自身的生活寫照,也是當時社會的一個縮影。與唐宋盛世相比,人們不幸多矣!
與柴門相對的是“朱門”,杜甫的“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白居易的“誰家起第宅,朱門大道邊?”都是豪宅之門,是至尊的標志,門中主人不是官僚也是暴富,雖酒肉不盡但情趣淡寡?!俄n記外傳》把它納入“九錫”第六,漢代《公羊傳》列“九錫”之四,都須天子恩準,方可把門漆為朱紅色,這時的門已成了地位的標志。在唐代黃門也很高貴,多是宰相府用。在明初,朱元璋申明官民宅第之制,對大門的漆色也給予了明確規定。其中規定六至九品官員,“黑門鐵環”,庶民所居房舍,“不許用斗拱及彩色裝飾”。而后來,非官宦人家的大門,也漸漸可以漆為黑色了。
到了今天,鐵制防盜門是最普遍的門,從其顏色上也分不出高低貴賤來了。這也算是平等的一個標志吧。其實鐵門在我國《大唐西域記》就有記載:有鐵門之關。而明萬歷年間的南京城,“它有十二座門,門包以鐵皮,門內有大炮守衛。”這鐵門該算是今天防盜門之祖了吧?
防盜門雖好,有時卻也將主人鎖在門外,為此就為開鎖人提供了職業,同時也給110制造了一種麻煩。更不要說人與自然的和諧圖畫了,這些在漆色大門出現時就失去了。
窗
在人類民居建筑史上,窗歷來是不可缺少的,就是住在窯洞的人們,也要在門的上方留出一截空間做成窗子。錢鐘書先生說:窗子打通了大自然和人的隔膜,“窗可以算房屋的眼睛”。
在我國古代詩詞中,不少大家以恬靜的心態為我們留下了很多品味窗戶的好句。如“今夜偏知春氣暖,蟲聲新綠透窗紗”,“尋常一樣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青燈耿窗戶,設茗聽雪落”,“西窗白,紛紛涼月,一院丁香雪”,“舟依綠樹泊,窗對白云開”,“冷雨幽窗不可聽”,“明月一窗梅影橫”……這些膾炙人口的句子都表達了室內之人通過窗戶感知外界聲色的心境。而孟浩然的《春曉》,則全篇沒有一個“窗”字,但句句由“窗”而起: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詩人一睜眼,曙色已從窗戶爬了進來,聽到鳥兒在窗外唱和,想起了一夜的風聲雨聲,忙披衣下床,走向窗口,想看看外面的花被風雨揉搓得還剩下了多少呢?“窗”成了全詩之眼而使人不覺也。
由上證之,劉熙《釋名》中說:“窗,聰也;于內窺外,為聰明也?!崩顫O也認為:“開窗妙于借景”雖然如此,但也有“于外窺內”的佳境,如新疆民歌《半個月亮爬上來》就描述一個帥小伙在弦月爬上天幕時,站在心愛姑娘的窗下,盼望心上人打開紗窗,輕輕扔下一朵玫瑰的情態,讓人百唱不厭。而現代詩人卞之琳的《斷章》,則言簡意賅地闡明了窗內窗外之人的不盡詩意:“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你裝飾了別人的夢。”
伴隨樓房的出現,窗也發生了變化,記得在80年代,成都的樓房漸漸出現了陽臺,那時房子面積都不大,一般家中人口又多,沒有臥室客廳之分,每間屋只鋪一張床的人家就算居住條件好的了,所以,雖然陽臺較小,但都還是將它封閉起來,放一張小床供孩子居住。進入90年代后,陽臺大了,但封閉起來的仍多。而今天,住房面積進一步擴大,幾代同居一套房的人卻少了,而且多數房屋的臥室、客廳、飯廳功能分明,一部分人還擁有了書房、休閑廳。這時的陽臺作用也凸顯出來,那就是用來種花養草了,更有甚者還要求住房應具備空中花園。有次拜訪一著名作家,他居然在不大的陽臺上種了一叢不小的芭蕉,長得郁郁蔥蔥,在喧囂的鬧市,也能傾聽“雨打芭蕉”的天籟,可佩可嘆!可以這樣說,今天的窗子已延伸為了陽臺,一個陽臺,就是都市的一個花園,成了都市人懷念自然的精神載體了。
如果您住的房子沒陽臺,就像過去房子沒有窗戶,那就建議你最好趕快買房去!
責任編輯肖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