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比利時,分裝垃圾已完全為人們日常生活中的一種習慣。比利時公民具有非常強烈的“垃圾意識”,可以毫不夸張地說,“從我做起,提高垃圾的再利用率”的意識已融化到比利時每個公民的血液中。
據美國耶魯大學和哥倫比亞大學公布的一項研究結果顯示:92%的比利時家庭嚴格分裝垃圾,在家庭垃圾回收和再利用方面,比利時在發達國家中位居第三,僅次于瑞士和芬蘭。
垃圾的科學分類是垃圾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處理的基礎。比利時是較早實行垃圾分類的國家,垃圾被分為紙張、紙箱、塑料、金屬包裝、玻璃以及沒有任何回收價值的廢棄物等幾大類。不同顏色的垃圾袋用來裝不同的垃圾,一旦放錯,回收工人將有權拒絕運走。比利時各城市對丟棄垃圾都有一系列具體規定:如玻璃制品必須扔到各居民區專設的玻璃回收筒里;塑料及金屬包裝罐等小件可回收物品必須放在藍色垃圾袋里;書報廢紙等紙張必須放在黃色垃圾袋里;木板、廢舊電器等大件可回收物品必須在規定時間扔放在規定地點;只有那些不能再回收利用的生活垃圾才能放在普通的白色垃圾袋中隨時扔到垃圾堆放間。如果不遵守規定,違規者將被處以罰款。
比利時幾乎沒有廢品回收站,廢舊物品回收不但沒有報酬,而且大宗大件物品處理還要額外付費,普通垃圾分裝所需的不同顏色的各類垃圾也要自己掏錢購買。對于自己掏錢買垃圾袋處理垃圾,比利時人毫無怨言。在他們看來,公民的行動是靠環保意識的培養。任何人都無法對人類賴以生存環境遭到破壞而無動于衷。因而比利時的垃圾分類處理工作做得好,在世界上僅次于德國。
比利時的全部高速公路用路燈照明,這在西方國家中是少見的。這些豐富的電力來自何處?這與他們善于利用生活垃圾有很大關系,這些生活垃圾也能用來發電。
在比利時安特衛普市郊區的伊斯瓦格垃圾發電廠,垃圾不僅可以成為火力發電的原料,而且成為了新的綠色能源。伊斯瓦格垃圾電發站建于20世紀90年代初,目前年處理垃圾12萬噸,電流直接進入比利時電力公司電網。西格斯是第一家享譽世界環保界的比利時環保企業,以其領先的技術和良好的服務取勝。由于西格斯環保技術的應用,使垃圾燃燒和廢氣處理都達到世界領先水平,發電廠燃燒垃圾排出的白色煙霧主要是水蒸汽,沒有有害物質。
比利時將垃圾處理的重點放在了商品的包裝上。近年來,廠家為了提高商品的附加值,在商品質量不變的情況下,拼命在包裝上下功夫,造成廢棄物成倍增長。鑒于此,比利時政府成立了兩家專門處理工業包裝垃圾和生活包裝垃圾的專業公司。據介紹,超過80%的廢棄包裝被回收利用,其回收規模居世界前列。
大量循環利用材料的出售每年為比利時政府帶來約1億歐元的收入。至于處理這些垃圾的費用,則來自兩家垃圾處理公司下屬的會員。比利時法律規定:凡是會產生包裝物的企業都必須按工業垃圾或生活垃圾加盟上述兩家公司,并按照營業額的多少支付相應的垃圾處理費,只有成為會員后,其產品的包裝上才可印上一個象征統一回收的綠點標志,否則這些垃圾將由生產企業自行負責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