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中央、省級政府己經出臺的舉措與政策落實還存在不到位的問題外,更主要的是一些壟斷部門的改革滯后,有可能帶來“金融”、“能源”及“土地”等供給性瓶頸。
經歷過初始發展階段、制度創新階段,蘇浙兩地混合所有制經濟從1997年開始進入了穩定發展階段。但是在發展中也暴露出不少問題,尋找解決這些問題的對策,對蘇浙地區有很強的現實意義,對于全國其他地區來說,也有很強的借鑒意義。
蘇、浙混合所有制經濟發展中面臨的問題
1、在微觀基礎上,表現為家族型傳統企業與現代企業之間的落差。
蘇、浙混合所有制經濟中,不少企業屬于家族型企業,有的是從發展之初就一直延續著的家族企業,有的是從九十年代中后期改制而形成的家族企業。家族企業有其優勢,如成本低廉,凝聚力強等,但也存在明顯的劣勢:
第一,管理缺乏專業化和規范化。產權的高度集中,家族利益與企業目標高度一致,使得家族所有與家族經營高度重合,容易形成集權式管理模式,使得企業管理方面帶有很深的家庭風格,隨意性、任意性較大。
第二,難以得到最優秀的人才。單純在家族成員中選擇人才,大量專業人才無法進入公司核心層。長期的家長制管理,領導者極易自負,排斥“族外”優秀人才加盟。基于家族關系的內部信任,對“族外”員工有種不信任感,因而難以獲得和留住人才。
第三,組織結構錯綜復雜。家族企業是基于血緣、親緣、姻緣和地緣建立起來,這“四緣”關系介入公司當中,使得公司的內部結構和關系十分復雜,一旦家族成員之間發生矛盾和沖突,尤其是在代際傳承中發生利益沖突時,極易造成企業的重大損失,甚至解體。
2、在發展水平上,表現為企業規模與規模經濟的落差。
——新增數量多,企業規模偏小。近兩年,蘇、浙地區民營經濟發展,有的地方民營企業每年凈增上萬家,但真正上規模、上水平的企業不多,尤其是缺少帶有城市名片、具有強力帶動作用的“旗艦式企業”。不少民營企業缺乏遠大的發展戰略目標,一定程度上存在著“小富即安”、“小勝即滿”的心態。企業的規模、實力、產品技術含量均居弱勢地位,企業的信用等級評估、產品質量、發展潛力均受制約。
——產業層次低、波動大。蘇、浙的民營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以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主,如60%的民營企業集中在制造業,產品主要是居民日用消費品、紡織品和普通的五金、電器等產品。這些企業大都以產品數量擴張和生產低成本為基礎進行發展,產業層次和產品結構水平相對較低,附加值不高,企業數量多,而產業雷同,受市場壓力大。從去年以來,受宏觀調控、市場降溫、國際貿易糾紛、原材料價格上漲、能耗運輸動力成本上升、財務費用支出增加等因素的“迭加影響”,紡織服裝等行業產品壓庫,效益滑坡,企業信心指數下跌,一些紡織企業特別是中小紡織企業遇到困難。
——技術水平較低。不少企業把量多價廉作為主要的市場營銷策略,出口商品中創牌的少,貼牌的多,為代理商、貿易商打工、“做嫁衣”的情況普遍存在。企業技術進步緩慢,勞動生產率提高不快,難以形成持久的競爭力。
——管理方式創新不足。相當數量的有一定規模的民營企業是通過國有(集體)企業、鄉鎮企業改制后形成的,這些企業的內部管理方式還或多或少地承繼轉制前的做法,與市場經濟的發展不相適應,很多中小型民營企業管理家族式,局限于傳統式生產、小農式經營,缺乏成長性。要實現更大發展需要創新管理體制,加快建立現代企業制度。
3、在發展環境上,表現為發展與改革政策上的落差。
應該說,這幾年蘇、浙民營經濟(或者說混合所有制經濟)的發展政策環境不斷改善,但同時還存在著一些問題,除了中央、省級政府己經出臺的舉措與政策落實還存在不到位的問題外,更主要的是一些壟斷部門的改革滯后,有可能帶來“金融”、“能源”及“土地”等供給性瓶頸。此外,在各級政府千方百計吸引外資的過程中,政府的扶持政策偏向大企業、大項目和外資企業,中小企業在稅收、用地、融資等方面受惠有限。
蘇、浙進一步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的對策建議
1、確立混合所有制經濟的市場主體地位,加強政府對混合所有制經濟的指導。
充分認識混合所有制經濟發展對改善資源配置效率、深化國有企業改革、促進經濟發展等方面的作用,科學劃分混合所有制經濟范疇,確立混合所有制經濟市場經濟主體地位,把混合所有制經濟納入現有的經濟統計當中。加強對混合所有制經濟的指導,合理規劃混合所有制經濟發展,探索建立有別于個私經濟、國有經濟的政府對混合所有制經濟的管理體系。
2、鼓勵支持民營經濟更快更好地發展,為混合所有制經濟發展奠定重要基礎。
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鼓勵支持和引導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若干意見》,按照“平等準入”和“公平待遇”原則,吸收非公有資本進入城市公共事業和文化、教育、衛生等法律法規未禁入的行業和領域,在投資核準、融資服務、財稅政策、土地使用、對外貿易和經濟技術合作等方面提供支持,為民營經濟發展創造公平、公正、公開的投資環境和體制環境。引導非公有企業以制度創新、技術創新、管理創新、提升競爭力為核心,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充分發揮民營經濟在混合所有制經濟中的重要作用。
3、加快推進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產權多元化改革,完善混合所有制經濟的產權結構。
繼續深化國有控股及國有企業產權制度改革,努力尋求公有制多種實現形式,加快推進企業股份制改造和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進程,促進投資主體的多元化,形成混合所有制經濟產權結構。對基礎性、公益性、戰略性行業的企業,或保持國有獨資,或在保持國有絕對控股的前提下,鼓勵其他經濟成分參股,形成由國有資本控制的混合所有制經濟;對國有經濟重點調整的領域,具有一定規模和較強競爭力的龍頭企業,改變企業股權結構,積極鼓勵外資、民營資本和經營者參股,由國有獨資向相對控股、參股轉變,加快國有企業產權主體多元化和向混合所有制經濟發展的步伐。經營、資產狀況一般的企業,采取集中產權轉讓、減持國有股份、企業經營者和員工持股等方式,實現國有資本退出。
4、鼓勵和支持發展混合所有制企業集團,提升混合所有制經濟的規模和層次。
實施大集團、大企業戰略,重點扶持做大同行業的或相關行業的混合所有制經濟,通過優勢企業資本運作,加快混合所有制經濟發展,包括:通過擴股引資,吸收非國有投資主體參股;通過售股擴大非國有資本參與和替換出可供國家支配的資金;通過企業之間購并,以優勢企業為核心進行重組,實現資本的集中優化,促進多種所有制經濟的大企業、大集團的發展。
5、建立和完善多層次的產權市場體系,為混合所有制經濟的發展提供有效運轉的平臺。
健全和完善產權交易市場的機制和功能,加強產權交易信息網絡建設,提高其系統化和網絡化水平,加強產權交易專業人才隊伍建設,提升產權交易規范水平,降低產權交易成本,提高資金配置效率;加快建立和完善產權交易市場相關法律法規,健全產權監管制度,包括完善產權交易行業管理、制定產權交易規則、規范產權交易程序、形成合理、公正的價格評議機制等,促進產權市場的規范化發展;嚴格執行產權交易進入市場制度,提高產權交易的市場化運作程度,鼓勵民營、外資等非公有制經濟的產權進入交易,促進產權競爭,激活產權市場,使產權市場成為各類市場主體有序競爭、資本流動、資產重組、擴張發展的平臺。
(作者為國家發改委綜合改革司副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