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月10日《揚子晚報》上的“江蘇探秘”版,一個搶眼的通欄標題《淮安藏兵洞究竟“藏”何處》磁鐵般地吸引著我,我滿懷深情地讀著這個長篇報道,其中的內容提到古城淮安縣(今楚州區)的一個考古探秘佳話。文中還特別介紹了時任淮安縣縣長的余耀中傾心盡力地尋找藏兵洞的那段往事,這篇報道這樣寫道:“上世紀80年代,淮安興起一股恢復文物景點之風,時任縣長的余耀中,鐘情于藏兵洞,他在全縣機關干部會議上懸賞,說是誰能找到藏兵洞,便獎勵一輛鳳凰牌自行車,這在當時絕對算是‘頂極大獎’。重賞之下,很多人被動員起來,挖洞、探訪,忙得不亦樂乎,然而可能是古黃河改道等緣故,藏兵洞,依然難覓芳跡。”讀罷這篇報道。往事的碎片,在我的回憶中泛起,我仿佛又回到了那個年代,仿佛又回想起了余耀中同志當年青春年華肘的身影,他那份建設好周總理故鄉的熱情,樂做周總理家鄉添磚加瓦人的情懷,深深印記在他的人生旅途上。淮安是一座古城,歷史悠久,文化璀璨,有眾多的歷史文化遺產,也珍藏著許多人們尚未發現的旅游文化資源,余耀中把傳承歷史文化視為己任,作為政府工作的應有責任。為了更深入地讀懂這座古城的歷史和人文,他白天處理完日常事務,晚間挑燈夜戰,查閱史料,有時還擠出時間。到群眾中去走訪、求教,調查了解,例如,有一天,他聽說新城東門一戶人家整修老房子時,發現地下有個地洞,他隨即會同文化部門的同志趕去現場查看,原來是一個地窖。還有一次,澗河的河堤邊發現一個地洞,洞口凹陷,村民從中挖出很多磚塊,有人猜測這可能就是古藏兵洞,但是,經過派人實地勘察,原來是個澗河上的老涵洞。雖然經過多方努力,多處尋找,雖然有這個、那個線索,有縣志上的記載,可藏兵洞口就是不知藏在何處!注重歷史文化傳承的余耀中,雖然花費了一番心血,藏兵洞的洞口沒有找到,但是,他從縣百貨公司作倉庫的老房子中找到了劉鶚當年在淮安的故居,這是他在一次檢查商業部門倉儲情況時,從幾間古老庫房的古老的建筑風格、古老的雕梁畫棟中發現的,后來經過多方查證核實,最終確認此屋就是《老殘游記》作者劉鶚當年的住所。如今已經成為淮安的一個景點,供游人參觀游覽。人們漫步于楚州勺湖公園,都會情不自禁地駐足于勺湖書院門樓前,贊嘆不已地觀賞門樓上的那組精美的磚雕,這是余耀中當年來到一處拆遷房屋的廢墟上發現的,他迅速指派專人就地搶救,運至勺湖公園內整理保護,后來建造勺湖書院時,鑲嵌在書院的門樓上;
雖然是往事,已成點點碎片,但是,它卻勾起我對往事的回憶和回味,不管是苦、是甜、是酸、是辣,都是人生百味;不管是走向成功,還是留下遺憾,都是人生經歷。從歷史的碎片里、從往事的回味中,給我一個深切的啟示,這就是“處處留心皆學問”,善于留心社會豐富多彩的人,總是在留心中去品讀,把社會作課堂,于是,學到了許多知識,增添了許多作為。已經過去二十五年的尋找淮安藏兵洞的往事,這個“碎片”,就是在處處留心中品讀的,,至今還深藏在余耀中的心中,揮之不去。雖然已經過去了四分之一世紀,如今,他還經常牽掛:“藏兵洞呀,你在哪里,何時才能見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