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丁觀加1937年11月,出生于長江口崇明島,祖籍山東濟陽。1960年7月,畢業于南京師范學院美術系。1978—1998年,任鎮江中國書畫院副院長、院長20歲。2002年11月,退休后移居北京。1987年開始在上海、北京、廣州及日本、德國、加拿大、瑞士等國內外舉辦個人畫展16次;在日本、德國及國內出版《丁觀加水墨畫》等5本畫集;發表書畫文論30多篇/主編《墨海揚波》等文集2部。作品被中國美術館、中國美協、江蘇省美術館及安徽、廣東、浙江等省博物館、德國曼海姆美術館、韓國大原大學等單位收藏,《春山新雨后》入選《百年中國畫展》?,F為國家一級美術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中國美協、中國書協會員,江蘇省書協理事,日本(東京)中國書法學院教授。
在古代畫論中“山水”這一范疇既可以指自然山水,亦可指山水畫?!吧剿弊鳛橐粋€象征和隱喻性范疇,主要存在于古代哲學思想中的山水觀念里,這一觀念主要是由“山”和“水”這兩個實體概念建構起來的,而“山水”則具備了哲學思想的虛性內涵。

以“山”和“水”來構建宇宙觀,可見此二者在古人的意識形態中的地位,一靜一動,一陰一陽,一隱一顯,和古人的辨證思維完全合拍。“山”是靜穆的沉穩的,相對說來較少有巨大的變化,“水”有更多被表現的機會。而“水”則是動態的,時刻處在欲流動、欲激揚、欲積聚的過程中,所以,古來專以水為創作主題的山水畫創作并不多,水的變動不拘,給表現“水”的狀態帶來了困難,這樣的作品給人印象較深的只有宋代馬遠的《水圖》。
丁觀加先生畫水的方法也是經過了無數次的實驗逐漸演變而來,由于水是動態的,所以,他畫水更注重感受,直接去體味“水”的意象,而不是對普通的水的外在形態的描摹。孟子描述“水”的意象為“源泉混混,不舍晝夜”。表現“水”主要著眼于它的滾滾而來,包容一切的胸懷。這種精神上的體悟,僅依靠外形上的描摹是體現不出來的,必須直接面臨江海湖泊,方能得出意象。丁觀加先生畫水主要從意象入手,表達內心感觸,他在《圌山十記》中明確提出要與山水“相處相視相親相晤”。作品《太湖水》和新作《太湖漁歌》都是這種“水”意象的集中體現。
在傳統民間的水崇拜觀念中,水歷來被看作生命的唯一發源地,人們不僅向水祈求豐年,還把水當作精神寄托。在甲骨卜辭中求雨占卜占了很大比重,比如“禾出及雨”、“黍年出足雨”等都體現水崇拜觀念?!稜栄拧分姓f:“甘雨時降,萬民以嘉,謂之醴泉”,這幾乎是一種精神寄托了。在民間觀念中,“水”就代表流動的活水源頭,是生命之源、生殖之源,還有滾滾而來的財源,都用水作為隱喻而表達出來,民間對水的崇拜發展出一套有關水的意識形態,在今天依然深深影響著我們。
“水”在古漢語中比我們現在的意義要寬泛得多,從古代文獻中的五行觀念來說,水既是一種物質也是泛指,可以指普通的水,也可以是河流、湖泊、洪水甚至所有液態物質的性質都可以用“水”來表示。
孔子《論語》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由“水”而聯想到人生感嘆。孟子則直接把道德與水源類比,說:“徐子曰:殛稱于水,水哉水哉,何取于水也?孟子曰:源泉混混,不舍晝夜,盈科而后進,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是之取爾。茍為無本,七八月之間雨集,溝澮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故聲聞過情,君子恥之”。把道德類比于水的源頭,支撐著君子的尊嚴和榮譽之河永不枯竭,同時孟子還說:“人之性善,猶水之就下也”。水的特性與人性完全相通。

另一位先哲老子,也同時把水看作最具優秀品質的事物,他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譬道之在天下,猶川谷之于江?!?。水的特征最接近“道”。
可見,古人先哲思想的水觀念中包含的文化內涵豐富而博大,而山水畫的價值之所以也正是能夠把這些豐富博大的觀念集中到畫面圖式中來。畫水的目的就是要表現所代表的文化思想內涵,這就需要從表現水的技法和對水的直覺感悟上入手,通過“水”的意象而不是外形體現出來。
丁觀加先生畫水的方法是由宋代藝術大師米芾那獨特的山水畫技法“落茄點”演變而來,米芾用“落茄點”手法所表現的南徐州(今鎮江)山水的煙雨迷朦韻致,而丁觀加先生在長期對米氏父子的繪畫和藝術思想研究過程中,發現了“落茄點”的用筆走勢很好地把筆尖、筆根包含的水、墨、色在瞬間完美地在宣紙上交融起來,達到淋漓的效果,這是米氏父子“落茄點”表現江南山水,尤其煙雨迷朦的意境的優勢,是其它手法難以達到的。

丁觀加先生隱約體會到煙雨蒙蒙與源泉混混之間的內在聯系。于是,他開始了近十年的畫水變革,并最終成功,創立“丁氏水法”,這種獨特的方法從他的作品中才能看得更具體些,無論在手法和效果上均有十分獨到之處。
首先,丁觀加先生把米氏“落茄點”筆觸拉長,構成一道道水紋,由淺到深層層寫出,在其間通過調節層次以及水、墨、色的比重,形成水面波浪層層起伏的觸覺效果,使人有隨波蕩漾的感受。
其次,通過水、墨、色交融程度的不同水分的干濕濃淡的有機區別,還有留白的經營位置,同時,發現西畫尤其是印象派畫家莫耐筆觸形成的光影效果與米氏“落茄點”之間的聯系,把印象派的光影手法稍作改進吸收到畫面之中,給人波光粼粼顫動著的視覺愉悅享受。越發地把“水”的清透虛懷本性表現了出來,月光、朝霞、夕陽和星空的光線,都通過這種手法體現在畫面里。


其三,丁觀加先生畫水開闊平遠,畫面渾然豐富,這得宜于他的用筆功夫,雖然都是“落茄點”,但筆筆清晰,下筆干脆利落筆勢跳躍,皆為“寫”出來的,渾然的效果并非平鋪渲染,乃是經過無數次層層寫出,“寫”是山水畫的技術本意,這種技法其實是畫山的積墨法的靈活運用。所以,“米氏云山”與丁觀加先生的“丁氏水法”在風格和技法形成,以及散文詩似的文化情懷的表現之間在文脈上有著密切的傳承關系。
水的文化涵載,必須要建立在對水的直觀感受的基礎上。丁觀加先生常說“非常態下創作往往是心靈的真實流露”,這是要求排除顧慮的直觀要求,尊重自己的感受就是尊重天然之“道”。丁觀加先生畫“水”,幾近乎道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