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子宮肌瘤后有哪些表現?
盡管子宮肌瘤是一種常見病、多發病,但醫學界至今對它的病因尚不明確,認為它可能與患者體內雌激素水平過高,長期受雌激素刺激有關。婦女患子宮肌瘤后,其典型癥狀為月經過多與繼發性貧血,也有一些患者無自覺癥狀。子宮肌瘤的癥狀一般與生長的部位、大小有密切關系。如子宮黏膜下及肌壁間肌瘤就表現為月經過多、經期延長或不規則陰道流血。引起流血增多的主要原因是子宮內膜面積增大,因雌激素作用使子宮內膜增生,肌瘤妨礙子宮收縮,并影響血循環而使內膜充血。由于長期流血,患者常常有不同程度的貧血。當漿膜下或壁間肌瘤增大超越盆腔時,且伴有下墜感,患者多能自己捫及包塊而去醫院就診。位于宮體下部及子宮頸的肌瘤,如嵌于盆腔內,可壓迫盆腔組織及神經,引起下腹墜痛及腰背部酸痛。肌瘤向前或向后生長,可壓迫膀胱、尿道或直腸,引起尿頻、排尿困難、尿潴留或便秘。當肌瘤向兩側生長,則形成闊韌帶肌瘤,當壓迫輸尿管時,可引起輸尿管或腎盂積水,如壓迫盆腔血管或淋巴管,可引起下肢水腫。
因子宮肌瘤引起的疼痛比較少見,除因盆腔神經受壓有疼痛外,帶蒂的黏膜下肌瘤在宮腔內可引起宮縮而產生疼痛,當肌瘤阻塞宮頸管,妨礙經血外流,也可引起痛經。當帶蒂的漿膜下肌瘤發生蒂扭轉或發生于妊娠期子宮肌瘤紅色變性或感染時,可引起較劇烈的腹痛。
患子宮肌瘤后對妊娠有影響嗎?
子宮肌瘤大多因癥狀不明顯而不易被發覺,有些患者甚至可終生無癥狀,有的也不影響生育,只在尸體檢查時被證實生前曾患有子宮肌瘤;有的是在月經過多、腫瘤較大或不孕時就診被發現;也有的是婦科普查時才被發現。
患者發病后可引起內分泌失調而致不育;倘若懷孕,有的可發生流產或早產;妊娠過程順利者也可因腫瘤的原因引起子宮收縮異常,或胎兒下降受阻引起胎位不正,影響正常分娩。因肌瘤組織和子宮肌層組織容易分開,故手術治療比較方便;已懷孕的子宮肌瘤患者,若因某種原因必須切除肌瘤時,也應在懷孕3個月后再考慮,以防流產;若肌瘤不影響妊娠,而且沒有明顯癥狀者,可定期隨訪,不做任何處理,待分娩時據產程的進展決定是自然分娩或剖宮產。產后應嚴密觀察,防止因子宮肌瘤造成的子宮收縮不良而出血過多。
子宮不要隨便切除
現代研究發現,子宮作為女性最重要的器官,除具有眾所周知的生育功能和月經功能外,還具有重要的內分泌功能、盆底支持功能和免疫功能等。1987年英國的研究資料發現,切除子宮但保留雙側卵巢的婦女較同齡未切除子宮的婦女早衰老4年,其原因是子宮和卵巢之間有血管相連,而且子宮可向卵巢提供50%~70%的血液,切除子宮會影響卵巢的內分泌功能。研究同時還發現子宮本身也會分泌部分女性激素。在解剖上子宮位于盆底的中央,通過韌帶與盆壁相連,起到固定盆底結構的作用。而良好的盆底結構是保證盆腔臟器固定在原位的重要因素。當盆底結構受到破壞時,就會出現內臟的脫垂,比較常見的是陰道松弛和因膀胱脫垂導致的尿失禁。子宮切除對女性的影響還表現在心理上,因擔心子宮切除后自己會男性化,與沒有切除子宮的同性相比,很容易導致抑郁等心理疾患的發生。
目前,治療子宮肌瘤有多種方法,主要是手術和藥物兩種。藥物治療主要是對月經量多而子宮增大約8周妊娠大小的患者,在排除了子宮內膜癌后,可采用雌激素治療,可用甲基睪丸素或丙酸睪丸酮等。如癥狀明顯,肌瘤較大,合并貧血及生長迅速的,就應該考慮手術治療。手術治療包括子宮切除術、婦科微創術等。傳統的手術方法是切除子宮,但患者承受的痛苦較大。目前臨床上開展最多的是利用微創技術(如凝固刀介入技術),在腹腔鏡、官腔鏡等設備的幫助下將肌瘤切除。這種方法具有治療子宮肌瘤不開刀、有效保全子宮完整、治療時間短(一般僅需10-30分鐘)、出血少、身體恢復快、無并發癥等優點。因為凝固刀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手術刀,它是在計算機的全程監控下,由超導針經微創介入至病灶中心部位,利用巨能熱凝原理,使子宮肌瘤在熱凝過程中脫水、凝固、變性和萎縮,從而使子宮結構和功能恢復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