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1988年12月,費孝通參加慶祝廣西壯族自治區成立30周年活動之后,不顧78歲高齡,進入南嶺山脈瑤族聚居區考察,并就瑤族的歷史與文化、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我國的民族政策和建立南嶺瑤族經濟開發協作區等做了深刻的論述。本文記錄了費老此行談話的內容,并探討了其意義。
【關鍵詞】費孝通;南嶺;考察
【作 者】徐洪剛,廣西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2004級碩士研究生,530006;覃乃昌,廣西壯族自治區民族研究所所長,研究員,530021
【中圖分類號】C9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54X(2006)04-0101-008
Mr. Fei Xiaotongs Investigation in South Mountain Range in 1988
Xu Honggang, Qin Naichang
Abstract: In Dec. of 1988, after attending the celebration of 30 anniversary for the founding of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 disregarding his 78 years old age, Mr. Fei Xiaotong made his investigation in south mountain range where assembled Yao ethnic groups, and gave profound dissertation on the history and culture, the pattern of pluralistic integration for Chinese nation, policies toward ethnics in our China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cooperating region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 Yao in south mountain range. The article records the content of Mr. Feis speech while investigating and makes discussion on its meaning.
Key words: Fei Xiaotong; south mountain range; investigation.
1988年12月,費孝通參加慶祝廣西壯族自治區成立30周年慶?;顒?。在南寧、玉林、梧州等地慰問各族群眾之后,費老不顧78歲的高齡重上大瑤山,再一次來到了他半個世紀以來刻骨銘心的金秀大瑤山。從大瑤山下來后,費孝通途經桂林,進入南嶺山脈瑤族聚居區,考察了廣西壯族自治區的恭城瑤族自治縣、湖南省的江華瑤族自治縣和江永縣、廣東省的連南瑤族自治縣。在此次行程中,費孝通先生對瑤族的歷史與文化、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民族政策和建立南嶺瑤族經濟開發協作區等方面都有深刻的講述,下面就此做分別的論述。
一、關于瑤族的歷史與文化
(一)瑤族的特點
瑤族究竟有些什么特點,同其他少數民族有什么不同的地方。費孝通認為這是一個應當搞清楚的問題,也是費孝通此次南嶺行的一個主要目的。費孝通結合自己的調查指出:
第一,瑤族是南嶺山脈中一個主要的少數民族。費孝通指出南嶺山區是瑤族的主要聚居區,現在居住在這個地區的居民,瑤族可能是移入較早的一個民族?,幾逑让衿鹣戎饕幼≡诮瓭h、江淮流域和長江中下游、洞庭湖和鄱陽湖之間的廣大區域,后逐漸向南遷徙。從記載中能查到的資料來看,在南嶺山脈附近,在隋唐時期,就是瑤族的主要聚居區,當時瑤族主要分布在長沙、武陵、零陵、巴陵、桂陽、衡山、澧陽、熙平等郡,即今天的湖南大部分地區和廣西東北部、廣東北部山區,也就是現在的南嶺地區。
紀念費孝通民族研究七十年特輯第二,瑤族是一個內部異常復雜的民族。費孝通指出:在瑤族內部,語言不是統一的,瑤族主要是說勉語的,但也有講苗語和講侗語的。在金秀瑤族自治縣里的瑤族就分為五個支系,他(指廣西壯族自治區人大副主任金寶生)①就是講侗語的一支,叫茶山瑤。費孝通還講在金秀大瑤山,瑤族的構成是很復雜的。不是說你是講侗族語言的,你就是侗族,那不對,你還是瑤族。這里原因可能有兩個,一個是瑤族本身分化出來的,另一個是從別的地方進去變成瑤族的,這說明瑤族不是同一個來源,它是一個復雜的民族。
第三,瑤族是一個不斷遷徙的民族。自宋代有了“瑤”的族稱開始,瑤族就開始了遷徙(此前瑤族的先民莫瑤,自南北朝開始就已經遷徙了)。費孝通講瑤族從湖南向南深入到廣西、廣東,瑤族的人口分布和中心區域發生了轉移,粵北和桂東北成為新的瑤族中心區域。到元代湖南瑤族繼續南下,使廣東廣西的瑤族分布更廣,人口更多。元代瑤族遷徙史上的大事是瑤民逃離千家峒,也就是瑤族開始從南嶺山區遷徙。明代以后,千家峒瑤民的后裔與這個地區的其他瑤民一起向廣東廣西的腹地遷徙,又遷徙到廣西西部與云南地區。②
第四,瑤族是與苗族、畬族關系密切的民族。費孝通說,從湖南洞庭湖以南,下來到廣西、包括廣東一部分,到隋唐時,在這些地方瑤族是主要居民。大概在幾百年前,北方來的人,主要是漢人,逐步把這里的居民,其中主要是瑤、苗擠走了。一部分到了湘西,一直到貴州、 云南,是苗族;一部分往南,到南嶺山脈,是瑤族,形成了“南嶺無山不有瑤”這個局面。還有一部分到江西,上武夷山,是畬族。這就是湘西有苗沒有瑤、湘南有瑤沒有苗,浙閩只有畬的原因。費老說,但為什么出現瑤、苗、畬像河水井水一樣分開的情況,我不清楚,這里講的是一個大體的情況,不一定對。
(二)千家峒運動與瑤族的遷徙
在幾乎所有的瑤族聚居區,都有千家峒的傳說和古歌流傳。在傳說中,千家峒是瑤族的發祥地之一,瑤族先民們在那里過著幸福的生活。但是后來被官府所發現,先是強行收租收糧,后又出兵圍剿?,幟癖黄忍与x千家峒,從此以后瑤族開始不斷地遷徙。隨著歲月的流逝和民族遷徙等原因,千家峒的確切地理位置迷失了,但是千家峒的傳說卻越來越神奇。有些千家峒瑤民的后裔,雖然失去了民族的語言、服飾和習俗,但他們仍然堅持著千家峒的圣地崇拜,頑強的認同瑤族,由此產生了“千家峒運動”。宮哲兵教授在其著作《千家峒運動與瑤族發祥地》中認為,“千家峒運動”是指圍繞著千家峒故地而發生的文化傳播、舞蹈祭祀、圣地認同、尋找返回的活動。③歷史上有過許多瑤民,歷經千辛萬苦,冒著極大的危險去尋找千家峒的事例很多。如1957年,在廣西恭城縣觀音鄉鄉長周先隆的組織下,聯合灌陽、荔浦、富川、陽朔和湖南江永縣的瑤族,自籌資金,會集于獅堂村,向都龐嶺進發,去尋找千家峒。經過艱苦的跋涉,終于找到了江永縣的“八都源”(今湖南省江永縣大遠瑤族鄉),他們認為這里就是千家峒,就高高興興的回家,準備搬回千家峒。這時反右斗爭開始了,把這件事定為“地方民族主義”,性質是“反革命事件”。直到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才給他們徹底平反。④費孝通在此次南嶺行中也特別關注這個問題,并實地查看了江永縣的千家峒。
費孝通認為,千家峒是很典型的瑤族早期居住的一種情況或一個條件。千家峒是指居住著一千戶或幾千戶瑤家的小平原。在瑤語里 “峒”實際上是一塊盆地,四面是高山,中間是盆地,盆地里有山上流下來的水灌溉農田。在這種條件之下,瑤族生活過得很不錯,就像陶淵明的《桃花源記》寫的一樣。瑤族在這種與世隔絕的小天地里,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外面的變化既不知道,也不關心。在這里面生活的人人情味很濃,大家友好往來,和睦相處。費孝通還講了他20世紀30年代在大瑤山調查的故事來證明這個事實。費孝通說,他30年代在大瑤山調查,行路時,天熱了,衣服一脫,插一根草,打個結掛上,就沒有人來動它。但是后來官府進來了,大致從明朝中期開始,封建統治者曾動用大批武裝,進攻這個地區的瑤族,這次戰爭大約長達100多年,一直到清朝中葉才停止?,幾鍙哪菚r開始分散到各地去了,并且出現了不同的名稱。⑤一部分瑤族留在平地,同漢族結合了,結合得比較深的由于通婚而變成了漢族,結合得比較淺的,在語言上接受了漢族的語言,但還保留了瑤族的特征,我們把他叫做平地瑤。另一部分住在山上邊的,他們把頭巾扎成尖的,在樹林中好走路,他們經過長期的發展,成為高山瑤。湖南江永縣的瑤族分成了三個部分:高山瑤、平地瑤和已經同漢族、壯族相融合了的瑤族。另外,瑤族中還有一部分是在山區靠刀耕火種為生的,他們無法長期定居,成了“游耕”的“過山瑤”。流動的這一部分主要是向西向南流動,最遠是到了越南、老撾、柬埔寨和泰國的北部。據《泰國瑤族考察》一書介紹,瑤族居民從中國遷入泰國最早在150年前,遷入泰國的路線主要有三條:一條是從廣西經越南、老撾到泰國;一條是從廣西經云南、老撾進入泰國;一條是從云南經緬甸進入泰國。⑥后來,因為越南戰爭,越南攻打柬埔寨,一部分瑤族又遷徙到美國、加拿大和法國等國去了?,幾逵纱顺蔀橐粋€國際性的民族了。
費孝通還強調千家峒并不是指一個地方,而是當時瑤族居住地區的一種寫照。
二、關于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
(一)我國的民族識別
中國目前大約還有80萬未識別民族成分的人。其中包括兩類,一類是不能確定是漢人或不是漢人;一類是他們屬于哪個民族沒有確定。這并不是指個人而言,而是指:一些集團自稱不是漢族,但是歷史資料證明是早期移入偏僻地區的漢人,但因種種原因不愿歸入漢族。又有一些集團是從某些非漢族中分裂出來,不愿接受原來民族的名稱。⑦
民族識別是黨的一項重要的民族政策,解放初期為了弄清很多人的民族成分問題,中央派出民族調查組前往各地調查。
1954年費孝通受中央委托去貴州調查“穿青人”的問題。當時費孝通精力充沛,走街串戶的調查,查看他們的家譜,把他們的歷史都搬出來了,把他們的來歷也弄清楚了,認定他們是客家人,是講江西話的。可是他們就是不承認,說費孝通這個不科學,雙方僵持得很厲害。他們甚至說費孝通不死我們不得翻身。后來為了證明他們是哪里來的漢人,費孝通請了語言學家來調查他們的語言,證明是江西話,只是有了變化,可是他們也不能算是少數民族,而是漢人。這個結論他們到現在也不承認。這就是一個民族識別的問題。費孝通指出,至今一些人的腦筋里對什么是民族還沒有弄清楚,只是根據利益來決定自己的民族成分,這是不對的。民族問題就是民族問題,不能按照其他問題一樣來解決。
針對廣西的恭城縣要成立瑤族自治縣,很多漢族改變民族成分的問題,費孝通指出,當一個漢人并沒有什么不好,以前是漢族的,并不是不光榮,我們同少數民族是兄弟,有什么關系。既然現在已成了漢人,有了漢人的文化和語言,你就不一定要劃過來,當一個漢族沒有什么不好,你的條件要比少數民族要好。費孝通講了梁漱溟的例子,梁漱溟祖先是元朝蒙古族的一個王室,到明朝時,漢族把蒙古人趕出來,趕到外蒙去了。他們家沒有搬,仍留在原地,只是改姓為梁。梁漱溟完全有理由,說自己是蒙古王室之后,但梁漱溟說,他的媽媽是漢人,稱自己是具有漢族血統的蒙古人,填報民族成分的時候,他一直報漢族。
(二)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
1988年11月,費孝通教授在香港中文大學主辦的“泰納演講”上作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重要演說。在該演說中,費孝通認為中華民族作為一個自覺的民族實體,是在近百年來中國和西方列強的對抗中出現的,但作為一個自在的民族實體則是幾千年的歷史過程所形成的。中華民族的主流是由許許多多分散孤立存在的民族單位,經過接觸、混雜、聯結和融合,同時也有分裂和消亡,形成一個你來我去、我來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個性的多元統一體。⑧其主要內容包括:首先,強調中華民族是一個統一體。中華民族并不是56個民族的簡單相加,而是指各民族之間共有的、難以分離的各種因素所形成的統一體。其次,承認中華民族的多元性,各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特征。在中華民族統一體的內部,應當承認部分的特殊性,并以此來實現民族平等和團結。第三,各個民族內部都存在著各自的特殊部分。
時隔一個月后,費孝通在此次的南嶺行中繼續深化這一思想。費孝通談了漢族的形成問題,他引用毛澤東的話說,漢族是一個“雜種”。漢族不可能是光靠人口的自然增長而形成這么大的一個民族,它是在經過兩千多年的時間向四方擴展,融合眾多其他民族的人而形成的。費孝通生動地講,漢族就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越滾越大,但是里面的成分很復雜的,包含了很多民族成分。漢族有文化優勢,正是依托這個文化優勢,中華民族才形成這么大的一個集團,靠這個優勢,各民族都滲透到這個集團里面去。當然中華民族也包括了各個民族的力量,這樣才形成了一個特性,造成了一個中華民族。
三、關于貫徹落實民族政策問題
(一)民族平等與民族發展
民族平等和民族發展是我黨解決民族問題的基本政策。解放前封建統治者采取“以夷制夷”的政策,有些瑤人被官府利用來對付其他的瑤族同胞,他們用不平等的政策來對待瑤族同胞。比如有些瑤族允許留在平地,有些則被趕上山地等。解放之后,我們黨和政府解決了民族平等的問題。從過去壓迫瑤族,把他們關進山、趕進山的政策中解放出來,在共產黨的領導下,人民當家作主,瑤族同胞翻身做了國家的主人。第一次全國人民大會有瑤族代表?,幾逋谡紊嫌辛顺浞值钠降鹊匚?,這是一個很大的進步,但是不是就沒有問題了呢?
費孝通指出,不是的,還有一個差距問題。這個差距,不是政治上的歧視和不平等,而是經濟發展上的差距。對于這個差距,我們黨提出了消滅由于歷史造成的民族間事實上的不平等。如何克服這個發展上的差距,成了解放之后我國民族工作的一個主要問題??墒钱敃r我們的認識還很不夠,還停留在一般認識上,即認為我們既然解決了政治上的平等,我們再給點錢就行了。費孝通結合自己50年代參加中央訪問團的體會說,他們訪問團到廣西,首先抓的是民族平等問題,實行區域自治。對怎樣解決經濟上、文化上的差距問題還認識不足。那時的做法是,你沒飯吃,我們送你點米;要表示文化上的平等就帶文工團去學習民族歌舞,還建立各級民族學院培養少數民族干部。至于如何發展少數民族經濟,發展少數民族的教育和文化,這樣的問題當時還沒有提到。
費孝通指出,中華民族一致的共同的事業是為了取得在21世紀的國際地位,取得一系列的國際地位。但是我們內部還有民族之間的差別,這個差別既不是口頭上的差別,也不是語言上的差別,而是發展上的差別?,F在中國看不起少數民族的問題不多了,瑤族現在不太容易感覺到作為瑤人會受人歧視。
到70年代后期,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鄧小平提出改革開放的基本國策,指出中國現在的關鍵問題是提高生產力,發展生產力。那時,我們的頭腦才清醒。當時費孝通就提出了“兩個差距”的理論,一是我們中華民族同國外先進民族的差距,二是我們國內各民族間的差距。這兩個差距是互相關聯的,我們要趕上國際先進水平,必須要發展少數民族的經濟、文化,要發展少數民族的經濟文化,又有賴于提高全國的經濟和文化。今天我們就不要忘記國內的各民族之間的差距,所以提出民族之間要互相幫助,共同繁榮。過去因為民族不平等造成的各民族之間隔離、封閉和發展不平衡的問題,那么各民族平等以后,民族之間的隔離和發展不平衡是否已經解決了呢?費孝通講,還沒有完全解決。那如何解決呢?
費孝通指出要解決民族間發展不平衡的問題,首先要幫助少數民族發展經濟。國家要給少數民族優惠政策,在經濟、文化發展上幫助少數民族。光靠少數民族自己發展是有困難的,因為我們國家畢竟是漢族占大多數,漢族必須拿出些力量來,支持少數民族發展。沒有這些幫助,少數民族發展是有困難的。費孝通說,對少數民族要給予錢的幫助,就是要給錢;漢族要幫助少數民族,因為漢族人口多,國家支持民族地區的財力、物力大都是來自漢族人民的勞動,說穿了就是發達的民族幫助發展得慢的民族。第二,我們幫助少數民族發展,要注意吸收世界各國民族問題的經驗教訓。不能像美國、加拿大對待印第安人一樣,起先是殺,實行種族滅絕;現在不許再殺了,把他們安置在一個地方,給錢。費孝通講了他去加拿大參觀一個印第安人的村子的感想。在那村子里邊,雖然政府都給每個人房子和汽車,但是那些印第安人很難進入到社會里邊。他們變成一批被養和被關的人,在社會上沒有一點地位。我們也不能像蘇聯一樣,搞大俄羅斯主義,我們不能欺壓少數民族。費孝通指出我們要找到一條社會主義平等之路來幫助少數民族發展。我們對少數民族不能搞資本主義自由競爭,自由競爭對少數民族發展不利。費老幽默地談到你們喝酒確實比我厲害,但是經濟競爭你們不行。自由競爭只會讓你們的資源迅速的枯竭,到那時你們怎么辦啊。自由競爭少數民族受不了,因為少數民族基礎薄弱。所以我們要幫助少數民族發展經濟,我們要背個包袱。漢族和少數民族一同發展,共同繁榮。第三,少數民族要發展經濟,必須找到自己的優勢,要利用自己的優勢和條件來發展自己。比如廣西壯族自治區的恭城瑤族自治縣,利用山區地勢的落差,安裝小型發電機,解決了家家戶戶的照明、烹飪的燃料問題。同時我們也應該借鑒國外發展經濟的經驗,特別是發展山地經濟的經驗,因為在我國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在山區。第四,費孝通指出我們幫助少數民族發展,關鍵是要提高少數民族地區的造血功能。這是費孝通首先提出來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命題。如何發展少數民族,不能光靠漢族的幫助。費孝通講,很多的領導干部(主要指漢族干部)不知道少數民族的情況,他們只是從書上看到,并沒有什么感性認識。所以少數民族必須靠自己想辦法,來發展自己,漢族只能幫助你們。費孝通一直就認為,民族地區的發展,必須是民族本身的發展,不能離開民族的發展來講發展民族地區的經濟,否則會走上美國、加拿大的道路。我們在發展少數民族經濟的同時,必須保持少數民族的特點。因為只有保持了他這個民族的特點,他才能成為一個民族。
(二)民族區域自治政策
民族區域自治是中國共產黨創造性地把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與中國民族問題的實際相結合解決我國民族問題的基本政策,是適合我國國情的基本政治制度。⑨費孝通此行的主要目的雖然不是考察民族區域自治的實施情況,但是他仍然就如何更好的利用《民族區域自治法》,民族區域自治在實施中遇到的問題做了很深刻的論述。
第一,中國實施民族區域自治的依據和目的。費孝通指出,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民族間有很多的差別。我們為了統一,為了一致,必須要承認各民族間的差別。所以我們要實施民族區域自治,用民族區域自治來保證,不要大民族來壓迫少數民族。民族區域自治政策是要保證不發達地區發展得比較快一點。對于這個目的,我們不僅要作為一個民族觀來考察,而且要從一個多元的角度來考察,作為一體的制度來考察。
第二,民族區域自治在實施中存在的問題。費孝通舉了兩個例子,一是成立金秀瑤族自治縣的情況。歷史上大瑤山并無自己的行政建制,它被周圍的荔浦、修仁、象州、武宣、桂平、平南、蒙山等縣所分割。1951年費孝通隨中央訪問團進入大瑤山考察和慰問。1952年5月,為落實黨的民族區域自治政策,成立了大瑤山瑤族自治區(縣級)。 但是在堪分地界時,出現了問題。當時縣境僅僅局限于瑤族集中居住的大瑤山主體山脈之上。費孝通說,當時他們就不懂,認為這樣很好??墒呛髞戆l現,這樣劃分破壞了金秀的經濟,是“劃地為牢”,使得金秀縣內工交財貿等事業無法伸展,使自治縣經濟文化建設受到很大約束,造成事實上的不平等。直到1982年費孝通報廣西壯族自治區和中央,建議周圍的兩個縣各拿出一個鄉劃給金秀。國務院于1984年決定將歷來與金秀瑤族有密切的經濟、政治、民族往來關系的原屬象州縣的桐木鎮和鹿寨縣的頭排鄉劃入金秀瑤族自治縣,這才解決了金秀的土地問題。二是成立廣西壯族自治區的情況。當時就廣西壯族自治區的行政區劃問題討論很激烈。當時有兩個方案,一個方案是把廣西全省改建為壯族自治區;另一個方案是把廣西劃分為兩個部分,即保留廣西省的建制,管轄現在廣西省的東部,另把現在廣西省西部的壯族聚居地區(即桂西壯族自治州的管轄范圍)劃出來成立廣西壯族自治區。費孝通指出,我們少數民族不能“劃地為牢”,不能把山區作為一個經濟單位。最后周總理決定了,說必須以廣西省原來的行政區域建立廣西壯族自治區。
第三,少數民族自治地方如何用好用活民族區域自治政策的問題。費孝通指出,國家制定了民族區域自治法,給了民族地區很多優惠政策和條件??墒沁@些條件大家不會用。費孝通借用一個同志的話說,我們花了這么多時間,花了那么大的力量,爭取了一個民族區域自治法,國家也通過了。可是現在有幾個民族自治地方用好用活了民族區域自治法,大都是少數民族自治地方把自己看成與別的省一樣。少數民族自治地方不要忘記自己特殊的地方。費孝通指出,少數民族自治地方要挺起腰桿子,腰桿子挺得直直的,制訂法律的人會支持你們的。可是這里有一個問題比較復雜,因為在我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沒有權利給少數民族自治地方撥款。這樣導致很多干部不明白怎么辦?費孝通指出少數民族自治地方要逐步轉變觀念,要考慮如何用好用活民族區域自治政策,而不是光想著要錢。
四、關于建立南嶺瑤族經濟開發協作區
費孝通不僅是著名的民族學家和社會學家,更重要的他還是一名社會活動家。費孝通一生勤奮,行行重行行,從實求知,學術成果斐然。更為可貴的是他不為學術而學術,始終關注中國社會變遷的現實與問題,把個人命運與祖國、民族的命運緊緊聯系起來,使他的學術成果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與現實意義。如何幫助少數民族發展經濟(或者叫做邊區開發)是費孝通學術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
早在1987年的海東行中,費孝通就講我這幾年就是想研究怎么把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起來,或者叫做“邊區開發”。⑩費孝通在那次調查中提出要在臨夏、海東搞協作區,目的是想找出發展民族地區經濟和促進少數民族繁榮的辦法來。1988年費孝通又提出建立“黃河上游多民族經濟開發區”的設想。費孝通認為,黃河上游流域在歷史上就屬于一個經濟地帶,在經濟上應當連起來看,構成一個協作區。并設想在黃河上游建立12個大型水電站,以解決這個地帶的能源問題。由水電產生能源,又由能源推動這個地區豐富的礦產資源的開發。通過資源開發發展該地區的工礦業,帶動這個地區包括各少數民族在內的3000萬人民致富,從而促進整個區域經濟的良性循環。[11]由于這一構想全面,富有可操作性,得到了中央和相關省區領導的贊同和支持。
瑤族共有170多萬人口,南嶺地區分布著大約80~90萬的瑤族,是瑤族的主要聚居區。自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南嶺山脈的瑤族已有了一定的變化,但與其他先進地區相比較,還有相當大的距離,甚至會有拉大距離的可能。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住在這里的瑤族在歷史上一直有著聯系,他們所處的自然地理環境大體是一致的,在改革、開放、發展山區經濟的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大體上也是相同的。因此在開發的過程中,南嶺的瑤族同胞應當彼此相互交流經驗,研究共同問題,并在引進科學技術促進生產及商品流通等多方面進行協作。但是現在就是缺少這樣一個交流經驗的平臺。為此費孝通指出我們這兩省一區(指廣東省、湖南省和廣西壯族自治區)的瑤族地區應該建立一個南嶺瑤族經濟開發協作區。費孝通講南嶺瑤族經濟開發協作區規模開始不能太大,我們先從小范圍開始,有經驗后,再考慮擴大。費孝通介紹了成立黃河上游開發區的經驗,費孝通說,他們成立這個開發區,他們不會伸手向上面要錢,但是要求上級部門要給他們政策。少數民族地區一定要學會這一條,要自己想辦法來增加生產。不是說我們是少數民族,我們是貧困縣,上級就要給我們多少錢,這樣聽了人家都會害怕。因此我們要一起想辦法,提出發展規劃,向上面要政策。
費孝通在此次南嶺行的終點廣東省連南瑤族自治縣,與與會的兩省一區的領導進行座談,就南嶺山脈瑤族地區的經濟開發問題交換了意見。參加座談的領導同志同意采取以下的協作步驟和方式來建立南嶺瑤族經濟開發協作區。(1)南嶺山脈瑤族山區的開發工作,原則上分別由各省(區)民委各自領導,通過原來的行政體制(地區、縣或自治縣等單位)進行。(2)計劃每年舉行一次到兩次交流開發經驗和探討協作項目的討論會,可由兩省一區輪流召集及主持。(3)會議中提出和發現的問題,經過共同研究,提出解決的辦法,可向有關政府部門做出建議,如果經過探討,能取得單項或多項協作方案,并可向有關政府機關提出,促其實現。(4)爭取在香港尋找一個展銷南嶺瑤族手工藝產品的窗口,以后逐步擴大,成為輸出瑤族地區土特產及各種產品的商業公司。(5)要加強瑤族地區的教育事業,培養本民族的各級各類人才。(6)通過經濟、文化的交流,在世界上樹立瑤族的國際形象,盡力設法吸收國外開展山地經濟研究的經驗和成果。[12]會議還擬訂1989年第一次討論會由廣西牽頭召開。
為了做好建立南嶺瑤族經濟開發區的準備工作,廣西壯族自治區民族事務委員會在《關于建立南嶺瑤族經濟開發區準備工作的幾點意見》(桂族報字〔1989〕第04號)中做了較為詳細的工作計劃:(1)明確廣西壯族自治區參加協作的區域范圍。(2)做好調查研究工作。(3)召開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嶺瑤族經濟開發小型討論會。(4)召開南嶺瑤族經濟開發協作區第一次討論會。并將這一文件連同費孝通的建議和三省區人大、民委負責同志討論通過的《座談紀要》向當時的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書記陳輝光,自治區人民政府主席韋純束做了匯報并征求他們的意見,他們均表示同意和支持。韋純束同志在批示中寫到“同意紀要意見,但每年開兩次研討會,似太多,應以一年一次為宜。” 陳輝光同志在批示中還強調“經濟開發,除了民委外,有關的經濟綜合部門亦參加,瑤族聚居各地,自然資源條件差異較大,因此,既要協作,又要從各自的實際出發發展經濟。在今后的合作中逐步形成瑤族經濟開發協作區?!?/p>
費孝通同志考察南嶺瑤族地區并建議成立南嶺瑤族經濟開發區的消息,廣西日報于1989年元旦在頭版顯著位置以《費孝通副委員長與粵湘桂人大常委會負責人座談探討開發南嶺瑤族山區事宜》為題做了及時報導。報導說:“自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南嶺山區瑤族聚居地區有了一定的變化,但與其他先進地區相比,還有相當大的差距,如何開發這些地區,應引起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的注意,并把它列入扶貧工作的重點,早日取得成效。”
以上種種事實表明,費孝通建議建立南嶺瑤族經濟開發協作區,幫助瑤族加快經濟發展和脫貧致富,已引起了廣西自治區領導和有關方面的注意和重視。
16年后,費孝通建立南嶺瑤族經濟開發區的構想,又得到南嶺地區政府和瑤族人民的重視。2004年11月,在湖南省江華瑤族自治縣召開“南嶺瑤族地區經濟協作與社會發展”研討會。會議認為,在信息化高速發展的今天,在各省區市縣的交通公路不斷發展完善的形勢下,打破舊的封閉狀態,走出大山,開展本地區與其他地區的協作,省際協作,乃至國際協作,已成為經濟社會文化發展的需要。[13]兩省一區的代表為此研討了加強經濟協作的辦法和措施,并通過了《協作發展:南嶺地區經濟與社會發展趨勢》的大會宣言。這次會議的指導思想就是費孝通的“南嶺瑤族經濟開發協作區”構想的細化和深化。
五、結語
費孝通此次南嶺之行,目的之一是想對民族問題,特別是瑤族問題做進一步地調查和研究;其二是要給瑤族人民辦點實事,討論決定他考慮已久的南嶺瑤族聚居區的開發問題。第一個目的包含對1935年他諧同妻子王同惠對金秀大瑤山瑤族調查的延續,瑤族調查是費孝通一生學術研究的開始,在此后的幾十年里,費孝通一直對瑤族問題很關心,曾先后五次上金秀大瑤山調查和慰問瑤族。第二個目的是費孝通此行的主要目的,費孝通指出了解和認識瑤族的最終目的,是要幫助瑤族發展經濟文化和教育事業。
費孝通此次南嶺之行,在其眾多考察和調研中具有很特別的意義。其一,此次南嶺行是費孝通完善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理論的重要調查。費孝通在香港做完“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重要演說后,不到一個月,就來到了南嶺。在考察和分析瑤族的歷史構成后,費孝通指出瑤族是一個內部很復雜的民族,它的來源是多種的。在瑤族內部,雖然講的語言不一樣,但都認同自己是瑤族。這一思想在其后來的著文《簡述我的民族研究經歷思考》中有了更明確更完善的論述。其二,此次南嶺行是費孝通“區域經濟開發”思想的沿續,從1986年的海東、臨夏提出建立經濟開發區的構想,再到建立南嶺瑤族經濟開發協作區的構想最后到建立長江三角洲經濟開發協作區的設想。南嶺行在其中起了一個承上啟下的作用。
費孝通一生關心瑤族的發展,他在此行中講得最多的就是如何發展瑤族,他提出了很多的建議,比如發展多種經營,搞鄉鎮企業,以工濟農等等,但最主要的一點就是建立南嶺瑤族經濟開發協作區。
附記:本文的寫作主要依據1988年12月費孝通在廣西桂林市、恭城瑤族自治縣、湖南省江永縣、江華瑤族自治縣和廣東省連南瑤族自治縣考察時的講話錄音。覃乃昌協助廣西壯族自治區有關方面領導陪同費老進行這次考察并做了錄音,徐洪剛做錄音整理并根據覃乃昌的建議提綱撰成此文,由覃乃昌補充、修改、定稿。
注釋:
①金寶生,廣西壯族自治區金秀瑤族自治縣人,瑤族,時任廣西壯族自治區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和費孝通是老朋友,全程陪同費老的這次視察活動。②宮哲兵:《千家峒運動與瑤族發祥地》,武漢出版社,2001年版,第292頁。③宮哲兵:《千家峒運動與瑤族發祥地》,武漢出版社,2001年版,第2頁。④金寶生:《費孝通南嶺行紀實》,南寧:廣西民族出版社,1989年版,第30頁。⑤費孝通:《志在富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64頁。⑥廣西民族學院赴泰國考察組:《泰國瑤族考察》,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4頁。⑦費孝通:《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中央民族學院出版社,1989年版,第32頁。⑧費孝通:《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中央民族學院出版社,1989年版,第1頁。⑨王戈柳:《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發展》,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年版,第5頁。⑩費孝通:《志在富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50頁。[11]崔建偉,趙利生:《從實求知 造福邊區——費孝通邊區開發研究述論》,《西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1期。[12]金寶生:《費孝通南嶺行紀實》,南寧:廣西民族出版社,1989年版,第37~38頁。[13]莫金山:《2004年中國瑤族學術研討會開幕詞》,《瑤學研究》第20期。
〔責任編輯:俸代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