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同當年白話文運動改變漢語一樣,目前洶涌澎湃的網絡語言也正在逐漸改變中國人的語言習慣,很多網絡流行語言已經進入了人們的現實生活。許多網友現在的口頭禪都是一些網絡流行語,比如我倒、汗、強等等。作為新新人類,若不懂得如何去理解這門“外語”,恐怕在網絡交流上有不少麻煩。
就近日來說,趁閑來無事,就上BBS發帖,見兩人的對話。
甲:“你到底稀不稀飯他的作品啊?”
乙:“偶稀飯啊。”
甲:“那你蝦米意思?”
乙:“發表意見而已,表醬紫嘛。”
我汗(慚愧加無可奈何),他們在說啥呢?后來幾番思索,才恍然大悟,他們在討論某某的漫畫作品,“稀飯”是“喜歡”的諧音,“偶稀飯”就是“我喜歡”的意思;“蝦米”是“什么”的諧音,“蝦米意思”就是“什么意思”;至于“表醬紫”,你把“不要這樣子”讀快一些吧。呵!真懂得省時間,PF(佩服),PF。
經我幾番刻苦鉆研,終于掌握這門“外語”了,至少能猜出是“蝦米意思”。據我所知,這門“外語”可分五大類,比較常用的是字母簡稱和諧音詞語。比如,GG,JJ,DD,MM分別表示哥哥,姐姐,弟弟,妹妹(后引申為美眉)。如果平日聊天,用GG、MM代替哥哥、妹妹,立刻就會拉近聊友之間的距離。從這方面來說,網絡流行語簡化了現實社會中復雜的人際關系,也縮短了人們之間的距離。諧音詞語也很常用。例如,“菜鳥”和“大蝦”是網絡新手和超級網蟲的網上稱呼;“斑竹”即“版主”,“竹頁”即“主頁”等等。
第三類是新興詞語,“灌水”、“造磚”、“東東”、“樓上”、“樓下”都是在BBS中常見的詞語。“灌水”是指在論壇上發一些不足50字節的帖子;而“造磚”則是認真地寫一些有深度的文章了;這些貼出來的文章叫做“東東”。“東東”也可以泛指一切東西;上下兩個帖子之間的關系被稱作“樓上”和“樓下”。
第四類是數字語言,有時還真難猜出它的意思,不過,它能以簡潔的數字表達發言者的思想。“886”最常用到,表示再見,“55555”表示傷心地哭,如果有人對你說“286”,那就是在說你反應真慢,跟“286”機器一樣。
一次收到別人的信息:“687”(對不起),“526”(我餓了),閃啦!
我回道:“567059487”(我若信你我就是白癡)。
即簡潔,又省時,一舉兩得,何樂而不為?
第五類不常用到,就是符號語言,可以簡單地表達出自己的感情。
經過這五大總結,你是否對網絡流行語有了一定了解與看法?的確,網絡流行語為人們提供的方便,作為一種特殊的網絡文化,它也真切地走進了我們的生活,成為新人類一門必修的“外語”。但語言文字魅力和風采應該符合規范并給人美的享受,而網絡語言是一種行話,它可以在一定范圍內流傳,但大力推廣就不恰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