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鑄銅工藝歷史悠久,商周時期鑄造的青銅器,以其制作精細,紋飾精美,工藝精湛而舉世聞名。商代的四羊方尊,西周時期的獸面龍紋大鼎,春秋時期的立鶴蓮壺以及戰國時期的曾侯乙尊盤,這些制作獨具匠心,巧奪天工。明代宣德年間的御制香爐與明代后期的石叟造像,繼承了傳統的鑄銅工藝,使銅器制作藝術煥發光彩。
宣德的御制香爐俗稱宣德爐,鑄于明代宣德年間,它是當時冶煉技術與鑄銅制作藝術的佼佼者。

明代宣德年間,暹羅國(現在的泰國)國王剌迦滿靄進呈一批優勢的風磨銅給宣德皇帝,宣德皇帝便決定用來鑄制香爐,派工部官員監造,并參照歷代銅器、瓷器中的精品樣式,鑄制出鼎爐、鬲爐,敦爐與缽爐等百多種款式,可謂洋洋大觀。
宣德爐以風磨銅為主要原科,配以全、銀、錫、鉛等多種材料精工煉制而成。普通的銅器經過四次提煉已屬優質,而宣德爐至少經過六次提煉,最精者反復提煉達十二次,實屬空前。

在宣德爐的表面裝飾工藝中有鎏金、滲金與嵌金等多種。鎏金也就是鍍金,它不僅可以裝飾器表,而且由于黃金具有化學性能良好,不易氧化的特點,所以對銅器具有一定的保護作用。鎏金首先是將黃金的碎片溶解于汞中(汞即水銀),制作成泥膏狀的金汞合刑,俗稱金泥。然后將泥均勻地涂抹在銅器的表面,在火上烘烤,使汞蒸發而黃金則粘附于器表,形成保護與裝飾層。滲金系用黃金碎片置在器表上,以火烘烤,再涂水銀熏擦,使全片附于器表,形成全片或金點裝飾。嵌金俗稱錯金,嵌金系先用刀具在器表上刻出紋飾的凹槽,然后鑲入金片或金絲,再用錯石打磨、拋光,使金片或金絲與器物表面渾然一體。
宣德爐的顏色繁多,其中較多的是栗色。褐色和棠梨色。由于它既有絢麗多彩的色澤美,又富于百樸典雅的形式美,因此,深受人們的喜愛。

宣德爐原是為郊壇、太廟所鑄之供爐,用來祭祀神只、祖先,亦有頒賜寺觀使用。崇禎年間因杠會動蕩,內庫空虛,崇禎下令將庫藏歷代銅器發交宅源局溶毀改鑄錢幣,宣德爐亦在劫難逃。所以,傳世的宣德爐極為稀少。
宣德爐的仿品和贗品都很多。所謂仿品是只仿其器形而不仿其器款,贗品則不但仿器形,而且還仿器款。宣德爐最早的仿制者是吳邦佐,他是負責監督鑄制宣德爐的官員,宣德爐停鑄后,吳邦佐即按照鑄造宣德爐的方法,并雇用原鑄制宣德爐的工匠自行鑄造。他所鑄之爐精巧典雅,可與宣德爐媲美,其器款為篆書“琴書侶”。由于宣德爐馳名中外,欣賞銅爐者都喜愛宣德爐,作偽牟利者亦專注于宣德爐的偽造。現在傳世的所謂宣德爐,絕大多數是贗品,其銅質不精,制作粗劣,造形滯拙。

宣德爐的特征是銅質優良,造形古樸典雅,制作規整,紋飾精致,工藝楕湛,器款在外底正中,為刀刻陽文楷書“大明宣德年制”六字。器款的“德”字心上缺少一橫。
廣東省博物館收藏有透雕云龍紋宣德爐與鎏金象足宣德爐。
透雕云龍紋宣德爐(圖一)通高30厘米,寬31厘米。橫截面為圓角方形,子母口,直頸,鼓腹,口沿與腹部之間附對稱的螭形耳,下有四只彎曲的竹節形足。高挺的圓角方蓋,有方鈕。蓋與鈕部飾透雕云龍紋。蓋接近鈕處飾—周蓮辦紋,腹部飾二龍爭壽紋,蓋邊,鈕邊、口沿及底邊緣飾竹節紋。外底止中刻陽文楷書款“大明宣德年制”六字。(圖二)透雕云龍紋宣德爐銅質優良,制作精細,紋飾精致,造形古樸典雅。

鎏金象足宣德爐(圖三)通高33厘米,口徑20厘米。直口,平沿向內延伸,口沿上有兩只立耳,頸向下微收縮,斂腹,下有三只象頭形足。器體表面鎏金,足為象頭形,以象鼻支撐著地,象頭上飾渦紋帶。外底正中刻陽文楷書款“大明宣德年制”六字。(圖四)鎏金象足宣德爐制作精巧,造形生動,惟妙惟肖。
明代的石叟造像以其形態逼真,制作精細,工藝精湛而著稱。石叟是明末鑄銅名匠,佚名,出家為僧,生卒不詳。據《蘿窗小牘》載:石叟“善制嵌銀銅器,所作多文人幾案間物,精雅絕倫,款石叟二字多在底,體兼篆隸,亦樸拙無俗韻。”從傳世文物看,現存“石叟”款的嵌銀絲銅器也主要是小鼎,小盂之類幾案之物,而有“石叟”款的嵌銀絲觀音像,存世甚少。
石叟造觀音像的特征是銅質精純,神態逼真,發髻刻紋精細入微,衣裙褶紋生動飄逸。額部鑲銀痣,胸前飾嵌銀珠鏈,衣裙嵌銀絲云紋,背部有嵌銀絲篆書款“金玉堂石叟”五字或“工堂石叟”四字或隸書款“石叟”二字。
廣東省博物館收藏六尊形態各異,刻石叟款的嵌銀絲觀音銅慚口布袋和尚銅像,這六尊石叟造像制作精細,工藝精湛,蔚為大觀。
石叟款嵌銀絲觀音立像(圖五)高49厘米。跣足挺立,右手微舉,左掌擱在右臂上。觀音頭綰螺髻,兩耳下垂,雙目微啟,面貌慈祥。身穿寬袖連披肩衣裙,褶紋生動飄逸。披肩及衣裙均飾嵌銀絲云紋,紋飾線條流暢。發髻刻紋精細入微,額部正中鑲銀痣,胸前有嵌銀珠三墜鏈。觀音像的雙手掌為分鑄插入式,可轉動,可脫卸。像背部有嵌銀絲篆書款“金玉堂石叟”五字。(圖六)
石叟款嵌銀絲觀音坐像(圖七)高17.9厘米,跣足,左舒半跏趺坐(俗稱單盤)。觀音頭綰寬扁的發髻,兩耳下垂,雙目微啟,面貌慈善寬容。身穿寬袖連披肩衣裙,左手舒放在腿上,右手拿著經卷,裙擺著地呈蓮花狀鋪開。額郡正中鑲銀痣,胸前有嵌銀珠墜鏈,披肩與衣裙均飾嵌銀絲云紋,背部有嵌銀絲隸書款“石叟”二字。(圖八)
石叟款嵌銀絲觀音頭像(圖九)通高33.8厘米。觀音頭戴寶冠,冠前露出部分發髻,髻王中有佛像。觀音兩耳下垂,雙目微啟,面貌安祥。額部正中鑲銀痣,冠飾嵌銀絲云紋,冠后有嵌銀絲篆書款“王堂石叟”四字。(圖十)觀音頭像置在方形木座上,由像底榫子下木座卯眼交合固定。
石叟款嵌銀絲觀音立云像(圖十一)高49厘米。觀音頭戴寶冠,跣足放在云團上,左手擺在腹前,右掌疊在左掌上。觀音兩耳下垂,雙目微啟,面貌端莊秀麗。身穿寬袖衣裙,褶紋線條自然流暢。髻前有如意花卉紋發飾,額部正中鑲銀痣,胸前有嵌銀珠三墜鏈,冠及衣裙均飾嵌銀絲云紋。觀音像的左手掌為分鑄插入式,可轉動,可脫卸。背部有嵌銀絲篆書款“玉堂石叟”四字。(圖十二)

石叟款嵌銀絲觀音坐像(圖十三)、高28厘米,跣足,右舒半跏趺坐。觀音頭綰螺髻,兩耳下垂,雙目微啟,面貌莊嚴肅穆。身穿寬袖衣裙,雙手掩蓋在衣襟內,裙擺著地呈蓮花狀鋪開。髻前有如意紋發飾,額部正中鑲銀痣,胸前有嵌銀珠鏈。衣領及襟邊飾細密的連云紋。裙亦飾云紋,背部有嵌銀絲隸書款“石叟”二字。(圖十四)
石叟款嵌銀絲布袋和尚像(圖十五)高16厘米。布袋和尚犬庭飽滿,臉頰寬闊,兩耳下垂,雙目微啟,開口大笑。一副寬容、超脫、無煩無惱無憂愁的神態。布袋和尚身穿露肩寬炮,右臂擱在布袋上,手執袋口,左手按在右臂上。左腿屈膝豎起,右腿舒展,坐姿無拘無束,自由自在。袍飾嵌銀絲云紋,背部有嵌銀絲隸書款“石叟”二字。(圖十六)
宣德爐與石叟造像銅質優良,造形古樸典雅,制作精巧,工藝精湛,是明代;臺煉技術與鑄銅制作藝術杰出的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