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改變目前藝術品市場缺少權威評估服務機構的局面文化部成立文化市場發展中心藝術品評估委員會
為引導藝術品市場規范、健康發展,文化部日前成立文化市場發展中心藝術品評估委員會。該委員會由書法繪畫雕塑評估委員會、玉器珠寶評估委員會、金屬器評估委員會、陶瓷評估委員會、綜合藝術評估委員會、科技檢測工作委員會、法律資訊工作委員會、市場資訊工作委員會這8部門組成。
藝術品評估委員會的成立對引導市場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它改變了藝術品市場目前沒有權威、系統的評估服務機構的局面。目前,藝術品市場對藝術品評估有強烈的市場需求,一些單位和個人也建立了一些評估機構,但由于藝術評估人才的稀缺和商業利益的驅使,這些機構不能真正起到權威、公正的作用,通過藝術品評估委員會的成立,充分發揮委員會成員的作用,不僅可以保證評估工作的信譽和嚴肅性、公正性、權威性,還可以有效地發掘、發現更多的藝術家和藝術品,也將進一步為誠信、品牌的藝術品企業搭建宣傳、交流的平臺,扶植這些優秀企業、優秀人才、優秀產品進入國際市場,提升中國藝術品企業在國際市場中的信譽度,擴大中國文化產品的市場占有率。其次,可有效建立起有利于藝術品健康發展的價格體系。遏制盲目炒作、惡意哄抬價格現象和引導部分長期被低估的有價值的藝術品價格攀升。防止藝術品價格體系畸形發展。最后,藝術品評估委員會的成立有效地健全了誠信經營的藝術品市場機制。在政府的支持和倡導下,藝術品評估委員會作為政府部門引導、培育市場的一種手段,對于推進藝術品市場信用體系的建設,行業規范制度的建設有重要保障作用。
古書畫高仿品是否擾亂文物市場?
正在遼寧省博物館舉辦的《清宮散佚書畫名品與仿真品對照展》,展出了50余幅與原作惟妙惟肖的高仿品。這些高仿品運用世界最先進的照相掃描設備,利用電腦數字技術和其它科技手段,不但“克隆”出原書畫的筆墨神韻,連古書畫上面的水印、裂紋、霉斑也一并“克隆”出來,甚至歷代鑒賞者的印章,經過計算機精心加工,其色相、深淺明暗也逼真原作。許多參觀者在領略高新科技仿真書畫的神奇技藝之后,產生了會不會贗品充斥、以假亂真、文物市場被擾亂的憂慮。
相關人士告訴記者,藝術品投資商和廣大群眾其實大可放心。此次他們對遼寧省博物館的古代書畫進行高仿真制作,經過政府主管部門的批準和古書畫版權單位的授權,制作程序是相當縝密規范。復制的古書畫共138件,包括唐·周防《簪花仕女圖》、五代·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宋·趙佶《瑞鶴圖》、晉《曹娥誄辭》、唐·歐陽詢《夢奠帖》等,都是館藏“國寶”,傳承有序,世人皆知,沒有人會將高仿品當作真跡。每件原作絕版復制發行198幅,全部編號出售,并加蓋遼寧省博物館監制印章。
遼寧省博物館館長馬寶杰認為,清宮散佚書畫的“再生”,為文物的科學保護開辟了新天地,為文物的合理利用拓展了新空間。91歲的古書畫鑒賞大師楊仁愷指出,書畫仿制由來已久,根據文獻記載,早在南朝梁陳間摹拓畫便已風行。迄于近世,雙鉤、臨摹、刻拓、縮版印刷,隨著時代科技演進不斷提高,我國書畫藝術遺產得以代代相承精益求精。高仿書畫作品達到“下真跡一等”的程度,對保護和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遺產,具有時代創新的現實意義。
據記者了解,早在1992年,日本二玄社出品了第一批臺北故宮博物院書畫復制品,因其制作精良而獲得舉世好評。我國的幾家公司近年來也經授權仿制了一批古今名家書畫,但至今尚未發現以假充真的情況。古書畫研究專家王鵬說,文物的不可再生性決定了文物商品必然越來越少,仿制在所難免。即便是仿品,很多也有審美價值和收藏價值,比女口清仿明的,唐仿秦的,張大干仿唐寅的,如今都成了文物精品。

首屆亞洲國際藝術及古董展5月登場冀望奠定香港作為亞洲藝術品交流中心的重要地位
香港首個大型國際性專業古董及藝術博覽會——“亞洲國際藝術及古董展(AIAA2006)” 于五月舉行。這次在香港舉辦亞洲國際藝術及古董展具有兩大意義。第一個意義是希望以此奠定香港貴為亞洲藝術品交流中心的重要地位。一直以來,香港的藝術品交易市場堪稱與倫敦及紐約兩大市場看齊。然而,作為國際大都會的香港卻獨獨欠缺一個足以與其它國際市場媲美的藝術展覽會。亞洲國際藝術及古董展希望以此填補香港市場的此項缺陷,同時亦可藉此活動向世界展示香港在世界藝術品交易市場的影響力。其二是推動宏揚中華文化。透過展覽期間一系列的精彩活動。包括眾多的國家珍寶展覽及專家的專題講座,提高市民對中國歷史及藝術又化的認識,有助于中華文化的發揚光大。
據悉,此次活動邀請了香港蘇富比創辦人及原蘇富比亞洲區主席朱湯生(Mr.Ju1ian Thompson),寶龍拍賣副主席施福Mr.Co1in5Sheaf、臺灣聚英雅集協會會長王定乾、資深古董業界代表Mr.Car1ton Roche11、Mr.Richard Marchant、Mr.roger Keverne、梁守亢先生以及原英國佳士得總經理Nr.NaderRasti等人士出任鑒定委員會成員。展會期間更將展出圓明園四件國寶級文物——銅獸苜(包括銅牛首、銅猴首、銅豬首和銅虎首)。
貝多芬頭發做鉆石美打造稀奇紀念物
據路透社日前報道,欲用貝多芬頭發制作出鉆石的這家芝加哥公司名為生命寶石紀念公司。2002年,該公司首次從火化后的人體中提取碳元素制成了“遺體鉆石”。如今,生命寶石紀念公司又宣布可以用人的頭發制成鉆石,讓人們可以將早已逝去的摯愛永遠攜帶在身邊。圖為生命寶石紀念公司曾經制作出的一枚鉆石。
生命寶石紀念公司首席執行官格雷格·海羅表示,這些鉆石被制成后將先在世界各地的博物館和歌劇院中進行為期半年的巡回展出,以證明該公司擁有用頭發制造出鉆石的能力。海羅說“我們覺得,用全球聞名的音樂大師貝多芬為我們的產品作宣傳是一個絕佳的方式。”這些鉆石最終將被拍賣,所得收入將捐贈給慈善會用于資助軍人家庭。
為了造出頭發鉆石,該公司將與在《吉尼斯世界大全》中擁有最多和最貴的名人頭發的約翰·列茲尼科夫合作。據悉,列茲尼科夫將為生命寶石紀念公司提供6根至10根貝多芬的頭發,用于該公司制造出3枚0.5克拉至1克拉的鉆石。
小提琴在紐約拍賣
5月11日,小提琴鑒賞家伊麗莎白·皮特凱恩在紐約佳士得拍賣行展示一把斯特拉迪瓦里小提琴。這把小提琴于5月16日拍賣,預計拍賣價為150萬至250萬美元。
1737年去世的斯特拉迪瓦里是意大利小提琴制作家,他發展了現代小提琴各部分間的比例關系,制造出了造型美觀并具有極佳音色的小提琴。斯特拉迪瓦里一生共制作了1100多把小提琴,存留至今的有600把左右。2005年在紐約拍賣的一把斯特拉迪瓦里小提琴以200多萬美元的高價創下了樂器拍賣史上的新紀錄。
老版莎翁劇本集 5月底造訪北京
沒有它,18部莎士比亞生前未曾發表的劇作可能已經消失——這套世界現存最完好的1623年版《莎士比亞劇本集》,將于5月20日上午10時至下午5時在北京國際俱樂部飯店聚閑廳公開展出,7月13日將在倫敦拍賣。
該劇本集堪稱“最早版《莎士比亞全集》”,在莎翁辭世7年后出版;收錄了莎士比亞36部戲劇作品,其中包括《第十二夜》、《暴風雨》、《皆大歡喜》、《麥克白》等18部莎翁生前從未出版過的戲劇。該版發行750套,時至今日,尚有約三分之一存世,且大部分已不完整,“至今保存最為完好的17世紀《莎士比亞劇本集》第一版,在記錄中僅此一本”;這套書面世時售價為20先令,如今市值已達250萬至350萬英鎊,折合人民幣約3600萬至5000萬元。
名表拍賣世界大預展 珍品勞力士亮相

安帝古倫勞力士專場拍賣會(下半部分),選在2006年5月中旬子日內瓦舉行。
早在2006年3月19日,由《時尚時間》雜志社與瑞士安帝古倫拍賣公司共同主辦,《時尚家居·置業》媒體協力支持的“2006私人名表拍賣世界預展(北京)巡展”在北京“皇城里的極品豪宅”NAGA上院舉行。這是建國以來,國內最為盛大的鐘表拍賣預展,預展展品的單只估價從6萬到300萬元人民幣不等,共400余只,總價接近天文數字。在北京的展覽后。這些手表還在上海展示兩天。
2006年4月1日,西方的愚人節,但對于腕表收藏來說,瑞士日內瓦有一次盛會,安帝古倫勞力士專場拍賣會(上半部分)在此隆重舉行。由于蒙達尼的藏品甚多,一次拍完時間過長,所以安帝古倫勞力士專場拍賣會的下半部分,另擇吉日,選在2006年5月中旬,仍于日內瓦舉辦。
北宋古琴估價350萬港元
香港佳士得于5月13日和14日在北京國際俱樂部飯店展出上百件藝術珍品,為2006年春季拍賣會造勢,在展出中邀請了音樂家張得一現場演奏將要拍賣的一件北宋古琴。 據佳士得專家考證,“虞廷清韻”官琴距今已經有千年歷史,是宋代最早的官琴之一,估價280萬至350萬港元
千年石官道 終于見天日

這條“石宮道”位于遂溪縣嶺北鎮調豐村東面,在嶺北鎮通往建新鎮的公路旁。“官道”鋪設在砂石上,有一道長約100多米的牛車轍,很規則并十分平滑。傳說蘇東坡曾在遂溪古道附近村子品嘗“雙袋子”荔枝。
自古以來,牛車是雷州半島的交通工兵,現在,牛車仍然是當地一些農民的運輸工具。據介紹,這次調豐村發現的“石官道”,是漫長歲月中古代高腳牛車的車輪與砂石地面摩擦而成的;車轍寬12厘米,深60厘米,兩道間距180厘米。
據調豐村支書介紹,原來這里是塊荒坡。前不久,村里有一位村民開荒種甘蔗。挖掘距地表50厘米時,發現了兩條很有規則的“溝”。好奇心促使他繼續挖掘……目前,在有關部門的指導下已挖掘清理出約兩公里長的“溝”,村里已采取措施將其保護起來。上月底,經考古專家現場考證后確認,這是當地傳說中的千年“三十里石官道”中的一段遺址。傳說中的“石官道”南起莊家渡,北至調豐村,是古代官方軍需物資運輸要道。
當地曾傳說,宋代著名的文學家蘇東坡自惠州被貶海南途經遂溪南北要塞的“三十里石宮道”時,聽說附近有條村子的“雙袋子”荔枝遠近聞名,于是慕名走進村里品嘗。后人曾去尋找這個故事現實生活中的根據。但村子、“雙袋子”荔枝都找到了,只有“三十里石官道”不知所終。
墨西哥森林大火殃及瑪雅文明遺址
據新華網墨西哥城5月14日電,墨西哥國家人類和歷史研究所主任費德麗卡·索迪·米蘭達14日證實,墨西哥尤卡坦半島持續數天的森林大火已經對瑪雅文明遺址奇琴伊察和奧坦卡兩座城市的部分建筑造成一定破壞。
奇琴伊察位于坎昆東部180公里,是著名的瑪雅文明考古遺跡。據索迪介紹,大火損毀了該遺址一處公元4世紀的建筑。奧坦卡距奇琴伊察9公里,是瑪雅人舉行各種慶祝活動的地方,那里也有一棟建筑受損。索迪說,火災給兩個遺址造成的具體損失還沒有估算出來,但“應該不會很嚴重”。目前,研究所的專家正全力對受損建筑進行修復工作。由于火勢繼續蔓延,研究所已決定暫時關閉一些景點。寧夏固原發現元世祖忽必烈時代“至元銅權”
在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市開城遺址,考古人員發現了一個忽必烈時代的“至元銅權”。這是寧夏迄今為止發現的唯一一個元朝時期的銅權。
重慶古代最大平民公墓現身江津

該墓位于江津市慈云鎮聊月村六社桃子堡,計劃發掘500平方米,目前僅完成一半。
16座已清理墓葬,再加上待清理的20余座墓葬,江津桃子堡明墓群成為該市最大明墓群。市文物考古所文物勘探辦的劉春鴻組長說,這也是江津市古代最大的“平民公墓”。
劉春鴻說,從目前發掘的隨葬品看,是典型的平民墓。記者在現場看到,出土的有塔形罐、碗、盤、碟、盞、銅簪等20余件文物,它們是拿來裝糧食、盛飯、裝酒等的生活用品,沒有那種大家族墓葬里常有的金銀玉器等。而塔形罐是明代典型的器物。
破解克里特文明消失之謎
3000多年前在地中海上曾經盛極一時的克里特文明最后突然神秘消失,這是古代史上最長久的不解之謎,也是困擾考古學界多年的難解之謎。據4月27日《泰晤士報》報道,丹麥科學家在愛琴海的錫拉島發掘出一塊小小的橄欖枝,它上面可能隱藏著:盛極一時的克里特文明究竟是在什么時候,又是為何突然從地球上消失的?
這塊橄欖枝是愛琴海的錫拉島——即現在的桑托林島上發生的一次災難性的火山爆發中被埋在地下。通過對它的研究,科學家相信他們能夠測算出這棵橄欖樹的確切死亡時間。弄清楚錫拉島火山噴發的確切時間非常重要,因為這次爆發威力是如此強大,幾乎可以肯定,以克里特島為中心的克里特文明就毀在它的魔爪之下。該研究發表在4月28日出版的美國《科學》雜志上。
漢代古城在吉林露出水面
中廣網長春5月11日消息,考古專家近日在吉林省白山市鴨綠江畔三道溝鎮發現一座古代城址,初步研究其為漢代古城。
這座古城址長期以來淹沒在鴨綠江上的云峰水庫水面以下,最近由于水庫水位下降而露出水面,5月2日,沿鴨綠江進行考古調研的吉林省長白山文化研究會會長、文史專家張福有研究員和集安市博物館館員孫仁杰、遲勇發現了這座古城址,并進行了初步研究。
這座城址位于白山市八道江區三道溝鎮東鴨綠江右岸臺地上,海拔280米,現被1米多厚的淤泥覆蓋著。從已露出水面及淤泥的城垣看,古城址呈方形,圓角。現可見墻垣高1.5米,寬4米,系以石材壘砌墻面,內用土石混筑。墻垣外側筑有護城水壕,水壕現可見寬4米,深1米。
據張福有等專家介紹,在古城內及古城的北側,見有10余座積石墓,此類墓葬年代約在公元4世紀左右。根據古城址內墓葬年代分析,當是筑城于前、葬墓于后。古城墻結構與砌筑風格,均有別于高句麗、渤海和遼金時期。因此,該古城應筑于漢代。
薩拉熱窩可能發現金字塔地下通道非同尋常
據《泰晤士報》15日報道,4月14日,薩拉熱窩西北20英里的小鎮維索科突然熱鬧起來,因為一支考古隊進駐此處,他們的目的只有一個:對該鎮附近的維索西卡山進行鉆探、發掘,證實它是一座由未知的古文明建造的金字塔!果真如此,這將是現代史上最偉大的考古發現。
維索西卡山的山型非常奇特,四面是規則的呈45度的斜坡,分別面向東西南北。除此之外,在這座山的灌木叢中散落著許多沙巖板,看上去像是經過精心打磨割削。通往山體西側的是一條500米長、40米寬的通道。
山谷下面似乎是一個通道網。4月14日,發掘者打開了其中一個地下通道,據當地人介紹,這條通道長達2英里,直接通往“金字塔”。沿著通道往前走,他們又發現了一些輔助通道。這些通道都非常筆直,通道與通道都是垂直相交。衛星熱成像顯示,這座山比周圍的山冷卻得更快,這說明山體的密度比周圍的山要小。當地人回憶,波黑戰爭期間,小鎮遭到炮擊,這座山中竟然傳出奇怪的回聲。
商代江南,——江西新干大洋洲出土文物精品展

震驚世界的考古大發現,“南蠻腹地”驚現高度發達的青銅文明,是黃河文明影響巨大跨越遙遙千里,還是長江本地文明有序流傳自然誕生?為何與中原文明有著明顯的相似之處,卻又強烈地層現出濃烈的土著特色?中國最大的青銅,中國最獨特的青銅禮器、中國最早的青銅縛、中國最早的金屬農具……
被著名考古學家蘇秉琦先生譽為“殷墟文化過長江,江南又一春”的吳城文化代表、曾被評為“七五”期間全國十大考古發現之一的江西新干大洋洲商代遺存,于2006年2月28日至8月28日,在中國國家博物館舉辦精品展示,為您開啟三千多年前的藝術寶庫,展現長江以南地區規模宏大又神秘莫測的青銅文明。
世界文明珍寶——大英博物館之250年藏品展
“世界文化珍寶——大英博物館之250年藏品”展將于2006年3月18日一6月5日在首都博物館展出。這是新落成的首都博物館的第一個國外特別展覽,展出大英博物館館藏文物。
大英博物館于1753年被國會批準落成,是所有國家中最早設立的國家博物館。“世界文化珍寶”巡回展開始于日本,2003年10月到2004年8月先后在日本四個地方的展覽吸引了超過130萬參觀者。隨后到韓國,展覽于2005年3月在首爾藝術中心開始,在韓國參觀人數總數達到60萬。而現在,這批展品來到了中國。在大英博物館和中國國家博物館簽署的第一個文化協議中,大英博物館將借展給國家博物館世界文化的文物,國家博物館也將到大英博物館向全世界觀眾展示現代中國文化。協議將提升雙方之間的專業技能并促進文化、學術交流。大英博物館的一系列展覽展示從古埃及開始的不同的世界文化,這將從2008年開始在中國多個博物館展出。大英博物館也將在故宮博物院展示歐洲部分。中國學者將協助大英博物館出版館藏中國繪畫作品。

這次展覽將展示世界范圍內所有時期的文物,并將展示各種集體和個人創造的華麗而多樣的展品。其他文物包括埃及木乃伊、細致的亞述人的浮雕、希臘和羅馬的大理石雕像和貨幣、薩頓山頭盔復制品、伊斯蘭教的古天體觀測儀和清真寺用燈、貝寧灣飾板及新西蘭的毛利人戰爭號笛等。
失落的經典展
秘魯坐落于南美洲的西部,曾以印加文化深刻地烙印在人們的記憶中。其實,早在公元前一萬四千年前,人類就已經抵達秘魯,在這塊土地上生息繁衍。以后經過遠古時期、成長時期、區域發展時期、瓦里帝國時期、列國時期的漫長發展歷程,他們最終在秘魯創造了燦爛輝煌的印加文化,使秘魯古代文明發展到頂峰。本次展出的248件展品雖然大多屬于冥器或祭祀用品,卻較為完整地層示了源遠流長的秘魯古代文明。它們同時也證實,印加人及其祖先所創造的文化雖未被列入古典文明的范疇,卻是經典的不朽的人類遺產。
該展覽于2006年4月19日至2006年9月13日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展出。
從莫奈到畢加索一美國克里夫蘭藝術博物館精品展
醞釀已久的“從莫奈到畢加索——美國克里夫蘭藝術博物館精品展”將于2006年05月26日至2006年08月27日在中華世紀壇世界藝術館展出,這將是世界藝術館繼意大利文藝復興藝術展之后的又一重要展覽。美國克里夫蘭藝術博物館是美國十大博物館之一,以收藏東西方重要的藝術品而著稱。目前該館已經閉館,正在進行為期5年的擴建工程。閉館期間,該館將其收藏的大批藝術精品有計劃地送往美國其他州和海外的藝術博物館進行巡展。本次來中國北京中華世紀壇世界藝術館展出的60件大師杰作直接來自該藝術館的印象派和現代藝術永久陳列展廳,均為“鎮館之寶”。展覽內容涵蓋了印象派、后印象派、野獸派、立體派等西方現代主要藝術流派,包括有庫爾貝、德加、方丹拉圖爾、莫奈、畢沙羅、亙奈、雷諾阿、塞尚、高更、凡·高、雷東、勃納爾、維納爾、馬蒂斯、布拉克、蒙得里安、莫迪里阿尼、畢加索、馬格利特、恩邦特等大師的代表作。另外,雕塑藝術大師羅丹、德加和摩爾等藝術家的14件雕塑作品也同時參加展覽。此次展覽藝術和學術價值襠國內引進的海外藝術展覽中史無前例。該展將在全球巡回展覽,北京中華世紀壇世界藝術館是全球巡層的第一站,也是在中國唯一的展出場所。展覽在北京結束后,將會到日本、韓國和加拿大等國巡展。
由于這批展品的藝術價值極高,總價值高達10億美元,折合人民幣約80億元。如此天價的展覽保險額,在中國引入國外展覽中史無前例。美國博物館界和美國政府對此展極為重視。2005年夏天,克里夫蘭藝術博物館館長一行專程來京,對中華世紀壇世界藝術館進行了嚴格的實地考察。對世界藝術館的地理位置、周邊環境,建筑設施、展覽設備、安全保護、管理方式以及和專業和業務人員組織結構和水平進行了詳細的考察。最后,由克里夫蘭藝術博物館向美國政府部門單位提出申請報告,經美國國家藝術專家評估組的審核和評估,該展的全額保險最終由美國聯邦政府承擔。由美國政府擔保的出境展覽在美國的歷史上是極為罕見的,也是中美博物館界文化藝術交流史上最大的盛事。

寶石之光

自上海博物館于2004年夏季成功舉辦“卡地亞藝術珍寶展”之后,該館將于2005年10月至2006年7月舉辦為期9個月的另一個天然寶石及寶石藝術品展覽。該層展品來自美國洛杉磯世界著名的寶石收藏家——邁克爾·斯科特。本展覽在作為一個藝術展覽奉獻給觀眾的同時,也是一個科學普及性展覽。卡地亞展在上海掀起了人們欣賞珠寶藝術的熱潮,而本展覽意在引導廣大普通觀眾認識了解自然界存在的各種寶石,充分欣賞寶石之美。因此展覽將著力營造一個奇妙的寶石世界,展覽期間還將定期調換展品,盡情展現天然寶石的自然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