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遼代銅鏡的鏡形主要有圓形、方形。折角方形。葵花形、八角形等。上海博物館所藏蓮花紋鏡頗有遼鏡特點(圖1),所飾的荷葉紋與吉林省梨樹縣遼代壁畫墓出工一鏡相同;河北宣化遼墓出土一枚鏡的鈕座,也為荷葉形;《巖窟藏鏡》所收一鏡亦有類似的荷葉紋。另外,遼寧省博物館藏有多枚遼代荷葉紋鏡。上海博物館所藏此鏡豎線條連小珠的紋飾,見于遼寧法庫縣遼墓出土的十字花紋鏡,為紋飾的外圈。而此鏡的紋飾由平地凸線構成,與遼寧建平張家營子遼墓出土的迦陵頻伽紋鏡相似(圖2)。上海博物館所藏遼代十字花紋方鏡(圖3),其紋飾排列頗有韻味。十字花鏡是遼鏡中的富有代表性的重要鏡類,宋鏡中亦有此類銅鏡,且時代比較早,如連石港五代末年至北宋初年出土一枚,兩者之間可能有一些承襲關系。

金代銅鏡既有模仿宋鏡的痕跡,又有一些獨具特色的作品。鏡邊緣鏨刻有官府驗記文字或押記是金鏡的一個重要特征。金鏡鏡形常見有圓形、折角方形、菱花形、帶柄鏡。紋飾線條勻密精細,別致生動。
金代鑰鏡還包括花卉鏡、龍紋鏡、雙鯉鏡、神話人物故事鏡等。
泰和五年(1205)折枝花紋鏡(圖4),有兩處官府檢驗刻記,這是金鏡的一個特點,當時戰(zhàn)爭頻繁,銅禁極嚴,《金史》載明令禁止私鑄銅器是在金正隆二年(1157)“私鑄銅器,法當徒”,以后又三令五申不許民間私鑄銅鏡,但銅鏡為日常生活用品,銷錢鑄鏡可獲厚利,私鑄之風屢禁不止,因此要經過官府檢驗,由檢驗官加刻邊款及畫押方可流通。查驗由專門機構擔任,五京為警巡院,諸府及節(jié)鎮(zhèn)為錄事司,防御州。刺使州為司候司。

雙鯉紋鏡是全鏡中最富有特點的銅鏡(圖5)。女真人世居松花江流域,世代從事漁獵,鯉魚與女真人的生活關系十分密切,因此,全代銅鏡中以魚紋飾為題材的作品數(shù)量眾多(圖6),特別是吉林省出土了大量的魚紋鏡,其中絕大多數(shù)是雙魚紋。
神話人物故事鏡也是金代流行的鏡美之一,題材廣泛,如王質觀棋菱花鏡(圖7)、達摩渡海菱花鏡(圖8)、承安五年(1200)吳牛喘月鏡(圖9)等。所表現(xiàn)的題材,多為中原地區(qū)民間廣為流傳的神活傳說和歷史故事。
元代銅鏡式樣較少,主要流行的圓形和圓形帶柄鏡,形制較為厚重,紋飾趨于簡化,線條粗獷。鏡緣多為素寬緣,鏡鈕多為半圓形鈕,鈕座主要有方形鈕座和圓形鈕座兩種,而無鈕座銅鏡也比較多見。

上海博物館所藏元鏡有至元四年(1267)雙龍鏡、戲曲人物鏡、鑲嵌人物故事鏡、仙人鶴鹿同春圖鏡。祝壽雜寶鏡等。
戲曲人物鏡展示了當時舞臺的面貌(圖10)。山西芮城縣永樂宮舊址西北的一座元墓,其石槨前壁上有一幅線刻圖,此圖刻有雙層樓閣,上層為一完整的戲臺,有四人在演出。墓主潘德沖為元代全真教的知名人物。銅鏡上戲臺的結構與線刻圖戲臺頗力相似。鏡中的額枋上部,有裝飾豎線圖案,當為戲臺的出檐。戲臺有后壁,是典型的元代建制。今存山西臨汾市牛王廟元至元二十年(1283)的戲臺,設置后墻,形成了一個后臺空間,這是戲臺建筑的一次大變革。此鏡有彈琵琶的形象,而元雜劇早期只有鼓,笛、拍三種樂器,后期才加入了琵琶,其時代應為元中葉以后了。
明代銅鏡一般都比較大而厚重,鏡形多為圓形,鈕較大,頂平,而銀錠鈕是另一種流行的鏡鈕,為明鏡的重要特色。

大明萬歷五岳真形鏡(圖11),是比較特別的銅鏡。裝飾五岳紋飾的銅鏡在唐代就已出現(xiàn),圖12即為唐代的五乓鏡,鈕為一山,四角聳出四山,其紋飾比較具象,而大明萬歷五岳真形鏡上的四出紋飾則可能是山岳的簡化。江蘇太倉明墓出上一鏡,鏡背有五個符箓(圖13);相同者亦見于《巖窟藏鏡》,此兩鏡裝飾比較簡化。清代亦有這類銅鏡,故宮博物院藏有清宮內府所造五岳真形鏡,一枚為中間五個符笑合像五岳,外區(qū)飾有八卦紋間置八個銘文“康熙五千九年六月”,康熙五十九年為1720年(圖14);一枚紋飾造型與萬歷鏡相似,有四出紋,鈕周圍有“乾隆年制”銘。

明鏡中仿百鏡占有相當大的比例,上海博物館所藏的嘉靖乙卯(1555)仿漢昭明鏡(圖15)、隆慶五年(1571)仿漢博局紋鏡(圖16),為典型的明仿鏡。這類鏡整體仿漢鏡的形制和紋飾,再鑄以本朝的年號,裝飾上明顯具有明代的特征。

清代銅鏡多為圓形,有些鏡體大而厚重,鈕為圓柱形和平頂圓鈕兩種。受外來玻璃鏡的影響,一些銅鏡采用鏡架支撐的方法。喜生貴子群仙紋鏡(圖17),鏡體龐大;髹漆描金天仙送子鏡(圖18),采用髹漆工藝,紋飾描金而成,繪工精細,色彩濃重熾烈,為清代銅鏡中的上佳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