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通過對喬納森建構主義觀點的認識論特征進行分析和研究,指出對傳統教學設計影響主要體現在教學設計理論基礎和教學設計模式等方面,對我國教學改革具有重要指導意義和影響。但其在教學設計中過分強調主體的能動作用而忽略客體對認識的制約作用,因此在應用喬納森建構主義觀點進行教學設計時需要同時考慮學習的主體和客體的作用。
【關鍵詞】喬納森建構主義觀點,認識論特征,激進建構主義,教學設計
【中圖分類號】G420【文獻標識碼】B 【論文編號】1009—8097(2006)01—0013—04
一、引言
喬納森(David H. Jonassen)博士是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教授,美國教學設計領域著名專家,被認為是繼加涅(Robert M. Gagné)、梅瑞爾(David M. Merrill)之后美國教育技術學領域的第三代領軍人物[1]。我國教育技術學領域的專家學者頻繁引用喬納森的建構主義觀點,其建構主義觀點對我們教育技術學領域影響頗深。例如,華東師范大學祝智庭教授的《網上教學環境的分類模型》[2] 就隱含著喬納森的建構主義某些觀點。因此,從認識論角度分析喬納森建構主義觀點對教學設計的影響和應注意的問題,這對我國教學設計的研究和發展以及教育技術學領域的發展都很有裨益。
二、喬納森的建構主義觀點概述
喬納森在《教育技術研究與發展》(ETRD)和《教育技術》上先后發表了題為《客觀主義與建構主義:我們需要一種新的哲學范式嗎?》和《評價建構主義學習》的兩篇文章。這兩篇文章較典型地反映了喬納森的建構主義理論觀點的認識論特征。
(一)喬納森在《客觀主義與建構主義:我們需要一種新的哲學范式嗎?》一文中曾繪出如圖1所示的二維學習理論——認識論模型圖[3],用來說明各種不同教學方式或學習方式所賴以支撐的不同學習理論與認識論。圖中的橫軸表示學習理論,認知主義與行為主義則代表學習理論的兩個極端,縱
軸表示認識論,建構主義與客觀主義則代表認識論的兩個極端。在該文中,喬納森還從現實、心智、思想、意義和符號五個方面將客觀主義和建構主義所隱含的假設進行比較。認為建構主義所隱含的假設與客觀主義是對立的。
(二)喬納森在《評價建構主義學習》一文中將程序教學(PI),教學設計(ID),智能導師系統(ITS)以及皮亞杰發展心理學理論放在“客觀主義——建構主義連續體”(Objectivism -- Constructivism Continuum)中作如下定位[4],見圖2。
喬納森認為客觀主義的另一端是建構主義,“建構主義是向與客觀主義更為對立的另一方向發展”(Jonassen, 1991)。
綜合上面分析,喬納森對建構主義持有以下觀點:(1) 從認識論的角度看,與建構主義對立的另一個極端是客觀主義,建構主義接近或等同于主觀主義。(2)從喬納森關于客觀主義和建構主義所隱含的假設可以看出,喬納森的建構主義所隱含的假設更接近認識論上主觀主義的觀點。(3)現在一般公認皮亞杰的建構主義理論是經典建構主義,但在喬納森看來,皮亞杰的理論不是他所指的建構主義,只是一種接近建構主義的理論。
從以上所列的喬納森建構主義觀點來看,喬納森所指的建構主義是一種主觀主義嗎?他所指的建構主義若不是主觀主義,那么是一種什么建構主義?他的建構主義觀點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三、激進建構主義的主要特征
建構主義流派很多,在萊斯利#8226;P#8226;斯特弗(Leslie P. Steffe)等主編的《教育中的建構主義》一書中就討論了6種建構主義[5]。建構主義雖然流派紛呈,但他們的核心主旨都是一致的,即都認為知識是在主體與客體相互作用的活動之中建構起來的。建構主義各流派之間存在的差異主要體現在對以下三個問題的回答程度不同上[6]:1)主體和客體在知識建構中的作用如何?2)知識是如何建構的?3)建構的知識是反映客觀世界,還是構造客觀世界?
當代建構主義者大都持激進建構主義(Radical Constructivism)觀點,凡#8226;格拉塞斯費爾德(Von. Glasersfeld)就是其中一個典型代表。激進建構主義認為:(1)知識建構的主體(個人或群體)在知識建構中起決定作用,人的能動性對知識建構至關重要,客體只起主體作用對象(Object being Acted)的作用。(2)知識不是外來輸入的,而是在主體與客體相互作用中建構起來,知識更具有明顯的主觀性和多樣性。(3)建構的知識既不是反映客觀世界,也不是構造客觀世界,而是構造主體的內心世界,不同的主體對于世界的理解和賦予意義卻是由每個主體自己決定。由于人們的經驗以及對經驗的信念不同,對外部世界的理解有很大的差異。在建構主義的建構觀的強弱維度上,激進建構主義是一種最靠近主觀主義的建構主義[7]。
四、喬納森建構主義觀點是一種激進建構主義,并帶有強烈主觀主義色彩
將喬納森建構主義觀點和激進建構主義特征進行對比分析可以看出,喬納森的建構主義觀點是一種激進建構主義,并帶有強烈主觀主義色彩。例如,1)在“主體和客體對知識建構中的作用”問題上,喬納森更強調主體的能動作用。2)在“知識是如何建構的”問題上,喬納森認為知識是學習者與環境互相作用的產物,知識具有情境性,個體性和主觀性[8]。3)在“主體建構的知識是反映客觀世界,還是構造客觀世界”的問題上,喬納森認為,“現實(Reality)不過是人們心中之物,是學習者自身建構了現實或者至少是按照他自己的經驗解釋現實;每個人的世界都是由學習者自己建構的,不存在誰比誰的世界更真實的問題。”[9]知識是學習者與環境交互作用過程中依賴個人經驗自主建構的,建構的知識既不是反映客觀世界,也不是構造客觀世界,而是構造主體的內心世界。這些都是典型的激進建構主義觀點。喬納森同時認為建構主義是“向著與客觀主義相對立的方向發展的”。眾所周知,在認識論中,客觀主義的對立面是主觀主義。因此,喬納森的建構主義帶有強烈的主觀主義色彩,這一點從他的“關于客觀主義和建構主義所隱含的假設”中也可以看出。但是,應該注意的是,喬納森建構主義觀點雖然帶有強烈的主觀主義色彩,但不能認為他的觀點就是主觀主義,因為主觀主義認為知識源自人的心靈,否認知識來自于主體與客體的相互作用。
五、喬納森建構主義觀點對教學系統設計的影響
喬納森的建構主義觀點決定了他對教學設計研究和實踐的方向。喬納森的教學設計是一種建構主義教學設計,有人稱之為第三代教學設計(ID3)[10]。下面從教學設計基礎理論和教學設計模式兩個方面分析喬納森建構主義對教學設計領域的影響。
(一)對傳統教學設計理論基礎的影響
傳統教學設計是主要是指以加涅、梅瑞爾為代表的第一、二代教學設計(ID1、ID2)。它的理論基礎有系統論、學習理論、教學理論和傳播理論。其中學習理論主要是行為主義學習理論、認知主義學習理論。雖然傳統教學設計有時也以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為指導,但并沒有把它為指導理論的核心。第三代教學設計(ID3)的理論基礎是系統論和以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為核心的學習理論。喬納森對第三代教學設計的理論研究和實踐影響很大,喬納森在他主編的《學習環境的理論基礎》一書強調要用當代建構主義理論作為教學設計的理論基礎,認為當代建構主義理論對復雜學習領域、高級學習目標和結構不良領域的教學設計有很好的指導作用[11]。
(二)對教學設計模式的影響和改進
教學設計模式就是在教學設計實踐中逐漸形成的、運用系統方法進行教學設計的理論簡約形式。傳統教學設計將教學設計模式分為教學分析、策略設計和教學評價三大要素,每個大要素中包含各自子要素。喬納森建構主義觀點對傳統教學設計模式中各要素的影響和改進主要表現在如下幾點。
1、弱化教學目標分析
喬納森建構主義強調學習內容的自主建構,強調事物的多樣性和復雜性,認為不同主體對同一事物可得出不同的理解。他認為學習一般無法預先設立學習目標,強調學習要解決真實(Authentic)環境下的任務,在解決真實任務中達到學習的目的[12]。
2、強化學習內容分析
對于學習內容分析,喬納森認為要明確學習知識的內容和類型,設計任務時要根據知識的內容和類型不同將學習內容嵌入到建構主義學習環境的不同要素中去。
3、強調學習者非智力因素的分析
喬納森建構主義觀點是一種激進建構主義,他在教學設計中強調主體(學生)對學習意義的主動建構。在分析學習者特征時雖然要涉及到學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兩個方面。但他更強調與興趣、動機等有關的非智力因素。
4、增加了對“學習環境”要素的設計
學習環境是學習資源和人際關系的一種動態組合。學習資源包括學習材料、幫助認知工具和學習空間;人際關系包括學生之間的人際交往和師生間的充分的人際交往[20]。學習環境在傳統教學設計中只是作為教學分析要素,而在喬納森建構主義指導下的教學設計中則是一個重要的設計要素,也是第三代教學設計模型的關鍵特征。1997年喬納森提出了建構主義學習環境模型,他認為在設計建構主義學習環境時主要是對學習任務(問題)、學習情景、學習資源(相關實例和信息資源)、認知工具等方面的設計[13]。
喬納森強調:在構建學習任務時應要充分考慮非良構問題和開放性問題;在設計學習情景時應主要考慮學習情景的背景、學習情景的呈現和模擬、學習情景的操作空間以學習任務與學習情景相融合等問題;在學習資源設計時要建立或利用信息資源庫,提供引導學生正確查找信息的方法。
喬納森在論述建構主義對教學設計影響時指出:建構主義對教學設計指導的核心思想是對“認知工具”的建構。從“參與性(被動的←→積極的)、生成性(呈現的←→創造的)、控制性(學生控制←→教師控制)”三個維度來看,喬納森等認為:認知工具應表現出“積極的、創造性的、學習者控制的”思想;設計認知工具有助于幫助和促進認知過程,更好地表述學習者所知道的知識以及正在學習的客體,幫助學習者搜集并處理解決問題所必需的重要信息。[14]
5、強調自主學習策略和協作學習策略設計
傳統教學設計模式中,策略設計包括教學組織策略設計、傳遞(教學媒體和交互方式選擇)策略設計和(教學資源)管理策略設計[15]。喬納森建構主義觀點下的策略設計與傳統教學設計模式中策略設計差異很大,他認為策略設計主要是自主學習策略和協作學習策略設計。喬納森在設計其建構主義學習環境(CLEs)時就特別強調自主學習策略和協作學習策略的設計。[16]
6、強調自我評價和評價方式的多樣性
傳統教學設計的評價是以學習目標作為評價的標準,強調評價的客觀性。喬納森的建構主義觀點對教學評價的影響主要在確定評價的目標方面,由于學習是知識自我建構的過程,他認為學習者是對自己知識建構的最好評價者,應該較少使用強化和行為控制工具,要較多使用自我分析和元認知工具。[17]
六、應用喬納森建構主義觀點指導教學設計時應注意的問題
1、喬納森強調將當代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作為教學設計的理論基礎。然而,我們應該看到,作為教學設計理論基礎的學習理論出現了兩種發展趨勢:一種趨勢是學習理論沿著從行為主義到認知主義再到建構主義方向發展[18];另一種趨勢是教學設計要體現貫一設計(Grounded Design)原則,主張指導教學設計的學習理論應該具有多樣性(包容性),一致性(自洽性)和拓展性(可發展性)[19]。由于影響指導教學設計學習理論選擇的因素很多,因此,在進行教學設計實踐時應該以解決教學設計中遇到的問題為導向,而不囿于以單一學習理論作指導。
2、由于喬納森建構主義觀點具有強烈的主觀主義色彩,容易忽視知識的客觀性,我們在以喬納森建構主義觀點指導教學設計時,既要確定教學目標,又要避免將教學目標簡單化,教學目標要體現靈活性、可變化性和整體性。
3、在設計學習策略時,由于喬納森等更強調學習主體的能動性,而對知識的客觀性方面考慮得較少,我們在設計自主學習策略時應該考慮主客觀兩方面因素。
4、由于喬納森弱化教學目標分析,強調自我評價和評價手段方式的多樣性,在評價實踐中很容易陷入無標準的虛無主義。因此,對于一些基本教學要求,評價在依據客觀教學目標的同時,還必須包括學習任務的整體性評價、學習參與度評價等內容。
七、小結
喬納森建構主義觀點作為當代建構主義觀點的一種,是一種激進建構主義觀點,其在認識論上具有強烈的主觀主義色彩。喬納森建構主義觀點對傳統教學設計影響主要體現在教學設計理論基礎和教學設計模式等方面,對第三代教學設計有重要貢獻。由于他的觀點強調學習主體的能動作用和學習主體與學習環境的交互作用,這有促于教學設計模式從以“教”為主向以“學”為主的模式的轉變,對我國教學改革具有重要指導意義和影響。然而,必須看到,由于喬納森建構主義觀點是一種激進建構主義觀點并具有強烈的主觀主義色彩,在教學設計中過分強調主體的能動作用,忽略客體對認識(學習)的制約作用,因此,我們在應用喬納森建構主義觀點進行教學設計時,要同時考慮學習的主體和客體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華南師范大學教育信息技術學院未來教育中心“五個十”研究中的人物研究之初步成果
[2] 祝智庭.關于教育信息化的技術哲學觀透視[J]. 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1999,2
[3][9] Jonassen. D.H., Objectivism versus constructivism: Do we needa new Philosophical paradigm? [J]. Educational Technology:Research and Development,39(3):5-14.
[4][17]Jonassen,D.H. Evaluating Constructivistic Learning. Education Technology, Sep.1991,28-33.
[5] 萊斯利#8226;P#8226;斯特弗(Leslie P. Steffe)杰里#8226;蓋爾(Jerry. Gale)主編. 高文,徐斌艷,程可拉等譯. 教育中的建構主義[M].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9)
[6][7]劉儒德. 建構主義,是耶?非耶?[J]. 中國電化教育 2004,(1)
[8][12][16]戴維#8226;H#8226;喬納森(Jonassen D. H.)、S.M.蘭德主編. 高文,徐斌艷,程可拉等譯. 學習環境的理論基礎[M].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9)
[10] [14] [15]何克抗等編. 教學系統設計[M]. 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11] David H. Jonassen.Instructional Design Models for Well-Structured and Ill-Structured Problem-Solving Learning Outcomes [J]. 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Vol45, No.1, 1997, p65-94
[13] David. H. Jonassen. A Model for Designing Constructivist Learning Environment [C]. Proceedings of ICCE97, 1997.12
[18] [美]Peggy A. ErtmerTimothy J. Newby著, 盛群力譯. 行為主義、認知主義和建構主義——從教學設計的視角比較其關鍵特征[J]. 電化教育研究,2004,(3)
[19]張筱蘭. 論貫一教學設計[J]. 電化教育研究,2003,(10)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