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今年70歲了。去年夏天,父親問我:現在裝一臺空調需要多少錢?父親想買一臺空調。
說者無心,聽者有意,我正愁著父親70歲生日為他買什么,就攬下這件事:你甭管多少錢,費用我來承擔。
于是,父親成了村里第一個用上空調的人。父親站在家門口,老遠就有人大聲問他:老張,空調裝上啦!父親總是嘿嘿地笑,朗聲應答:是小正為我裝的!正是我的乳名。
百善孝為先,我沒有想到,兩千塊錢不到的投入,竟讓我得到了一個好名聲。這又讓我羞愧:工作這么多年,這還是我一次性為父母支付最多的一筆費用。
父親是個性格倔強的人,從不向子女示弱。他說過,只要自己還站得起來,就決不向子女“投降”!我們要為他和母親添置什么,他一概斷然拒絕。村里一半人家有了電話,家里的電話才裝上,還是兩個月前大哥先斬后奏,“強行”給裝上的。
父親每月有五六百元的退休工資,這點收入在城里算不上什么,在農村卻不一樣,這是父親不向我們“投降”的主要原因。可這點小錢,柴米油鹽、人情行禮全指望著它,過日子也不容易。我們平日只好暗暗地補貼沒有任何收入的母親。
父親問我空調價格,并沒有打算讓我掏錢,他自己省吃儉用,積攢下了幾百元。這又何苦呢!
想想我讀高中的時候,父親每月工資40多元,他給我30元;我上大學,他工資漲到70多元,他每月按時寄給我60元。假期到父親的工作單位看他,許多人跟我說:你爸現在麻將都不打了!父親一輩子只有打麻將一個愛好。為了我上學,他克扣了自己打麻將的“經費”。
如果我也按這個工資比例回報父親幾年,那該是買多少臺空調的錢?
父母和子女之間的賬,是永遠算不清的。而父母常常把自己為子女所做的一切看做理所當然,卻不愿意給子女增添任何負擔。就像父親,哪怕伸手接受子女的孝心,他也看做是向子女“投降”。
父親年歲大了,終于肯向我們“投降”了,可他還是沒有弄明白:自己給了子女一生,子女還有什么不能付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