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節教研課上,授課教師在指導學生背越式跳高。有一名學生在前面的分組練習時,助跑、起跳、過桿動作模仿的都不錯,但完整的過桿動作一直不能很好的完成。在課的后半部分測評時,這名學生就連平時原地能跳過的高度都無法過桿。就在此時,只見授課教師用白灰在地上畫一條半圓弧,并將橫桿提高到及格的高度,讓這名學生沿著半圓弧助跑,果然該生一次完成動作。
課后評課時,有的教師提出了這樣的疑問:“為什么當時不讓學生再多做幾次規范的助跑和起跳動作,畫一個半圓弧讓學生跑還真沒見過,是不是有點不倫不類,不夠專業。”(且讓我們把課中的助跑方式稱為“半圓式助跑”)的確,這種“半圓式助跑”體育教材中沒有介紹,很多教師也許從來都沒有見過。如此說來,這位授課教師的做法真有點冒天下之大不韙。然而,讓我們換一個角度去思考,這位授課教師的做法卻是很有道理。
記得二十年前中國女排在日本參加的一場國際大賽上,當時賽程已經過半,各球隊都在休息,養精蓄銳,準備迎接后面的比賽。出人意料地,中國隊主教練袁偉民卻把隊員拉出來進行了一次大強度訓練。當時國內外許多專家都感到驚訝和不解,這不符合常理呀!因為此時的運動員正需要休息和恢復體能,大強度訓練勢必導致運動員體能下降而影響后面的比賽。然而比賽的結果卻恰恰相反,賽后袁偉民主教說出了其中的原因:中國隊隊員當時更需要強化技戰術,而體能對中國隊員來說不是主要問題。
在教學過程中,由于學生的身體條件各不相同,認知能力有時相差很大,對于同一種技術有人學的慢,有人學得快;有人適合用分解法來學習,甚至有人一看或一聽就會。正是這種差別,決定了教師在教學時不能一刀切,而應采取靈活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只有這樣才能“確保每一個學生受益”。前面講的那位授課教師正是出于對自己學生的充分了解。因為那名學生以前練習的是“跨越式跳高”,習慣了直線助跑,而直線助跑的身體姿勢不利于背越式跳高的起跳和過桿。這就是屢屢失敗的原因。“半圓式助跑”恰恰可以使練習者始終保持有利于背越式高起跳的最佳身體姿態。
(黑龍江省方正縣德善中學150802)
(點評:“教學有法,教無定法”是廣大體育教師所熟悉的教學規律,“因材施教”是大家所熟悉的教學原則,但運用的前提是對學生充分的了解,本文突破了教材的傳統,在了解把握學生的基礎上,對個別學生運用了“非正規”的助跑方式教學,使學生掌握了完整的技術動作。我們應該“備課不僅要備教材、更重要的要備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