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目標的虛化
體育教學目標是指在一定時間和范圍內師生經過努力所要達到教學結果的標準、規格或狀態,它是體育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不同內容的體育教學目標有其不同的特點,應是“因生而訂”、“因材而訂”而不是“因師而訂”,隨心所欲。
有的教師總想一口氣吃成胖子,往往在一節課中設置4~5個目標;有的教師心比天高設置的目標對學生來說簡直高不可攀。事實上一節課能夠實現1~2個目標已經可以稱得上是高效率的課了。例如:有位教師上籃球運球的新授課,制定的教學目標有運動參與目標、運動技能目標、身體健康目標、心理健康目標、社會適應目標。結果只有運動參與目標和社會適應目標比較明確,其余的目標含糊不清,尤其是運動技能目標——使大部分的學生能掌握運球的技能。運球的動作技能很多:原地運球、行進間運球、高低運球等等,試問單憑一節課能實現這么多的目標嗎?如此制訂目標顯得過于盲目。
二、場地器材的虛化
場地器材的合理布局是上好體育課的前提。器材安排適當與否是學生完成動作技能的一個重要環節。合理使用場地器材強調的是在“使用”上下功夫。部分教師為了開一堂公開課擺噱頭,準備了五花八門的器材,在場地上畫了許多圖形。結果準備工作做了一大堆而真正實用的卻沒有多少——有的器材可用可不用,有的用了反倒畫蛇添足。
為了警惕場地器械的“虛化”,要求體育教師能充分發揮現有的體育器材的作用,注意開發常用器材的多種功能。例如一張廢報紙既能將田徑中的快速跑表達得淋漓盡致,又可以進行跳、投等項目的練習,這樣的器材既省力又實惠,同時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廢物也得到了充分的利用。
三、討論的虛化
討論能充分發揚民主和體現學生主體地位,是學生進行合作交流的一個重要形式。討論既要有充足的時間,又要層層深入;同時教師還要巧妙引導學生,營造民主的討論氛圍,努力促使學生進行激烈的思維碰撞,不斷迸發出創新的火花。
有些教師為了達到“以學生為主體”的目的,往往進行“虛化”式的討論。在公開課中往往表現為這樣幾種形式:1)無需討論的討論:有的教師為了發揚學生的民主,讓本來可以通過實踐來達到的目的,硬是讓學生進行“紙上談兵”;2)浮淺的討論:沒有讓學生進行深入的思考,馬上展開討論,討論進行得不深,答案也只能停留在表面;3)少數人的討論:學生都在參與討論,但最后關于結論的發言只不過是幾個優秀學生的表現舞臺,而其他同學則是打著“重在參與”旗號下的一群看客。難道如此“做秀”也是在響應新課程的號召嗎?
四、評價的虛化
教學評價是衡量和規范教學的手段,科學的評價對教學改革起到正確對待導向的作用,教學評價滲透在教學活動之中,師生是互為評價的主體關系。新課程要求教師以鼓勵學生的信心為主,而有的教師則把新課程的理念彎曲化,對學生的發言、動作常常不作是非判斷,一概地全盤肯定,并以“尊重和保護學生的積極性”為由極大地限制了學生的判斷力的培養,給學生造成錯覺。
案例:在上前滾翻課的時候,教師請學生對上節課所學的動作——前滾翻進行展示。其中有個學生前滾翻的準備動作相當優美,但在進行滾翻的過程中身體的著地點依次是——頭的后部、頸、背、腳,結果動作完成后造成身體姿勢與預備時的身體姿勢成90°。教師不僅沒有指出學生的錯誤動作,還請大家給予熱烈的掌聲鼓勵。對學生是應該加強鼓勵,但作為教師更應實事求是,對于不正確的動作或不良的行為應及時指出,并為學生提供正確的指導與幫助。
總之,目標統領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場地器材是體育教學的前奏,討論是師生、生生間心靈交流的重要途徑,而評價是為了更好的發現學生的閃光點,增強學生的信心。
新課程背景下的體育教學一定要以人為本,警惕在陣陣叫好聲中所隱藏的華而不實之風,以提高教學實效為核心,努力營造務真求實的體育課堂。
參考文獻:
1.王秀玲.碰撞與溝通.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4.3
2.季瀏.走進課堂——體育與健康新課程案例與評析.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0
3.玉泉,劉學軍.新課和理念下的中小學體育教學案例.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4.10
(浙江省寧波市鄞州區橫街鎮中學315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