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對于學生社會性發展的影響是巨大的。學生作為個體,生活在家庭、學校、社區環境中,個體是在與環境的相互作用中實現發展的,包括社會性發展。因此,心理學家認為:人的發展是人與環境進行動態交往的結果。
體育教學是一個特殊的環境。在這個伴隨學生成長的特殊環境中,學生參與特別設計的體育活動,扮演不同的角色,隨時面對并處理不同的人際關系。在我國教育的大背景下,學生的學習生活環境相對狹隘,體育活動成為學生重要的身心得到直接的、強烈的刺激的外界環境因素。在適應這些環境刺激的過程中,學生形成主體意識,改善同伴關系,加強同學友誼,掌握溝通技巧,培養合作精神,總之,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得到發展。
在體育活動中,這種外界環境因素可以概括成體育教學的物質環境和心理環境兩個既相互區別又相互聯系的不同部分。
一、體育教學物質環境的創設
體育教學的物質環境的創設主要包括教學自然環境的利用、教學場地器材的配置、教學信息的調控、教學分組的設置以及隊列、隊形的調度等物質因素的空間設計。
體育教學物質環境的創設總的原則是和諧優美、安全衛生、簡捷舒適。第一,體育教育教學的環境具有教育的使命,因此,教學場所和設施的創設要與學校建筑、與學校體育場所和設施整體布局相協調,體育場地設施的安置要與學校自然環境協調。體育教學物質環境的創設要最大限度地避免安全隱患和對身體健康可能造成傷害。第二,體育教學環境要按照環境科學的計算,保證有足夠的綠化面積, 以保證有足夠的新鮮空氣;室內運功場所要保證良好的通風和音效,同時,要避免過度的色彩裝飾,以便有利于集中學生的注意力、維護學生良好的學習情緒。因為,污濁的空氣、持久的噪音、過分的刺激性色彩以及過于復雜、雜亂的布置會引起學生的煩躁、不安情緒以及其他不適行為。第三,體育教學環境要具有審美的價值,要符合體育審美的要求,為學生高尚審美情操的形成提供良好的條件。
1.體育教學中學生活動空間的設置
心理學家研究認為,人的活動空間特征對人行為模式和心理特征的形成有重要影響。學生體育活動空間是學生和體育教師、學生和學生之間發生交往、相互作用最多、最頻繁的地方。因此,學生體育活動空間的不同狀況,對學生社會性發展有極大的影響。
在總體上,體育教學要保證學生足夠的活動空間,要按照國家場地配置標準設置學生活動空間。心理學研究證明:“從小生活在擁擠空間的小孩,對于生活壓力常習慣用“放棄”來對待”;“擁擠容易造成疾病、高犯罪率、貧困、藥物成癮、生活品質下降等現象”。因此,心理學家建議,每個人的平均活動空間不宜低于5平方米,這樣的空間有利于人的心理健康。
由于我國各地不同的條件,不是所有學校都能達到國家標準,因此,在不能達到標準的學校,在有限的空間,體育教師因盡量保證每個學生都參與體育活動。另外,在通常的體育教學中,我們經常實施教學分組和項目輪換,為保證教學的效果,往往過度限制學生之間的交往和接觸,這樣做的缺陷是使學生的交往局限在有限的空間和局部的人群中。因此,從促進學生社會性發展的角度,固定的教學分組是不恰當的。體育教學應該提倡跨班級、跨年齡的隨機的教學分組。這樣會使學生在加入不同的群體過程增長交往的機會和經驗。
體育教學的空間設置還要避免過分擁擠或者過于寬松的狀況。過于擁擠,使學生在體育活動中疲于應對活動本身,而忽視與同伴的交往,因此不利于交往過程中的自主性選擇;過于寬松,則不利于團隊的構成,不能體驗復雜的課堂社會關系。
2.體育教學中教學器材的設置
與發展學生的體育技術、技能的教學目標不同,促進學生社會性發展所運用的教學場地器材,其種類、樣式、數量配置關系和陳列方式等都應該與教學目標相適應。當然,這本身是一個有待探討的問題。
1)應以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特點為依據。比如,在小學的低齡階段, 學生以模仿、嘗試為學習方式,其特點是相對獨立、交往有限,因此,這時候的場地器材設施策略是提供一些相同種類的場地器材;在高中階段, 學生樂于與人合作,能夠圍繞任務進行配合,并且能夠在合作中體驗快樂或者達成困難目標的成功喜悅。這時候,教學就應更多地提供適宜于發展合作性活動場地器材。
2)要提供數量充足的場地器材。研究表明,體育活動中,在一定限度內,活動空間大、活動器材豐富,學生所表現出來的競爭性、攻擊性和破壞性行為都低于活動空間小、活動器材缺乏的情況下產生的類似行為。在不能提供足夠多的器材條件下,提高體育器材的利用率是促進學生社會性發展的有效途徑。
3)要保證安全衛生。所有場地器材都必須合格規范,沒有安全隱患。同時,要選擇沒有污染,對學生身體健康沒有危害的場地器材。
二、體育教學心理環境的創設
體育教學心理環境主要指體育課堂的人際關系、體育課堂心理氣氛等。體育課堂的人際關系具體體現在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教師、教師與教師的相互作用、交往方式等方面;體育課堂心理氣氛具體體現在體育課堂的情緒情感、主導輿論、信息交流以及班風班紀等方面的狀態。體育教學的心理環境是無形的,是軟環境,但對學生的情感、交往行為和個性的發展有直接的巨大影響。
1.體育教學良好人際關系的設計
1)處理好教師與學生的關系。在處理教師與學生的關系中,教師占主導地位。因此,在體育教學中,教師要以愛和期待的情感態度和行為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學生對教學過程的參與度;教師要以尊重和真誠的行為保護學生的自尊心,維護學生的人格,感染學生,激勵學生;教師要以平等的心態,理解學生的情緒情感,善于疏導而不是壓制,鼓勵學生在課堂上表現出的積極的言行,消除偏見,鼓勵學生的創新實踐。這種措施能有效提高學生社會適應能力,使學生在體育活動表現出積極、主動、大膽、自信的態度和行為,從而有益于學生的自我接納,有利于學生發展自我控制能力。
2)處理好學生與學生之間的關系,建立融洽、和諧、健康的人際關系。盡管學生之間關系的交往態度、行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學生群體自身特征決定,但體育教師可以通過提供積極的環境氣氛、交往活動方式來有效地影響學生的交往態度和社會行為。
(1)建立民主氣氛,激勵學生自由表達。語言是人際交流的工具,學生在體育活動中的經歷和感受需要運用語言來表達;學生在復雜活動中提出問題,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也需要用語言傳遞信息。因此,體育教師在教學中,要尊重學生的想法,滿足他們表達的需要,對于學生的不同想法不輕易作評價,鼓勵學生在交往中形成決策,使學生在表達中建立信心,提高協調、溝通能力。
(2)把促進交往與發展認知結合起來。交往和學生的認知活動是不可分割的整體。體育教師要善于在設置的學生交往活動中及時抓住認知的關鍵時機,用確切、簡潔的語言點悟學生,使學生在交往活動中發展思維能力,使交往成為認知的催化劑。
(3)構建課堂交往方式和課堂社會系統。體育教師要將課堂教學組成一個包括教師、學生及其共同參與的活動在內的完整的相互作用的社會系統。在這個系統中,學生學習和實踐不同的社會角色,從而發展不同的社會技能。
比如,組織有效的小組學習方式,給學生提供進行不同層次的合作情景,促進學生社會性的發展。主要形式有:設計一個學生幫助、指導另一個學生的情景;設計每一個學生領受一個任務,所有學生共同努力完成一個共同目標的合作學習情景;設計一個教師不直接參與,所有學生地位相同,學生之間通過相互討論、交流觀點,最后形成解決問題的辦法從而完成任務的同伴合作情景。
2.體育教學課堂心理氣氛的設計
1)形成良好的學習風氣。學習風氣是學生在共同的學習活動中形成的一種集體性行為規范。良好的學習風氣可以使行為遵從集體所認同的行為準則,有效地提高學習注意力,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培養控制力;良好的學習風氣,可以影響、控制學生的情緒,從而影響學生的認知行為和交往行為;良好的學習風氣,可以影響學生在課堂中的參與程度,從而影響學生與集體的融合。
學習風氣的形成,受到許多因素的影響,其中的一個關鍵因素是教師的行為方式。在體育教學中,要采取民主的管理方式進行教學,避免教學中的專斷和放任。 另外,特別要強調體育課堂常規的建設。因為,體育課堂常規的建設不僅可以實現高效率地課堂管理,而且,可以增進學生的歸屬感和認同感,增強以班級為核心內聚力。在長期的堅持中,還可以養成學生的行為習慣。
2)維持課堂學習紀律。保持體育課堂良好心理氣氛的重要方式是預防學生違紀行為的產生,維護課堂教學秩序和紀律。紀律是群體成員必須遵守的行為規范。紀律是保證群體成員的社會行為步調一致的外部準則與控制。紀律使學生了解并遵從在不同場合中認同的行為準則和道德準則,學生在遵守社會規范和要求的過程中,逐步形成獨立、自信、自我控制和忍受挫折的人格品格和道德品質。應此,對于個體而言,紀律是促進學生社會性發展的重要因素。
體育教師維持課堂學生紀律的方式很多。最為重要的方式是選擇符合學生學習需要、滿足學生學習興趣、難度適中的學習內容,以維持學生的學習注意力。用語言贊揚正當行為,用肢體語言控制不當行為等等方式也是體育教學中常用的方式。特別要注意的是,在體育教學中要有限度地使用懲罰手段:懲罰學生,必須使學生認識到違紀的嚴重性;不得使用體罰;教師應在平靜的狀態下使用懲罰;學生改進行為后必須停止使用懲罰。
3)處理課堂問題行為和課堂突發事件。課堂問題行為是指學生不能遵守公認的行為規范和道德標準,不能正常與人交往和參與學習的不良行為。突發事件是指教學中沒有預料到的突然發生的事情,如學生受傷、學生沖突等等。在體育教學中,學生的問題行為和突發事件是課堂中常有的現象。課堂問題行為和課堂突發事件的有效處理,可以有利于積極的課堂心理氣氛的創設。
心理學研究認為,課堂問題行為大多有學生自身的因素造成。因此,對課堂問題行為的調控要注意兩個方面:針對同一年齡階段學生相同的問題和個別學生的個別問題。
制定適合學生年齡水平的適宜的教學計劃,并且,按照教學設計, 有計劃、有步驟地實施教學,教師良好、穩定的情緒和心理狀態將減少學生的問題行為。對有的問題行為學生給予精確的、嚴格的教學指導可以使學生有現實的行動目標。對有的問題行為學生進行心理輔導和行為矯正,可以通過改變學生的認知、價值觀、道德觀和自我評價, 從而改變學生的行為。
對突發事件的有效處理主要依賴于教師平時的經驗的積累和基本技能的掌握,關鍵是判斷準確、反應及時、處理得當。對待突發時機,要建立必要的應對機制和處理預案。
需要指出的是,事實上,學生的社會性發展并非單純受體育教學甚至學校教育的環境影響,學生同時還接受來自其家庭、社區等各種環境的影響。而且,各種環境之間也不是獨立、靜止存在的,而是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其作用過程和關系又形成更大的環境系統。因此,在進行體育教學設計的同時,要注意與其他學科的聯系,要注意與學生家庭的合作,在進行各種環境因素的整合中有效促進學生社會性發展。
(全國教育科學規劃辦公室 100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