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體質健康標準》(以下簡稱《標準》)的頒布與實施,是積極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 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和國務院《關于基礎教育改革發(fā)展的決定》的一項重要舉措,是學校教育樹立“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切實加強學校體育工作的具體措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我國先后制定和頒布實施了一系列體質健康標準,這些標準和國外的體質健康評價標準相比有什么異同點呢?它們之間存在什么關系呢?正確認識、把握和回答這些問題,有助于我們對《學生體質健康標準》的進一步認識、理解和積極地貫徹執(zhí)行。
1、國內外健康標準的變革情況
當前,各個從事體質測試的國際組織和國家(地區(qū)),都非常注重國民體質的研究,在解釋體質的概念和選擇指標方面都想盡力取得一致,但是由于各國際組織和國家(地區(qū))的某些觀點、習慣、特點以及測試的目的任務不同,因而在測試指標上也不太一致。
1.1日本體質健康評價標準的變革情況
日本將體質通稱為體力,對國民體力的測定與研究,早在明治維新時期就開始了,至今已有100多年的歷史。日本學者把體力分為行動體力和防御體力兩類。其測試指標始終隨學校體育教育的改革與發(fā)展、國民體育觀念的轉變而不斷的修正、完善。1996年日本文部省成立了“關于體力調查方法研究委員會”,對現(xiàn)在的體力測定指標進行了研究,于1998年制定了新的體力測定指標,并于1999年正式開始實行(測試指標詳見表1)。
新的體力測定指標體系,增加了健康評價的內容,刪掉了臺階試驗、引體向上等測試指標,使測試實施工作的負擔減輕。在耐力測試項目上,除男子1500米、女子1000米外,還可以選擇20米往返跑,更安全更有效,也提高了受試者的興趣;設置了各年齡組通用測定指標:握力、仰臥起坐、坐位體前屈,既有利于縱向比較又易于評價;新指標體系重新劃分了年齡組,分為小學、中學、20~64歲、65~79歲4個年齡段。新方法增加了健康評價的內容。至于臺階試驗的取消,日本專家認為臺階評定指數反映耐力的有效性低;另外,學生的腿長逐年增加,使用同一高度的臺階進行測定,與過去的數據可比性差[1]。這一點值得我們商酌。
1.2美國體質評價標準的變革情況
美國在體質研究上有著很長的歷史,不乏精辟的學術思想和先進的實驗方法。美國與“體質”相應的英文名詞是Fitness。美國的健康、體育、娛樂、舞蹈協(xié)會(AAHPERD)對Fitness的解釋是: 表現(xiàn)一個人能有效活動程度的一種狀態(tài)。Clarke把Fitness的定義簡化為:精神充沛地完成日常工作而不過度疲勞的一種體力狀態(tài)。1945年著名的生理學家Cureton提出Fitness三要素:(1)體格;(2)機能能力;(3)運動能力。Fitness的概念是隨著時代而演變的。與之對應的身體素質指標體系,最初也僅限于運動能力方面,主要是用來測量“跑、跳、投的熟練性”。60年代~70年代期間,美國體育界對身體素質測定內容經過長期的爭論后,認為身體素質應分成兩層意思,即與提高運動成績相關的運動素質和增進健康相關的健康素質。高水平的速度、爆發(fā)力和上肢力量對人體健康沒有特別的直接關系。因此,在1975年的美國體質普查中取消了壘球擲遠與往返跑;1985年立定跳遠和50米也被刪除了,還增加了1英里跑(反映心血管功能)、坐位體前屈(腰背柔韌性)(詳見表2),完成了由測試“運動技術指標”向測試“健康指標”的過渡。
目前,在美國普遍使用的健康體質測試方法的測試指標包括1英里跑/走、體脂含量(%BF)、身體質量指數(BMI)、坐位體前屈、仰臥起坐、引體向上和曲臂懸垂。另一個是AAHPERD1998年公布的測試方法Physical Test,包括1英里跑/走、皮下脂肪厚度、BMI、坐位體前屈和引體向上。從中不難看出,這兩組測試指標的選擇都與人體的健康有關,可以歸納為四個方面:(1)心肺功能;(2)肌肉力量與耐力;(3)身體柔韌性;(4)身體組成。這四個方面的良好狀態(tài),提供和保證了人們安全地從事肌肉活動的能力,即具備了優(yōu)良的體質水平。[2]
1.3港澳臺地區(qū)對“體適能”的研究狀況
體適能(Fitness)概念最早是由美國科學家提出的,從廣義上講它是指人體適應外界環(huán)境的能力,是健康概念的一種延伸。Fitness一詞很早就出現(xiàn)在了英文文獻中,到八十年代初,臺灣、香港的運動生理學界率先將這一名詞翻譯為“體適能”。構成體適能的要素包括: 心肺耐力、肌力耐力、身體組合、柔軟度、神經肌肉松緩能力、抵抗疾病的能力。體適能因個人的需求不同分為運動體適能(sport related physical fitness)和健康體適能(health related physical fitness)。前者主要包括:速度、反應、爆發(fā)力、協(xié)調性和靈敏性等素質,這是運動選手為在競技比賽中奪取最佳成績所追求的體適能;后者主要包括:心血管耐力、體脂成分、肌肉力量和耐力及柔韌性等素質,這是一般人為了促進健康、預防疾病并提高日常生活、工作和學習效率所追求的體適能。顯然,對于青少年學生而言,他們需要的是健康體適能。[3]
臺灣受歐美教育思想的影響,對健康與體質的理解完全接受了美國的觀念。美國健康教育、體育、休閑、舞蹈學會(AAHPERD)根據體適能的觀點對健康提出了整體性的概念,認為人體健康是由體適能(physical fitness)、情緒適能、社會適能、精神適能、文化適能5個成分的安適狀態(tài)(well-being)所構成,這5個成分雖各自獨立,但彼此相關,影響生活的品質和個體的發(fā)展。臺灣地區(qū)體育行政管理部門對學校體育非常重視,制定了《提升學生體適能中程計劃(333計劃)》、《體適能優(yōu)異學生獎勵要點》和《各級學校體育實施辦法》等有關學校體育的法規(guī)制度與計劃。
發(fā)展學生的健康體適能和《標準》的測試目標基本上是一致的。《標準》中的身體成分指標(身高/體重)、心肺功能指標(臺階實驗)、坐位體前屈、肌力、耐力都是健康體適能的構成要素。因此,大力發(fā)展學生體適能是《標準》實施的基礎。
1.4中國體質評價標準的變革情況
中國對學生體質健康的研究工作是隨著我國歷史的進步,學校體育衛(wèi)生工作的發(fā)展而進行的。新中國成立后,黨和政府非常重視學校體育衛(wèi)生工作,十分關心青少年學生的身體健康。1950年和1951年,毛澤東主席先后兩次寫信給當時的教育部長馬敘倫,提出“健康第一,學習第二”的指示;1952年教育部和國家體委聯(lián)合頒布了《學校體育工作暫行規(guī)定》;1956年國家體委在參照蘇聯(lián)模式并結合我國國情的基礎上,制定并公布了《準備勞動與保衛(wèi)祖國體育制度》(簡稱《勞衛(wèi)制》);十年動亂,造成學生體質嚴重下降,為了促進青少年積極參加體育鍛煉,增強體質,1975年頒布并實施了《國家體育鍛煉標準》,1982年和1990年對該標準進行了兩次修改;進入90年代,分別于1990年10月頒布實施了《大學生體育合格標準》,1991年5月頒布實施了《小學生體育合格標準》,1992年2月頒布實施了《中學生體育合格標準》。這些政策、標準的頒布和實施,對于推進中國學校體育工作的開展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也大大激發(fā)了青少年學生參加體育鍛煉的熱情。
從1979年、1985年、1991年、1995年和2000年的五次大規(guī)模的全國學生體質健康狀況調研結果來看,雖然學生的身高、體重、胸圍、營養(yǎng)狀況有所增長,幾種常見的患病率下降,但學生的體能素質、肺活量持續(xù)下降,肥胖率和近視眼患病上升。《國家體育鍛煉標準》作為評價學校體育工作的一項硬指標,也越來越不適應學校體育改革的發(fā)展。由于該標準在內容設置上,深受競技體育的影響。所以“達標”成績只是反映了身體素質發(fā)展水平,而不能反映體格發(fā)展水平和身體機能發(fā)展水平。而且當前學校體育中的“結構考核”、“達標測試”、“體育合格標準”以及初中畢業(yè)生升學體育考試,不但內容繁瑣重復,而且存在著許多弊端。因此急需制定出一個比較全面、科學、簡單、實用的學生體質健康標準,做到“一標多用”是當務之急。
《標準》是在認真總結了《國家體育鍛煉標準》、《大學生體育鍛煉標準》、《中學生體育合格標準》、《大學生體育合格標準》執(zhí)行過程中所取得的成績和存在的問題基礎上,根據學生體質調研所反映出來的體能素質和心肺功能下降、近視眼患病率增高等現(xiàn)狀,參考國際上有關成功經驗和先進做法,建立了健康素質為主要指標的新的評價體系。《標準》的頒布將實現(xiàn)一標多用,它是激勵學生積極進行身體鍛煉的教育手段,不是為測試而測試,《標準》采用個體評價標準,能夠清晰地看出學生個體差異與自身某些方面的不足,這十分有利于通過測試促進學生積極參加體育鍛煉,通過鍛煉改善健康狀況,促進健康發(fā)展。與以往的學生體質評價標準相比,這一評價體系將更加有助于促進青少年學生積極參與體育鍛煉,成為具有正確的體育意識和健康的生活方式的高素質人才,使學校體育在促進國民健康方面起到應有的作用。
2、小結
學生體質健康評價是學校體育工作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也是學校教育評價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正確、合理地對學生進行體質健康評價,對于促進學校體育和教育工作有著重要的意義。
綜上所述,中國、日本和美國以及港澳臺地區(qū)現(xiàn)行的體質健康評價標準中測試指標的設置,從總體上看趨于一致,都能夠較為科學地揭示人的身體素質水平,但每個國家都有特點。
人類對體質健康的理解是隨著時代不斷發(fā)展的。同樣對體質健康全面測試和評價的方法也應不斷地探索和研究。
參考文獻:
1.肖煥禹.近代中日兩國學校體育的回顧與反思[J] .上海體育學院學報,1999,23(1):72-77
2.萊瑞.D.翰斯利.美國青少年身體測試標準的發(fā)展簡介[J] .浙江體育科學,1998,(2): 58-60
3.魏曉光.試析發(fā)展學生“體適能”(physical fitness)在體育教學中的地位. 南京體育學院學報, 2004(5)
4.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國家體育總局.學生體質健康標準研究課題 [M] .學生體質健康標準(試行方案)解讀.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5.王皋華.學生體質健康標準演變與發(fā)展的理性思考 [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04(2)
(首都體育學院研究生部100088)
(中央財經大學體育經濟與管理系10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