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地村的新農村建設經驗被外界概括為:破“五難”立“五好”,極具推廣價值。
[案例]
一個黨建和民主制度建設相對滯后,村集體收入不足3萬元的落后貧困村——廣東省陽東縣平地村,自2003年3月以來,以省委書記張德江掛點聯系為契機,在經民主選舉產生的村兩委班子的帶領下,通過大力實施固為民之本,強執政之基,加強黨的基層組織建設的“固本強基”工程,成功走出了一條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好路子。
平地村的新農村建設經驗被外界概括為:破“五難”立“五好”,即以“一公兩強”為標準,建設群眾信任的好班子;以“一對一”群眾制度為保障,建設“三有一好”黨員隊伍;以“民主議事”為抓手,建設“核心+民心”的好機制;以“集中創業”為途徑,探索“三化并舉”的好路子;以建設文明生態村為載體,塑和諧文明好民風。這“五好”有效地破解了我國農村普遍存在的干部難當、黨員難管、村“兩委”難協調、產業化之路難走、民風難馴等“五大難”問題,極具推廣價值。
[做法]
“固本強基”
2003年,廣東省委開始實施“固本強基”工程,全面推進黨的基層組織建設。平地人抓住這一契機,全面加強村班子的思想、組織、作風和制度建設。
一是建設群眾信任好班子。平地村制定出“一公兩強”,即有公心、帶頭致富能力強、帶領群眾致富能力強的村干部考核新標準,并把這一標準貫穿于村級組織換屆選舉、班子建設、后備干部隊伍建設的始終。采取競聘村務工作人員方式選拔人才,促進班子結構的年輕化、知識化、活力化。結合陽江市委實施的“十百千”優秀后備干部下基層駐農村,發揮駐村干部幫扶指導作用,有效增強了村黨支部班子的戰斗力。
二是著力加強領導發展的能力。以市、縣、鎮黨校為主陣地,運用上黨課、典型示范、外出參觀學習等多種形式,適時對村干部進行培訓。健全完善班子學習制度,舉辦實用技術培訓班、聯營創辦農業示范基地、組織干部義務勞動等形式,加強理論指導和實踐鍛煉,強化干部自身致富、帶領群眾致富的能力。
三是探索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的長效機制。創新發展黨員渠道,注重在致富能手、青年骨干和種養專業戶中發展黨員。創新黨員學習培訓方式,加強對黨員的教育、引導和學習培訓工作。創新黨員發揮作用途徑,開展黨員聯系村戶活動,“愛民五助”行動,設立村民熱線救助電話,接受村民的求助、咨詢,開展特困扶助、就業援助、學生資助、社會互助等系列活動。創新黨員考評激勵模式,實行村民評議黨員活動和“創先爭優”活動。
“三化并舉”
平地村憑借交通便利,區位優勢明顯,土地資源豐富,省級民營科技園萬象工業城座落其中等優勢,確立了農村工業化、農業產業化、城鎮化“三化并舉”的戰略舉措。
一是以萬象工業城為發展工業的先鋒,盤活土地資源,營造良好的招商環境,通過“土地出租、廠房出租、場地出租”等方式,吸引各地客商前來投資。目前,工業園開發土地138萬平方米,吸引了18家企業落戶。同時,出租村集體用地,組織本村富余勞動力進廠務工。隨著工業項目的增加,流動人口的積聚,村經濟得到興旺。
二是通過引進外地客商開發、引進龍頭企業和異地黨員聯營合作等多種渠道,建立“公司+基地+農戶”的生產經營模式,帶動村民發展效益農業。2004年通過引進外地農業龍頭企業,帶動村民種植經濟作物146畝,產值達250萬元。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高標準規劃農業綜合開發示范區,建立農業技術培訓室,與高校合作建立農業教學實驗基地,建設平地春雷網,通過信息化促進農業的市場化。積極尋求農業發展新元素,與企業聯營創辦示范養豬場,計劃開發農業旅游觀光景點,促進農業經濟發展的層次和速度。
三是圍繞建設生態文明村,一方面,搞好各個村民小組的硬底化、凈化、綠化、美化工程;另一方面,規劃建設了一個10萬平方米,集辦公樓、農貿市場、小學、幼兒園、文化廣場、社區衛生服務站、星光老人之家、綠化帶、路燈、住宅、商鋪等配套功能設施于一體的平地新村,形成了一個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雛形。
“核心+民主”機制
針對村民對村務工作不關心、不支持、不參與,思想難統一、工作難展開、活動難組織的實際情況,平地村把民主作為建立新管理機制的靈魂,按照民主化、科學化、規范化的要求,探索出了一條富有特色的“核心+民主”的民主機制。
建立健全村民自治管理制度,形成了重大事項“村班子擬定方案——村民醞釀——征求意見——村民代表大會表決”的村民自治機制。創造了“板凳會議”的民主形式,定期舉行平地論壇,讓村民坐在小板凳上自由發表意見和建議,確保“兩委”決策合乎民心。同時建立“兩委班子議事會”。由村黨支書定期主持召開兩委班子碰頭會和聯席會議,確保村黨支部領導核心作用和村民自治的協調與統一。另外,還建立和完善了村務情況通報、村務工作征求意見、民主決策、進村入戶、民情日記等制度;成立村務監督小組;規范村務公開;建立健全罷免卸任機制,由群眾對村干部進行業績考核和評議,實行罷免。通過生動深入的民主政治建設,村民對村務工作熱心了,積極了,主動了,有效地凝聚了民心,調動了民智。
新“平地精神”
平地村以構筑和諧新農村為目標,在破解經濟難發展的難題的同時,不斷促進村各項社會事業的全面進步。
一是培育新村民,樹立新風尚。打造以“求變、求富、求強”為內涵的新“平地精神”,開展“愛國、守法、誠信、知禮”宣傳教育活動、“爭當文明平地人”主題活動,宣揚文明人、文明事,引導規范村民的言行,提高村民素質。活躍文化生活,定期舉辦各種文體活動,增強文明意識和集體意識;開展衛生建設村組競賽和衛生公約大家談活動,增強生態意識;組織捐款活動,增強公益意識。
二是加強社會事業建設。投入200萬元興建平地新小學,建起藏書量1000多冊的青年書屋,設立雛鷹助學獎學金,開辦成人夜校。發展衛生事業,組織義診活動,建設社區衛生站,開展農村合作醫療,目前參保率已達到52%。加強社會關愛,開展助困和慰問活動,建設星光老人之家。如今的平地村村民安居樂業,鄰里和睦友好,文明禮貌蔚然成風。
[啟示]
回顧平地村近年來建設新農村的生動實踐,筆者認為,如下四方面的典型經驗已受到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
一、觀念先導。“三農”的難點是農民增收和生態環境建設,而破解之道關鍵是轉變干部觀念,形成發展的內在動力。平地村實施固本強基工程,努力做到既要保持發展的熱情,更要保持清醒的頭腦;既要發揮黨員干部的帶頭作用,更要調動群眾的積極性;既要依靠上級的支持,更要發揮本村的積極性;既要有長遠規劃,更要從實際出發,量力而行,扎實推進,籌劃新農村建設。
二、規劃先行。平地村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進程中,按照“發展現代農業、建設現代農村、培育現代農民”的總體要求,圍繞農村產業園區化、居民社區化、生產規模化、組織合作化、保障社會化、環境生態化的基本思路,制定了《陽東縣北慣鎮平地村實施固本強基工程三年工作方案》,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使平地村成為廣東省固本強基示范點、農業示范村、園林生態示范村和著名的民營工業村,成為社會穩定、人民安居樂業、各項事業蓬勃發展的社會主義新農村。
三、依托縣域經濟。“興農之路不在農”,大力發展縣域經濟是推進農村工業化、農業產業化和城鎮化的紐帶。平地村實施“三化并舉”,正是把握了廣東省和陽江市大力發展縣域經濟的有利形勢,推動發展。平地村在發展中,把籌集的資金主要用來加強公共產品建設。在工農統籌方面,一方面,發展園區工業,安置本村富余勞動力就業;另一方面,注重以壯大集體經濟為支撐。平地村打破一般農村土地資源分散、經營模式分散的狀況,采取“集中創業”方式,整合土地、資金、人力等資源,達到擴大規模和集約經營的目的,促進村集體經濟收入的較快增長,從而基本解決了沒錢辦事的問題。
四、上下聯動,形成合力。新農村建設需要各方面力量共同推進。平地村的發展,首先得益于固本強基中的領導干部掛點聯系制度,黨委、政府成為推動新農村建設的主導力量;村民積極參與,成為建設的主體;社會各界給予資金、技術和知識等幫助,成為新農村建設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平地村這種上下聯動、內外結合的方式,是推進新農村建設的有效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