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政賬戶不過是一個銀行戶頭,它不能幫助人們解決它對付不了的問題。人們必須提高法制意識和能力,形成一種尊重法律規范、構建公開平臺、互相監督制約的辦事習慣。
[案例]
反腐敗的捷徑?
幾年前曾經引起熱烈討論的廉政賬戶最近又被廣泛關注,不過這次的原因和前次恰恰相反,是因為它在很多地方被撤銷了。廉政賬戶作為反腐敗的一個新措施,它的遭遇促使我們深入地反思治理腐敗應該選擇什么途徑和方法。
廉政賬戶,是由銀行設立的專門用來收存一些領導干部和國家公務人員在公務活動或非公務活動中,收受的無法退回和不便退回的現金、有價證券等的賬戶。該賬戶專門用來整治灰色收入,為了方便各級領導干部和工作人員自查自糾,上交該賬戶資金,在填寫《現金繳款單》時可以不署本人姓名和單位名稱。凡持有該賬戶《繳款回執》的,視為主動拒禮拒賄,可以不予以追求法律責任。廉政賬戶的建立,是特殊時期一個特殊的手段。決策者希望通過設立這樣的賬戶來給腐敗者和有條件腐敗的官員們提供一條自覺自動放棄腐敗,或者改過自新的渠道。廉政賬戶設立之初的一片叫好之聲就是因為它似乎給反腐敗找到了一條光明的捷徑。
[解讀]
廉政賬戶的特殊邏輯
人們對廉政賬戶的信心和期許有著其內含的特殊邏輯:首先是人們相信面對難以推辭的禮品和賄賂,很多人在猶豫之間走上了腐敗道路,因此需要一個能夠適應人情難關的方式來處理這些東西;其次,人們認為一旦有了這樣的機會,很多人就會自覺自動地憑良心將不該要的東西如數上交,以保證他們的清廉;再次,人們認為應該減輕官員的心理負擔,給他們保留面子、降低風險(比如不需要用實名存款),才可以保證他們會如實上交。
廉政賬戶為官員們考慮得很多,把希望寄托在官員們高度的自覺性基礎上,以一種完全信任的不透明的方式來減少和克服腐敗作風。其動機很單純,然而遺憾的是,它并沒有如人們所希望的那樣發揮重大的社會作用。盡管在很多地方我們都可以看到,廉政賬戶上都存入了或多或少的錢額,似乎產生了一定的效益。但是,我們不難發現,這些賬戶上的錢額并不能真實反映治理腐敗的成績。有的地方一年才有十幾萬入賬,這個數字和不斷查處的動輒數百萬、數千萬甚至上億元的貪污案件相比根本不能同日而語,它不過是腐敗冰山的一角而已。有的地方盡管入賬較多,有數百萬,但是很明顯具有鮮明的階段性,比如沈陽“慕馬案件”暴發以后,馬上就有400多萬進入廉政賬戶,平時則清淡得很。
這些現象無不提醒我們,廉政賬戶并沒有如設立者所期望的那樣對政治腐敗行為產生有力的遏制作用。在很多地方廉政賬戶不過成為一個擺設而已。不僅如此,一些地方的廉政賬戶甚至成為了腐敗分子利用的工具,把它當作“保護傘”和“擋箭牌”,反腐風頭緊的時候就往賬戶上存入一些以證明清白,蒙混過關,反而造成了反腐工作的困難。結果,廉政賬戶不但受到了人們的批評,而且大多都被無情地撤銷了。
道德自律的模糊空間
廉政賬戶沒有對腐敗行為產生有效的約束力否定了人們對它一廂情愿式的期許,它回到了原來的起點。那么,它為什么不能發揮人們所期望的治腐效力,究竟是因為技術操作原因,還是另有更深層次的原因呢?
現實中,絕大多數人并不會高度自覺地用廉政賬戶來證明自己的清白和廉潔。他們的貪欲在大多數時間還是掌控著自己的靈魂,時時阻撓著進入廉政賬戶的欲望。因此,廉政賬戶并不能將官員們的自律精神提高到一定的水平,從而將腐敗問題控制在一定的程度內。
另外,廉政賬戶顯示了政府對官員們的充分信任,官員們完全享有處理相關問題的自主權,但是這種充分的信任并不能得到對等的回報。官員們并不完全信任廉政賬戶。他們根據歷史和制度慣性來認識這一賬戶,因此不無理由地擔心:即使匿名入賬,政府也可能繼續審查,并追究過往,他們害怕從此掉入賬戶陷阱,難以自拔。所以與其自投羅網,不如躲而避之。因此雙方間形成了一種不對等的信任關系,而這種不對等的信任關系和自律心的有限性一起共同導致了廉政賬戶的無效。
廉政賬戶的無效其根本原因是,它沒能在監督者和被監督者之間建立一種有效、互相信任、自律與他律平衡的關系。也就是說它不是一個簡化的、明確的約束制度,它預留了很多模糊的空間,讓監督者和被監督者雙方不能直接面對面地接觸,因而導致很多非法行為在監督的縫隙中產生、遺漏、乃至擴大化。
深入思考,我們可以發現這種選擇和它所依賴的文化背景有密切的關聯。中國的傳統文化是一種含混、一團和氣、重視社會群體之間和諧相處的倫理文化,這種文化處理問題的方式不追求是非清晰、界限分明的理性的法律規則,而是以大家溫情和睦相處為原則,將處理問題的權力和手段留給了人格化的主觀判斷。這種文化背景下盛行的是面對糾紛和問題的討價還價的“權變原則”,而不是明確無誤的“規則至上”原則。廉政賬戶正是在這一文化慣性下產生的模糊的約束手段。
法律威嚴的缺失
廉政賬戶這種模糊的約束手段雖然其目標反映了設計者良善的道德理想,但是它把其違背法律的事實稀釋、解構了。雖然它可能會產生一定的反腐效力,減少部分反腐成本,但是它卻是以規則的模糊和法律的威嚴喪失為代價的。
對公務員接受賄賂的行為,法律已經有了明確的規定,任何人一旦出現這種行為就意味著犯罪,必須受到法律的嚴厲懲處。但是,面對腐敗問題的嚴重性和處理的艱難性,在傳統文化的慣性下,我們很多地方的決策者還是習慣于按照前述的邏輯來處理問題。他們不去認真思考如何加強法制的威嚴,強化法律的效力,而是把黨的紀律檢查委員會和政府的監察機關的治理腐敗權作了不適當的延伸,對犯罪行為實行如果主動入賬就可以不予以追求的法外赦免。他們認為這種便捷的紀律處理途徑可以有效地解決腐敗叢生的問題,但是他們不知道這種行為意味著對法制途徑的替代,客觀上減損了法制途徑的效力,阻礙了通過制度來治理腐敗之道路的發展。相反,這種紀律威懾和道德自律相結合的方式已經被過去的經驗證明:它不但不能控制腐敗,反而會助長腐敗者的投機心理和僥幸心理,加深腐敗的程度。
[啟示]
如何發揮廉政賬戶的真正價值
客觀地看,廉政賬戶不過就是一個普通的賬戶而已,但是它卻承載著過重的道德和法律責任。它坎坷和波折的經歷告訴我們,治理腐敗絕不能依靠這種人情化的、不公開的、妥協的方式,它必須走公開化道路。只有拋棄道德幻想,通過建立相關法律法規來健全約束機制,并通過公開的全面監督來曝光、控制,讓腐敗行為沒有暗自生長的土壤,才能形成一種文明有序、公正廉潔的行政文化,有效地遏制腐敗。在這個原則下,我們就可以還廉政賬戶以本來面目,卸掉它所承載的過重的人為負擔,拋開對它不公正的態度,讓它能夠合理、適度地發揮其真正的功能。
首先,廉政賬戶應該是一個公開賬戶,可以繼續鼓勵和接納官員上交過來的收受的禮品和賄賂,這對政府和社會都是一筆財富,也可以減少很多管理成本,并且便于今后統一利用。其次,廉政賬戶的入賬行為應該是有責任的,很多地方為了保護官員利益,允許匿名入賬,這是一種不徹底的反腐行為,實際上將廉政賬戶的效力大打折扣了。再次,廉政賬戶的真正價值在于它應該成為一個事先預防腐敗的措施,而不是一個事后挽救措施。廉政賬戶可以幫助一些希望抵制送禮風和賄賂風的官員提供一個方便的途徑,預防腐敗行為的產生。這是一種正面的激勵功能。但是一旦出現腐敗行為,廉政賬戶只能幫助腐敗者主動承認問題,配合處理,而不能成為抹殺罪行,稀釋法律的工具。因此,官員入賬的行為必須經過嚴格的法律程序,例如何時入賬、怎么入賬、入賬數目的確認、核查等環節都必須用法律條文明確化,這樣,才能發揮其有限的功能。
所以說,對廉政賬戶設立與撤銷的爭議必須先看清楚它的面目。廉政賬戶不過是一個銀行戶頭,它不能幫助人們解決它對付不了的問題,人們必須從自己入手,變革觀念,提高法制的意識和能力,形成一種尊重法律規范、構建公開平臺、互相監督制約的辦事習慣,從而逐步構建一個廉潔高效的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