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句成語叫:玩物喪志。關于這個詞條,《現代漢語詞典》上是這樣解釋的:只顧玩賞所喜好的東西,因而消磨掉志氣。
我們都知道,熱愛是最好的老師。每個人想有所成就,都必須在他所喜好的事物上入手。如果,你從事一個你不感興趣的行業,十有八九不會有什么建樹。即便小有成績,一生也是了無樂趣。
有個游手好閑的紈绔子弟,整天就喜歡打獵,玩狗,捉老鼠。有一次,他甚至把一只奇特的甲蟲塞進了嘴里——這個人是達爾文;還有一個孩子,他非常喜歡玩復雜的游戲,常常整個晚上都沉迷其中。他還喜歡自己設計,從而創造一個“世界”,并賦予它規則——這個人是霍金;國防科技大學里,有一個學生來自偏僻而貧瘠的小山村,他迷上了電腦,盡管他不少科目的成績并不突出,但是,玩電腦卻玩出了絕頂的技術——這個人是被稱為“中國軟件大王”的求伯君;有個只讀過四年書的人,他插隊返城的時候,幾乎就是北京城的一個小混子,可是他從小到大一直迷戀收藏舊物,百折不撓——這個人是后來創辦國內第一個私人博物館的馬未都;還有個農民,他迷戀斗雞,天長日久,他玩雞玩出了名堂,還發了大財——這個人是被CCTV農業頻道專題報道過的孫自偉……
玩物喪志,出自古代的經典著作《尚書》,主要是針對君主而言。一代君主若是迷戀奇珍異物,就不會關注民眾的日用之需;若是沉溺于偏好的事物之中,就不會在意人臣的輕重。重物必然輕人,于是任何宏圖都會化為泡沫……問題是,并不是所有人都要齊家、治國、平天下。明明是一個君主的座右銘,卻套在一個普通人身上,肯定就有些大而無當。另外,我們這個民族是嚴肅的,一看到“玩”這個字,馬上就會覺得沒正事。
實際上,如果心態過于莊重,用力過于猛烈,效果反而不佳。真正智商高的人,往往在一種游戲的心態中,完成其大業。
“物”的深廣含義是物質。在我們幾千年的文化中,更崇尚精神與境界,所謂“超然物外”。我們似乎和物質有著天生的敵意。人類的奮斗目標無非是讓人類生活得更舒適、更幸福。而如果想活得更舒適、更幸福,不能沒有精神,但也絕對不能沒有物質。
因此,從某個角度說,玩物不會喪志。關鍵看你玩什么,怎么玩。
黃金玲薦自《山西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