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富翁沃倫·巴菲特是當今杰出的投資巨商。他白手起家,經過40多年的艱苦創業成為具有數十億美元資產的富豪。巴菲特的成功不是靠借貸,而是憑日積月累逐漸加大的投入。他的優勢在于,堅持自我約束和市場預測,以及堅韌不拔的頑強毅力。
巴菲特的一個朋友回憶說,巴菲特5歲時就在奧巴哈家門前路旁擺攤賣橡皮糖。后來他不僅在附近街道,而且還到朋友住的鬧市區去賣檸檬水。朋友們都說他不滿足于掙錢,他想的是怎樣發跡。讀小學時巴菲特就宣稱他要在35歲之前成為富翁。
巴菲特從祖父的食品店買來蘇打水在炎熱的夏季挨門挨戶的去叫賣。10歲時他每天早晨發送500份報紙,一個月下來可以掙到175美元,他把掙到的錢都積攢起來。他喜歡在學習和掙錢之余把自己埋在書堆里,并對一本叫做《生財有道》的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10歲時巴菲特就對炒股入了迷。像成年人一樣,他努力學習掌握股票跌漲規律。11歲時他購買了3股城建公共設施證券,每股38美元。當證券升值到40美元時他就拋了出去,除掉手續費他賺了5美元。14歲時他用自己攢下的1200美元在內布拉斯加買了40英畝農田,然后轉手租讓給一個農田承包人。由于他敢他人所不敢,21歲時已積攢下9800美元。他就是靠這筆錢一步一個腳印逐漸發展起來。
巴菲特在賓夕法尼亞大學就讀兩年后轉入內布拉斯加大學學習,成績一直名列前茅。而后,他又就讀于哥倫比亞商學院,在學院執教的著名學者本杰明·格雷厄姆的理論闡述對他的投資經營疑難問題給予了明目剖心的解析。格雷厄姆的推理以行情為依據,以法規為準繩,令巴菲特受益匪淺。
格雷厄姆認為,重要的在于認識和研究行情,準確把握自身財力。要發掘自身潛能,做到知己知彼。把握市場預測,市場是成功發展的關鍵。依據事實進行客觀推斷,某些股票大大低于它的應有價值時便可以大膽購入不要遲疑,因為這種推斷是符合市場規律的。正像巴菲特所說的那樣:“不要亦步亦趨,隨波逐流,只要認準了,就應該大膽地去投入。”
巴菲特于1951年大學畢業,畢業后他與格雷厄姆一直保持著聯系,以他為師指導自己的股市交易。到1956年,他在格雷厄姆的紐約投資信托公司的股資已從開始時的9800美元增加到14萬美元。
這一年他和妻子在奧馬哈租了一套房子與別人合股建立了巴菲特股份有限公司。到1962年他們經營的股本從105100美元上升到720萬美元,其中有650萬美元是屬于巴菲特和他妻子的。兩年后他們的資本已達到2200萬美元,屬于他和妻子的有1900萬美元。
巴菲特如饑似渴地閱讀有關生意經方面的書籍和資料。一行行的文字像是絲絲甘露滋潤著他那求知的心田。他的合股人對他的的執著精神十分欽佩。巴菲特深知自己肩上擔子的分量,因為他的股額比別人大。有人間及他生意經時他總是簡單而又謙恭地說:“腳踏實地,不靠幻想,不憑僥幸。”他就是這樣靠自己的智慧和毅力在生意場上立足的。
巴菲特憑借自己的獨立見解和謀略使自身得到長足發展,夜間他在奧巴哈街上尋覓晚報從其刊載的股市行情中了解當日的收盤價。他將報紙帶回家認真閱讀并作記錄。他說他是利用別人玩棒球和觀賽馬的時間來研究賺錢訣竅的。巴菲特不輕信傳言,更不去想天上掉餡餅的美事。“卓有成效的經營,一是靠掌握足夠的市場預測,二是靠有充分的資本積累,”巴菲特說。他看準了行情便下決心全力以赴,而后見到收益時他才為自己的準確判斷感到欣慰。
巴菲特堅持賺錢不賭錢的原則。賺和賭是截然不同的兩個概念。巴菲特的座右銘是:決不賭錢;決不做不贏利的生意。
巴菲特做生意還堅持不欠債的原則。他相信在商場上“債務多一分信譽少一分”的經驗。
在證券市場上他堅持對不了解的行業不投資。若只看到眼前的小利,對其運作行情一無所知而大加投入——那不是明智之舉。
多年來巴菲特積累了大量財富,然而從他那簡樸的生活中很難看出他是一個富有的人。一個同事問他:“你那么富有為什么不肯花點錢改善一下居住條件?”他回答說:“我是有錢,我想買什么就能買什么,然而我卻不能把錢用在這些方面。”別人有了錢買豪華汽車,收藏名畫,購置別墅,而巴菲特卻把財富積累看成是他事業進程記錄牌上的數碼。
時至今日,巴菲特沒有收藏一件藝術品,沒有名車。他午間在辦公室用餐也非常簡單:一個三明治,一杯茶。巴菲特雖然也有一架私人飛機,但那是為辦公而設的;他給那架飛機起了個名副其實的名字:“奪時者”。
巴菲特依然住在1958年花了3萬多美元買下的那套簡單的住宅里。
巴菲特堅持資金積累應從點滴做起,他相信溪流匯成大江的道理。他認為財富是自己的,也是社會的,從某種意義上說,他遵循這個信條由一個寒窗苦書生成為世界富豪。巴菲特對子女要求也特別嚴格,他從不輕易給他們錢,并對他們說:“靠自己的雙手開創未來,不要把我當成你們的財神爺——那樣會使你們變成懶蟲和傻瓜。”他的三個孩子也很爭氣,各自均開創了自己的事業。
有人間及巴菲特今后的奮斗目標時,巴菲特的回答很簡單:“生命不息奮斗不止。”這位年逾古稀的世界富翁健康狀況良好,他表示將把一生奮斗的積蓄在自己走進天國之前全部捐獻給社會和慈善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