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條是我國的傳統食物。經過兩千多年的發展,其品種愈發繁多。湯面本是面條中的一類尋常之物,其做法很多,滋味各異,地方特色明顯。東臺魚湯面即是其中鼎鼎有名、極具代表性的一種名品。
今年五一長假,有幸路過東臺,品嘗了慕名已久的東臺魚湯面。真是不嘗不知道,一嘗放不下。魚湯面表面看來樸實無華,湯白面白,湯面上撒上三兩根脆鱔、數簇蔥花,似乎全無熱氣。然而,當你輕啜一口,便會覺得一股熱流徐徐入喉,厚實地道,鮮美無比,真正是湯濃、味鮮、面香!
相傳乾隆年間,東臺有一家開面館的老板,一天晚上,他在街上發現了一家新來的賣面條的小攤子,便去買了一碗。端在手上一看,只見面湯濃厚雪白。一會兒功夫,碗面上就結了一層薄膜。他嘗了一口,又鮮又香,比自己店里的不知要強多少倍。老板心里一動,便向攤主細細盤問。原來,那攤主竟是來自皇宮的御廚。由于有一次沒有把湯燒好,就被逐出了皇宮。無奈之下只能挑個小攤,四處流浪,聊以糊口。老板聽說后,心想這竟然是一道御膳,怪不得如此美味可口。于是連忙將攤主請到店中,由他掌廚。從此,這店里的面條,全是用的那御膳廚師親手調制的魚湯,嘗過的顧客贊不絕口。于是一傳十,十傳百,四鄉八鎮,遠近聞名。“魚湯面”就此成為東臺享有盛名的特產。
說它是湯面中的代表性品種,首先在于魚湯面的湯。其它的面湯一般是清湯、蝦殼湯、雞湯或是骨頭湯,而東臺魚湯面的湯是將野生小鯽魚和鱔魚骨用熟豬油炸透,加上沸水,經過兩三個小時的精心制作,才能熬得醇厚的魚湯。湯液即使滴在桌上,也會自然凝聚如珠,用嘴一吹,能從桌子的一邊滾到另一邊,而且湯白如乳,肥而不膩。
其次,魚湯面中的面也值得一提。別看只是一碗面,卻體現出高超的刀功。手工搟制的面條切得絲絲分明,用筷子挑起來絕不沾湯帶水,吃在口中細滑如脂,味道鮮美。
除此之外,東臺魚湯面的細節也不容忽視。其一,魚湯面的澆頭常用脆鱔、香菜等,不過是另放在小碟子里,與面一起端到客人的桌上,這種做法,在面食行業里被稱作為“澆頭過橋”;其二,在魚湯面的湯碗里,放些適量的蔥花香菜等調味小料。這樣湯面的白、脆鱔的黑、香菜的綠便會使魚湯面的色彩豐富、層次豐滿起來,面未入喉,食欲先起。
東臺魚湯面不僅味道鮮美,還具有較好的養生作用,能夠潤脾健胃,補虛療腸。經常食用,可強身健體。這是因為東臺魚湯面在湯料上,選擇了野生鯽魚、鱔魚骨、豬骨等原料,具有高蛋白、低脂肪且富含活性鈣和各種氨基酸的特點。食后不上火、不口干,營養豐富,符合當代人所追求的膳食養生。民間常有“吃碗魚湯面,賽過老壽星”之說。
東臺魚湯面如此美味,也難怪當地老百姓常說“吃一碗,想三年”。
東臺魚湯面
原料:鯽魚500克,黃鱔150克,豬骨300克,蝦籽15克,精鹽3克,姜蔥各20克,料酒10克,白胡椒粉3克,熟豬油500克(實耗50克),面粉250克,雞蛋清2個。
做法:
1.將鯽魚洗凈備用,黃鱔汆熟去肉留骨待用。
2.將鯽魚、鱔骨分別用熟豬油炸至金黃色撈出,豬骨用油炸透。
3.取湯鍋,加沸水,放入炸好的原料、姜蔥、料酒,大火熬10分鐘后,再將原料從湯鍋中濾出,瀝干水后,成第一道濃湯,再將濾出的原料煸炒成芽黃色,再放入湯鍋中用大火熬取第二道濃湯,如此反復3次,共炸三遍,熬煮三次,三份濃湯再合而為一,熬到湯濃白時濾去魚渣,加入炸好的豬骨、姜蔥、料酒、蝦子(用紗布包好)燉成魚湯。
4.面粉加鹽、蛋清、水,揉成面團,用搟面杖搟成面皮,疊好切成粗細均勻、長短一致的面條。
5.鱔肉用姜蔥、料酒、鹽腌好后炸至酥脆。
6.鍋中放水燒開,將面下鍋后,不要攪動,當其從鍋底自然漂起后,撈出在涼開水中沖涮一下,再入鍋復燙即撈出。將面放入碗中,澆上燒開的魚湯,再放入蝦子、蒜花、脆鱔,用白胡椒粉和鹽調味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