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8日,光明乳業股份有限公司(上海交易所代碼:600597,下稱光明乳業)發布公告稱,自2005年10月27日發布“關于公司社會法人股轉讓的提示性公告”以來,尚未接到目前在冊的任何非流通股股東出讓或增持公司股份的書面或口頭正式通知;同時公司表示,股權分置改革正在推進過程中,股改方案尚未確定。
此前有報道稱,光明乳業第一大股東、持股30.97%的上實食品控股有限公司(下稱上實食品)為回避股改中支付股權對價,準備退出光明乳業,同為第一大股東的上海牛奶集團有限公司(下稱牛奶集團)和外資股東達能亞洲有限公司(下稱達能)等均有意受讓。更引起業內震動的是,乳業巨頭蒙牛據稱已經加入這場競購大戰。
迄今,國內乳品行業的伊利股份(上海交易所代碼:600887)和三元股份(上海交易所代碼:600429)相繼公布了各自的股改方案,惟有光明乳業遲遲沒有行動,引致外界議論紛紛。
“核心問題在于外資股東。”光明乳業股改保薦人東方證券一位內部人士告訴《財經》記者,“在制定股改方案中,如何拿出外資股東能接受的方案是最困難的。”
在光明乳業中,外資股東有兩家——上實食品和達能,上實食品為在香港上市的上海實業控股有限公司(香港聯交所代碼:0363)的全資子公司。東方證券副總裁桂水發則對《財經》明確表示,“問題的關鍵在于達能……實質的方案還在討論中,各股東和我們正在商議把光明乳業的股改以何種方式向前推進。”
達能對光明乳業覬覦已久。2002年8月光明乳業改制上市后,達能開始逐年增持前者的股份。2003年11月,上海國有資產經營有限公司將持有的光明乳業4009.46萬股以每股4.83元的價格轉讓給達能;2004年10月,達能再度受讓大眾交通(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持有的光明乳業2083.78萬股。
兩次增持后,達能在光明乳業中的股權比例由3.85%增至9.7%,一躍成為第三大股東。去年10月,光明乳業發布公告,大眾交通二次向達能轉讓1.85%的光明乳業股權。目前,達能已持有光明乳業11.55%的股份,仍位居第三席。
達能對光明乳業的增持可謂穩扎穩打,機會面前自然不會放過。據消息人士透露,一種討論中的方案是上實食品與牛奶集團各自出讓部分股權,達能再度實現增持,但不會影響目前的股東位次。若果真如此,這將是達能在2000年12月首次入股光明乳業5%后,連續第四次增持。光明乳業對達能的認同也不言而喻。1992年,現任董事長兼總經理王佳芬上任伊始,便應邀前往達能法國總部參觀學習,自稱深受其管理理念的沖擊,從此光明乳業與達能結緣。從達能的“從鐮刀到刀叉”到光明的“從牧場到餐桌”,從達能的“質量憲章”到光明的“質量宣言”,達能的影響在光明乳業歷歷可見。
達能入股光明乳業后,雙方在資產上開始相互融合,光明乳業逐步收購了達能在中國的乳業資產,包括上海達能酸奶公司和廣州達能酸奶公司。同時,光明乳業無償使用達能品牌。
近年來,光明乳業日陷低谷,這或許是作為外資法人股持有者上實食品意圖減持的重要原因。業內分析人士普遍預期,2006年光明乳業的業績會持續下滑,原因主要是其戰略偏頗和運營失誤。
UHT 奶(俗稱常溫奶)和巴氏奶(俗稱低溫奶)的對峙,是近年來中國乳業最顯著的特征之一。不受奶源限制的以生產常溫奶為主的乳品企業——如伊利和蒙牛的市場擴張,給予以城市保鮮奶為主的光明乳業極大的壓力。此外,自2000年以來,光明正式啟動全國擴張戰略,陸續收購了30多家地方乳品企業,但截至2004年財報,各地子公司中盈利者寥寥。而發生于去年的“回奶事件”,正禍起鄭州當地的一家被收購企業。
但是,立足巴氏奶發展的光明乳業與蒙牛等確乎有著很強的互補性,這或許不難解釋蒙牛高調競購光明的原因。據報道,蒙牛將通過外資股東收購光明乳業,并已提交了兩套方案:其一,以每股6元多的價格,受讓上實控股所持部分股權;其二,聯合出價最高至每股10元,并附加一系列包括大幅提高業績在內的條件,收購這30.79%的全部股權。
據接近蒙牛高層的人士透露,上實控股和蒙牛的談判確在進行中,只是“最后的合同還沒有敲定”。
然而,業界對蒙牛和光明乳業的談判結果并不樂觀。“光明乳業被上海本地十分看重,上實控股畢竟是上海市屬企業,蒙牛要過上海市國資局這一關,其實并不容易”;“要賣,也會傾向賣給外資。”東方證券內部人士向《財經》這樣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