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針對時下檔案學研究中新出現的“范式”現象,從概述其研究總體狀況著手,從學科發展的角度談及自己對此問題的思考。
關鍵詞:檔案學 研究范式
筆者作為檔案學教育的嫡傳弟子,雖然身不在檔案界,但作為一個從本科到研究生都是主動報考檔案學并受過六年系統檔案學教育的人,一直比較關注檔案學界的點點滴滴。近期,在《中國學術期刊全文數據庫》以及檔案學雜志上看到一個新的研究現象,即檔案學研究中的“范式”現象,這引起筆者的興趣.也激發了我對檔案學研究的點滴思考,希望與學界共同研究。
1、“范式”現象
“范式”,作為一個社會學概念,最早出現在檔案學論文中的,是由安徽大學的丁華東教授和李珍老師合作發表在《湖北檔案》2004年第10期上的“范式理論與檔案管理探略”。隨后,“范式”在不少檔案學論文中相繼出現,如“從政府到社會現代檔案管理范式之轉型”、“檔案管理范式研究引論”、“對檔案學范式演進的思考”、“論檔案學研究的主體意識與學科范式的建構”、“企業檔案管理范式的轉變”、“人文的凸現檔案管理范式轉換之我見”以及“我國檔案管理范式變遷探析”等,對檔案界學術研究中的范式現象,作為一名檔案學關注者和檔案人,很自然地引起了筆者的思考。
2、“范式”感想
對于上述現象,我們無疑要加以肯定,因為這是檔案學理論研究中的一縷春風,給傳統沉寂的檔案學理論研究注入了新的血液,有利于檔案學理論研究的深入和拓展。但是.筆者在閱讀和分析這些論文后,也明顯地感覺到其中的不足,比如:在有些論文中,如果將“范式”二字去掉后,似乎也能獨立成文,這就會給讀者一個直觀感覺,好像這些研究停留在概念直接套用的基礎上,很難給人以狹義上跨學科研究的印象。當然,這和我們這種跨學科研究還處于初級階段有著密切關系。為此,筆者以為很有必要對這種“范式”研究現象進行理性思考。
2.1 欣喜:跨學科現象,有助于檔案學研究的深入開展
第一感覺是欣喜,它猶如“一縷春風”,給檔案學理論研究注入了新的血液,給檔案學研究帶來了新的活力,它無疑有助于檔案學研究的深入開展。從“范式”現象本身著眼,毫無疑問,這是一種跨學科研究現象,“范式”是社會學的基本概念,最早來源于庫恩1962年出版的《科學革命》一書,隨后引起廣泛關注;“檔案管理”是檔案學理論中的重要概念,兩者的結合研究實乃跨學科所致。我們知道,在給《檔案學》這門學科定性的時候,雖然有分歧,但基本上承認其是一門社會科學;而作為整個社會科學中重要一員的“社會學”學科,它們之間無疑具有聯系。但這種聯系需要學者去研究。這不僅需要檔案學的知識,更需要社會學的知識。這種跨學科研究具有一定的難度,對檔案學來說,更是如此。而今,檔案學研究中出現了超越傳統(這里的傳統一方面指檔案學本身;另一方面指檔案學與歷史學之間的傳統結合)的“范式”現象,筆者的確感到欣喜,因為這無疑會提高檔案學研究的理論水平,有利于進發出思想的火花,特別是檔案界一些跨學科背景的復合型人才的出現,這對檔案學的發展來說意義重大。檔案學研究為此會大有希望的。
2.2 啟示:跨學科研究,需要跨學科的知識積淀
在“欣喜”之余,作為一個理性之人,當然不能僅僅停留于“欣喜”之中,而是應該在“欣喜”之后進行理性的思考、科學的分析,這是真正的學術研究之精神!通覽這些檔案學的“范式”論文,大都集中在“范式”與“管理”之間的集合研究,及“檔案管理范式”嘗試性分析,如“范式理論與檔案管理探略”、“企業檔案管理范式的轉變”、“人文的凸現——檔案管理范式轉換之我見”、“我國檔案管理范式變遷探析”等,其中不乏精彩之處,但是總體給人感覺還略顯單薄。當然,這是跨學科研究初期的普遍現象。因為初期的跨學科研究,一方面參與的人少(特別是跨學科背景的專業人才更少);另一方面缺少跨學科研究經驗的歷史積累。因此,筆者認為,檔案學中的跨學科研究迫切需要研究主體的人具備跨學科的學科知識積淀,最好自己具有一門跨學科的學習背景,如檔案學與社會學,檔案學與歷史學,檔案學與計算機學等,唯有這樣,方能在跨學科研究中取得意想不到的成果。因為科學研究最容易在學科交叉處閃出璀璨的火花。如丁華東教授在其“我國檔案管理范式變遷探析”一文中將我國檔案管理模式分成“檔案史料管理模式、檔案實體管理模式、檔案信息管理模式、檔案知識管理模式”,這正是其在社會學與檔案學學科背景下學術研究的鮮明體現。其實從本人掌握的信息來看,丁華東教授之所以成為檔案學“范式”研究中的開創人或佼佼者,這無疑和他目前的雙學科背景有著密切的關系,這正如傳統檔案學研究與歷史學關系密切一樣,那是因為我國傳統檔案學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是歸屬于歷史學下的二級學科,不少前輩學者都或多或少地具有歷史學的背景。因此,在社會上,人們對檔案的認識往往與歷史具有很強的聯系性。對于目前電子文件研究的狀況,我們不難發現大多停留在理論層面,原因何在.我覺得檔案學研究中具備信息技術學科背景的人才比較匱乏,這是一個社會現象,非一人所能為也!所以筆者得出這一啟示:跨學科研究需要跨學科的知識積淀!
2.3 慎重:學者需要對學術充滿“敬畏”感
學術研究是一項智力性勞動,面對傳統學者的敬業精神,我們無不為之感動和驚嘆.以至于“敬畏學術”成為人們的一致呼吁。什么是“學術”,有人解讀為“學術=學+術”,“學”,是指學者所學的東西,最好“學富五車”,指的是學者要有廣博的知識積累:“術”,是指在“學”的基礎上進行的研究工作,屬于“技巧性”的工作。“二者”結合起來,學術便是指學者在廣博知識積累的基礎上對某一問題進行思考的可讀性文字組合。這里的可讀性,不僅是指文字可讀,同時要能被讀者、被社會所能明白甚至接受。唯有在此層面上,才可以說學者的研究是成功的。從此我們不難看出“學術”二字的要求之高,內涵之大,分量之重!為此,筆者以為,作為有志于從事學術研究的人,第一要素便是要明白“學術”二字的內涵;其次要在對“學術”二字內涵的了解上對學術充滿“敬畏”感;最后,在“敬畏”的基礎上,在自己學術之路上漫漫前行!對于跨學科研究的人來說,我們必須要明白跨學科研究需要跨學科的知識積淀,正如陳祖芬在其“對檔案學范式演進的思考”一文的結尾所說:“要正確運用庫恩的范式論理解檔案學范式演進的歷史與現狀。范式分析作為一種方法存在著一定的局限。不可空洞、膚淺地套用或濫用,忽視科學的自然演進。檔案學作為社會科學,其范式的轉換是不可能很頻繁的,如果缺乏嚴謹結構界定、缺乏轉換條件的深入分析,沒有方法的全新突破.就自詡所謂的‘范式轉換’是沒有意義的。”對于檔案學研究中的“范式“現象,我們需要如上所說的謙遜態度,首先要了解和理解何謂“范式”,它與“檔案學”理論和實踐有何聯系,原因何在?從而進一步深入研究二者之間的聯系,在學科交叉中找出“集合”的點和面,進而解決“與其他領域相比,檔案界對范式理論的研究還遠遠不夠”的現實局面,當然我們不能為了研究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