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在幼兒園時期,父親就開始教我寫毛筆字了。當然,那時并不懂得什么叫書法藝術,只是把父親寫好的一張毛筆字放在下面,蒙上白紙,依樣描寫。這就是我學習書法的開始。
我的童年正值“文革”后期,父親被下放到花園口“五七”干校勞動鍛煉,幾個月才回家一次,我和母親及兩個姐姐一起生活,那時我不理解練習毛筆字的意義,就想著趕快寫完規定的數量,完成任務而已,父親每次回家都要檢查我們的作業,認為好的地方畫一個紅圈,我發現自己作業本上的紅圈總比兩個姐姐多。在父親的鼓勵和啟蒙下,我漸漸知道了什么是中鋒用筆,什么是顏體、柳體、歐體,書法學習的廣闊天地也逐漸地展現在我的面前。小學一年級時,學校舉辦毛筆字比賽,我榮獲第一名,從此學習書法的信心大增。
初中以后,我開始較系統地學習書法,從唐帖人手,臨習歐陽詢的《九成宮》,進而學習魏碑、隸、篆和章草。魏碑主要取法北魏的摩崖石刻和墓志,近年來章草是我的主攻方向,臨習的字帖有《月儀帖》、《急就章》。在諸位老師的諄諄教導下,經過自己的不斷努力和刻苦練習,我領悟了書法的內涵,書法水平明顯提高,并得到了省市書法同仁的肯定和贊揚。1986年,我加入了河南省書法家協會。1999年,章草對聯人選中國文聯、中國書法家協會聯合舉辦的“中國黃河魂藝術大展”。2002年獲《書法報》社舉辦的第二屆“黃鶴獎”書法篆刻大賽銅獎,作品多次人選河南省群眾書展、中原書法大賽、河南省婦女書法展,并被河南省文藝家信息庫收錄。
2004年。在單位領導的支持和協調下,我和另一位同事一起到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學習破損檔案的修復及古舊字畫的揭裱技術。這期間恰逢北京故宮的修裱專家講授揭裱鄭板橋的畫作,我有幸近距離觀摩大師的作品。由于歷經三百多年,加之保存不善,已出現畫面斷裂、殘缺以及墨色剝落的現象,經過揭裱,使其恢復了原貌。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縱觀歷史有不計其數的書畫精品正是有賴于修復技術而得以傳承下來。學習歸來,先后揭裱了館藏清代徐郙書壽屏十幅,古舊字畫數張,成功揭裱了民國時期教育廳的“磚狀”檔案。在修復檔案的過程中,我利用所學的書法知識對一些不易辨認的草體字進行核查、確認,協助單位對征集的清代裱件進行字體、內容的鑒定。
從開始學習書法到現在已近三十年。劉熙載在《藝概》中云:“書者,如也,如其學,如其才,如其志,總之曰如其人而已。”在攀登書法藝術高峰的路上,我也越來越理解父親當年的良苦用心。回想學習書法的過程,父親的教誨一直伴隨著我。德藝雙馨是我追求的目標,我從一個懵懂少年到今天立足于社會,正是因為有了書法藝術的支撐。
此次刊登兩幅拙作,敬請領導、同仁批評指正。我的學書過程始終得到了單位領導、老師和同志們的關心和呵護,在此對他們表示由衷的感謝!并希望一如既往地支持我,教導我。
(作者單位:河南省檔案局技術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