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數字館藏的長期保存除了受相關技術、管理因素的影響外,還受法律的制約,其中版權問題尤為重要。本文對數字館藏長期保存中的版權權利許可問題以及計算機軟件版權問題進行了全面的探討,希望能為數字信息長期保存機構制定相關版權管理策略提供參考。
關鍵詞:數字館藏 長期保存 版權
1 數字館藏長期保存中的版權權利許可問題
根據我國著作權法的規定,數字館藏中有許多是屬于享有版權的作品(以下稱為數字作品)。在數字館藏的長期保存中,不可避免要涉及對數字作品的復制和利用。由于復制、利用等使用作品的行為是版權人專有的權利,因此數字信息保存機構要想保證館藏數字作品能夠合法長期存取,就必須通過版權人權利許可或權利轉讓的方式取得這些權利。如何取得版權權利許可,是相關機構在制定版權管理策略時所應著重考慮的問題。
1.1 通過簽訂版權許可使用合同獲得權利許可
根據我國著作權法的規定,使用他人作品應當同版權人訂立權利許可使用合同,這是目前獲得版權權利許可最主要的途徑。數字信息保存機構在訂立權利許可使用合同時,既可以與版權人直接簽訂,也可以與版權集體管理組織簽訂。
1.1.1 直接與版權人簽訂版權許可使用合同
直接與版權人簽訂合同首先雙方應進行平等協商,其次對于合同內容也應考慮周全。
一是與版權人協商。在協商前,數字信息保存機構應做好充分的準備,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確定版權人。在現實生活中,數字作品的版權權屬狀況十分復雜。例如,一部作品可能涉及到多個版權人;有時由于版權已經轉讓,作品的原創作者并不是真正的版權人。對于這些情況,數字信息保存機構都應準確掌握,只有這樣才能獲得有效的授權。
分析可能存在的版權人不愿授權數字信息保存機構在數字館藏長期保存中使用其作品的原因。數字信息保存機構應準備合理的解釋和詳細的計劃,以便向版權人說明數字館藏長期保存的必要性以及數字信息保存機構將采取哪些措施保證數字館藏的長期存取。
通過信函等方式向版權人提出授權請求。
在與版權人協商的過程中,數字信息保存機構應根據數字館藏作品長期保存的需要,向版權人明確提出需要授權的權利種類,要確保所有與數字館藏作品長期保存有關的活動都能在版權人的授權之下進行;向版權人保證采取有效的技術、管理措施來確保數字作品的真實性、完整性;向版權人保證其使用數字作品的行為不會影響版權人的經濟利益。并且保證在提供數字作品利用時,向授權用戶告知數字作品的版權狀況和權利限制。
二是與版權人簽訂版權許可使用合同,明確雙方的權利和義務。合同的主要內容應包括:許可使用的權利種類:是專有使用權還是非專有使用權;許可證使用的地域范圍、時間;付酬標準和辦法以及違約責任等。
1.1.2 與版權集體管理組織簽訂版權許可使用合同
隨著計算機的普及運用,信息網絡的迅速發展,數字作品的數量急劇增加。在這種情況下,如果要求數字信息保存機構與每位版權人都直接就權利許可問題進行協商有很大困難。這種情況下,數字信息保存機構可以選擇通過版權集體管理組織獲得權利許可。在我國,刪1年新修訂的著作權法正式確立了版權集體管理制度,并且在2004年12月28日頒布了《著作權集體管理條例》。根據法律的規定,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可以以自己的名義為版權人主張權利,例如與使用者訂立版權許可使用合同;向使用者收取使用費;向權利人轉付使用費等。數字信息保存機構可以充分利用版權集體管理制度,直接和版權集體管理組織就電子作品的使用問題進行談判,獲得權利許可,并且可以將版權使用費交與該組織分配給版權人,這樣可以大大減輕數字信息保存機構自行開展授權談判的負擔,提高工作效率,降低保存成本。
1.2 通過合理使用解決權利許可問題
為了平衡版權人與社會公眾雙方的利益,我國法律設立了合理使用制度來限制版權人的權利。合理使用是指在特定條件下,法律允許他人自由使用享有版權的作品而不必征得版權人的同意,也不必向版權人支付報酬的一種制度。根據我國著作權法第二十二條關于合理使用的規定,其中與數字作品長期保存有關的是第八項,即“圖書館、檔案館、紀念館、博物館、美術館等為陳列或者保存版本的需要,復制本館收藏的作品”,可以視為合理使用。另外,在國務院2006年5月10日頒布的《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第七條規定,“圖書館、檔案館、紀念館、博物館、美術館等可以不經著作權人許可,通過信息網絡向本館館舍內服務對象提供本館收藏的合法出版的數字作品和依法為陳列或者保存版本的需要以數字化形式復制的作品,不向其支付報酬,但不得直接或者間接獲得經濟利益?!边@些規定的出臺,為數字信息保存機構的長期保存活動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相關機構可以充分利用。
2 數字館藏長期保存中的計算機軟件版權問題
數字信息是以二進制代碼的形式記錄在存儲載體上,它不能被人們直接識讀。只有通過計算機的轉換,它才能以人可以理解的形式為人們所利用。在這一過程中,計算機軟件(以下簡稱軟件)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沒有軟件,數字信息就不可能實現長期存取。軟件作為受版權法保護的客體,已經得到世界各國的公認。因此在數字館藏的長期保存中,解決好軟件版權問題就顯得尤為重要。
2.1 軟件使用中的版權問題
2.1.1 軟件的版權權利許可問題
與其他類型的作品相同,在數字館藏的長期保存中使用軟件同樣涉及到權利許可問題。按照版權人的授權方式,軟件可以分為商業軟件、共享軟件和免費軟件。針對不同類型的軟件,數字信息保存機構獲得權利許可的方式也有所不同。對于商業軟件,一般通過購買就可以自動獲得版權人的權利許可;對于共享軟件,一般采取和版權人協商的方式獲得軟件的全部使用權;對于免費軟件,雖然可以無償獲取,但應按照版權人提出的“授權聲明”中的要求來使用軟件。
2.1.2 軟件的合理使用問題
同其他作品一樣,軟件的版權也不是絕對的,它也會受到法律的限制。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合理使用限制。根據我國2001年頒布的《計算機軟件保護條例》(以下簡稱《條例》)的規定,合法擁有軟件的數字信息保存機構在以下幾種情況使用軟件屬于合理使用:
一是根據使用的需要把軟件裝入保存機構的計算機等具有信息處理能力的裝置內。
二是為了防止軟件復制品損壞而制作備份復制品。但這些備份復制品不得通過任何方式提供給他人使用,并在保存機構喪失該軟件合法復制品的所有權時,負責將備份復制品銷毀。
三是為了把該軟件用于實際的計算機應用環境或者改進其功能、性能而進行必要的修改。但是,未經該軟件版權人許可,保存機構不得向任何第三方提供修改后的軟件。
2.2 軟件開發中的版權問題
數字信息保存機構為了長期保存的需要會開發一些專用軟件,這其中涉及的版權問題也不容忽視。
2.2.1 仿真軟件的版權問題
目前,在數字館藏的長期保存中有時會采取仿真的技術措施。仿真通常要開發一個能模擬運行過時軟硬件系統的軟件。這個仿真軟件能使現有計算機系統去模擬過時的計算機系統,使前者功能與后者完全相同。仿真軟件在新的技術條件下產生,具有新的特點,但它在功能上又力圖與過時軟件保證一致和兼容。因此,仿真軟件可以看作是在原有軟件基礎上演繹而來的,是對原有軟件的一種改編。根據我國著作權法的規定,對作品進行改編是版權人專有的一種權利,未經版權人許可,他人不得行使。這無疑增加了數字信息保存機構開發仿真軟件的成本,不利于數字館藏的長期保存。
筆者認為,數字信息保存機構開發仿真軟件的目的是為了數字館藏的長期保存,這與圖書館、檔案館等公共機構為保存版本的需要而復制作品的行為在本質上并沒有什么不同,既然后者可以被法律認為是對作品的合理使用,那前者為什么就不可以呢?因此,筆者建議法律對于非贏利性的數字信息保存機構在開發仿真軟件的過程中對已有軟件的改編、復制等也應當規定為是一種合理使用行為,這樣才能保證具有價值的數字文化遺產得到長期保存。
2.2.2 軟件開發中的借鑒與抄襲問題
一部作品的問世往往是在借鑒前人已有成果的基礎上完成的,軟件開發也不例外。為了促進社會科學文化技術的發展,版權法并不禁止對他人作品的借鑒、學習。但抄襲則不一樣,它是對已有作品的照搬,直接竊取了他人的勞動成果,因此被法律所禁止。
數字信息保存機構為了長期保存的需要可能會研究開發一些專用軟件,在這一過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借鑒、學習他人已經開發出來的軟件。根據《條例》第十七條的規定:“為了學習和研究軟件內含的設計思想和原理,通過安裝、顯示、傳輸或者存儲軟件等方式使用軟件的,可以不經軟件著作權人許可,不向其支付報酬?!币虼耍4鏅C構在這種情況下使用他人的軟件并不是抄襲行為,而是屬于合理使用。
在軟件開發中還有一種特殊的情況,那就是新開發的軟件與先前已有的軟件相似,這時新開發的軟件是否構成侵權呢?根據《條例》第二十九條的規定:“軟件開發者開發的軟件,由于可供選用的表達方式有限而與已經存在的軟件相似的,不構成對已經存在的軟件的著作權的侵犯?!币虼?,數字信息保存機構新開發的軟件如果在可供選用的表達方式有限的情況下與已有軟件相似的,不構成侵權。
(作者單位:武漢大學信息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