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倫內克(Adolf Brenneke 1875-1946)德國杰出的檔案學者和檔案工作者,世界現代檔案學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學者之一。
1 生平簡述
1875年,布倫內克出生在德國甘德斯海姆的一個音樂世家。1895年進人大學學習,先后在慕尼黑大學和哥廷根大學學習歷史學和日耳曼學,1898年獲哲學博士學位,隨后進馬爾堡檔案學院深造。1900年在蒙斯特國家檔案館任實習檔案員,因其工作業績突出,多次被破格提升。1908年到漢諾威國家檔案館工作,1923起擔任該館負責人。1930年7月被任命為當時德國規模最大的檔案館——普魯士機密國家檔案館副館長,1936年3月任該館館長。
2 主要貢獻
2.1 提出自由來源原則
布倫內克認為,形成于19世紀的來源原則已很難適應現代機關和現代文件管理的新特點,必須對其進行修正。他曾指出:“當我們為了按照來源的要求,深入檔案之中,辨認各機關的成長經過和職能發揮情況的時候,我們就感覺到來源原則不只是一個只有古董利益的、滿足自己的編列原則,隨著這種原則更發生一種新的科學的觀察方式。”也就是說,應該從更高的哲學角度,而不是形而上學的態度去理解來源原則。他提出了自由來源原則,即在檔案整理中應把來源原則視為一種總的原則,而不僅是一種具體的分類規范;將來源和事由配合成一種相當的比例關系,建立一種兩者之間的綜合體,當來源聯系不占主導地位的情況下,檔案整理可以遵循事由標準組建保管單元。他的這一思想,在檔案工作中得到了應用,而且實踐證明,其對某些專業檔案或者是某一些大型活動、項目形成檔案的整理,比傳統的來源原則具有更現實的指導意義。
2.2 完善和發展了德國的檔案鑒定理論
布倫內克在檔案鑒定領域也頗有建樹。他在檔案工作中,推行邁斯奈爾的檔案鑒定原則和標準,在檔案教學及理論研究中,積極向德國及各國檔案界介紹這一理論,從而大大推動了世界檔案鑒定理論研究的發展。他總結了古代檔案鑒定的歷史經驗,認為過去是為了解決空間不足而進行鑒定與銷毀,往往缺乏全面性和計劃性,從而導致大量歷史上非常有價值的文件被銷毀。現代意義上的檔案鑒定,是根據一定的鑒定原則和標準來確定文件的價值,由檔案員有計劃地進行的一項檔案業務工作,他認為這是古今鑒定工作的主要區別。他深刻分析和論述了開展檔案鑒定的重要意義,認為檔案鑒定是檔案員最重要和最艱巨的任務,從而為由檔案部門進行檔案鑒定提供了理論依據。
2.3 經典著作:《檔案學——歐洲檔案工作的理論與歷史》
布倫內克在普魯士機密國家檔案館擔任領導期間,曾經在該館附設的達萊姆檔案學與歷史學進修學院講授德國和外國的檔案事業課程。他去世之后,他的同事和學生將該課程聽課筆記整理成《檔案學——歐洲檔案工作的理論與歷史》一書,并于1953年在萊比錫出版。該書共分為兩編九章。第一編1—6章,主要講述檔案理論,說明檔案和文件的概念和定義,檔案理論的發展歷史,來源原則和事由原則的發展和矛盾,檔案及文件的鑒定標準等。第二編7--9章,是檔案史通史概論,主要說明古代東方、古希臘及古羅馬的檔案事業,1815年以前德意志各邦國的檔案事業,以及法國大革命以后歐洲和美洲各國檔案事業5)。該書最大的貢獻在于:一是系統闡述了檔案史研究的重要意義,并對16世紀以來檔案學的研究歷程進行了總結;二是提出并全面論證了“自由來源原則”,實現了對傳統來源原則的修正和發展。
3 簡評
布倫內克秉性耿直,工作作風踏實,深得德國檔案界的贊譽。他在檔案學領域成果卓著,因提出“自由來源原則”而享譽檔案界。他從理論上深刻闡明了檔案鑒定的一般原則與標準,完善和發展了邁斯奈爾的檔案鑒定理論。他的遺著《檔案學——歐洲檔案工作的理論與歷史》是影響世界檔案學研究的學術名著,其中的大量史料和見解對今天的檔案學研究仍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然而,他生前并非以學術研究著稱,他幾乎將畢生精力傾注在具體的檔案工作中,因為他認為這才是一名檔案管理者的本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