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我們在編纂《歷代滎陽縣令》一書查考資料時,赫然發(fā)現(xiàn)縣志上有“吳承恩”三個字。幾名編纂人員幾乎不相信自己的眼睛,再次詳看還是一字不差。難道聞名中外的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記》的作者竟然在滎陽生活過?帶著這個疑問,我們對滎陽這個吳承恩進行了一些考證,發(fā)現(xiàn)其與《西游記》的作者吳承恩有許多關聯(lián)之處。
1 滎陽的吳承恩
《民國六年河陰縣志·官績傳》(歷史上的河陰現(xiàn)屬滎陽)中記載:“知縣吳承恩,字公賜,號平川,江南桐城選貢,嘉靖間任。重風烈,好施予。寬嚴并濟,明斷如神。嘗表張節(jié)婦摹,助陳詞訓表。決疑獄十三案,釋無辜者十一人。巡撫葛守禮舉循良第一,后以大母憂(去世)去,邑人勒去思於記名宦。”
《河陰縣志》第八卷中還有吳承恩表彰節(jié)婦的記載:“妻張氏十八歲,夫卒,水漿不人口者數(shù)日,潛赴柩所投環(huán)死,知縣吳承恩旌其門”和嘉靖三十一年重修河陰城池的記載。
之外還留下了碑文:“河陰縣重修司馬盧醫(yī)廟,知縣文林郎古祠鄉(xiāng)平兆吳承恩撰碑文”,現(xiàn)該碑還完好保存于滎陽市高村鄉(xiāng)西司馬村。
關于知縣吳承恩,《河陰縣志》除了對其姓名籍貫和主要官績進行簡單介紹外,沒有其它詳細的記載。但據(jù)縣志中記載的吳承恩之后的知縣任職時間為嘉靖三十四年,可以推斷出吳承恩在河陰任職的時間至少應為嘉靖三十一年到三十四年。
2 新野的吳承恩
河南新野曾為吳承恩在新野任職進行過詳細查考。
《清·康熙五十一年新野縣志》、《清·乾隆十九年新野縣志》中有如是記載:“吳承恩,桐城貢士,嘉靖三十五年任知縣,賦性明敏,清慎自持,革吏弊、禁游民,修理學校,表揚貞節(jié),刑清政舉,吏畏民懷……任期所著《水利議》。”《新野縣志》共九卷,前后有五卷記載了吳承恩在新野修建行臺察院,尊經(jīng)閣,增修儒學,表彰貞節(jié),興辦水利等德政事跡。
諸多學者堅持認為新野的吳承恩就是《西游記》的作者吳承恩,1981年上海古跡出版社出版的胡光舟同志《吳承恩與西游記》一書對吳承恩的生平作了一些史料的佐證和補充,這些史料不僅證明新野知縣吳承恩和《西游記》的作者是同一人,而且對吳承恩在新野的任職時間也作了肯定。據(jù)推算,吳承恩任新野知縣的時間應為嘉靖三十五年至三十六年,即1556年至1557年。在這兩年的任職時間內(nèi),吳承恩不但官績顯著,而且著有《水利議》,并留下詩《楊柳青》一首。
3 《西游記》的吳承恩
據(jù)史料記載:吳承恩,字汝忠,明代中葉淮安人,大約生活于明正德元年到萬歷十年(公元1506年至于1582年),歷經(jīng)正德、嘉靖、隆慶、萬歷四個朝代,活了七十七歲,明嘉靖二十九年被薦為歲貢生,曾任長興縣丞。
吳承恩從小就很聰明穎悟,能“讀書目數(shù)行下”,他興趣極為廣泛,愛填詞度曲,他喜愛繪畫,山水人物無不妙肖,圍棋也很精通,還擅長書法,他的書法藝術師承虞世南和歐陽詢,家鄉(xiāng)一帶的金石碑牌多出其手。吳承恩從小即產(chǎn)生好聽奇聞的習性,他在《禹鼎志·序》中說:“余幼年即好奇聞,在童子學社時,每偷閱市廛野言稗史,懼為父、師呵奪,私求隱處讀之。”這種習性使得他后來搜集了大量的神話資料,為《西游記》的創(chuàng)作奠定了基礎。
吳承恩的生平事跡和興趣愛好大致如此,但是《山陽縣志》中又有這樣的記載:“吳承恩家貧無子,遺稿多散失,邑人邱正綱收拾殘缺,分為四卷,刊布于世,太守陳文燭為之作序,名曰《射陽存稿》,又《續(xù)稿》一卷。”我們現(xiàn)在所看到從此書中考證出的吳承恩年譜,固然有較大的權(quán)威性,但決不是吳氏生平的全貌。因為他遺稿多散失,說明《射陽存稿》僅是其一部分或一小部分。在吳承恩漫長的七十七年生涯中,足跡遍布大江南北,才華橫溢,文名遠揚,但是由于他的生平事跡不詳,沒有人能夠肯定他一生中僅在長興這個小地方任過縣丞,也可以說,吳承恩在任長興縣丞前后,有沒有在其它地方任過知縣,是沒有人能說清楚的。
4 三個吳承恩帶給我們的疑問
4.1 姓名上的疑問
普通人中同名同姓很常見,但在明朝,同一時期(嘉靖年間)同一地點(江南),且河陰吳承恩與新野吳承恩籍貫都為桐城,出現(xiàn)三位同名同姓的貢生幾乎不可能。由府州縣選送廩生,人京都國子監(jiān)肄業(yè)稱之為貢生。且中國古代宦官名最全面、最權(quán)威的《古今同姓名大詞典》中,在該書記錄的民國以前1.6萬余個姓名、6萬多個人物中,也未見三個吳承恩之說。
4.2 任職時間上的疑問
吳承恩年譜上記載,他四十歲才補上“歲貢生”,六十一歲才做了一任長興縣丞。這不符合明朝任命官吏的特點。《明史》云:“舉人貢生不第,入監(jiān)而選者,或授府佐及州縣正官,或授教職。”《歷代職官表》中曰:“進士人仕之易,在明代是最突出的。”《明史》云:“考選庶吉士者皆為翰林官,其它或授給事、御史、主事、中書行、評事、太常國子博士、或授府推官、知州、知縣等官。”雖然吳承恩四十多歲被推薦為歲貢生,但也不可能等到六十多歲才任長興縣丞,應當在之前也任過職才合理。 吳承恩年譜記載,他是在嘉靖二十九年被薦為歲貢生。《河陰縣志》與《新野縣志》記載的吳承恩任職時間也是相連的。三個吳承恩出現(xiàn)的時間脫不了嘉靖二十九年、三十一年、三十四年、三十五年這幾個時間段。在相隔不大的一段時間內(nèi)出現(xiàn)三位同名同姓的貢生,可能性微乎其微。唯一的可能性就是:吳承恩在嘉靖二十九年中歲貢之后,于三十一年到河南河陰任知縣,三十四年離任,三十五年又到河南新野任知縣,三十六年離任,在時隔十年之后.也就是嘉靖四十五年,才又到浙江長興任了縣丞。
4.3 地名上的疑問
從古到今,我國各地的地名不斷演變,就如現(xiàn)在的滎陽是由歷史上的東虢、京、滎陽、成皋、記水、滎澤、武泰、河陰、廣武等縣和地區(qū)分合演變而成,現(xiàn)在許多地名已不復存在。我們查得桐城舊時曾稱為“樅陽”,僅與吳承恩年譜所記載的“淮安山陽”中的“山陽”一字之差,長時間的流傳記載中有沒有出現(xiàn)錯誤,也未想可知。并且江南桐城是不是現(xiàn)在的安徽桐城?安徽在明代被稱為江南嗎?也是一個模棱兩可的話題。
5“長春觀”與吳承恩
滎陽的“長春觀”位于現(xiàn)滎陽市城關鄉(xiāng)宮寨村南,建于元代.現(xiàn)存部分清代建筑。據(jù)《鄭州滎陽縣時村創(chuàng)建長春觀碑記》中記載:“碧洞子,名賈道先,汝陽人,初師玉陽真人王處一弟子李某,南宋寧宗嘉定五年(1212年)師邱處機,現(xiàn)宗淳佑四年(1244年)十二月十五日歸真……”
許多學者考證小說《西游記》取材于長春真人邱處機西行游記,甚至“五四”以前《西游記》的作者署名就是邱處機。邱處機是金末元初金真道士,道號長春真人,他曾應成吉思汗的詔請,前往西域大雪山朝見成吉思汗,其弟子李志常記述此次行程,寫成《長春真人西游記》一書,收藏在《道藏》中。
邱處機弟子在滎陽建觀講道,很可能將邱處機西行游記帶到了河陰大地,如果吳承恩在河陰任過知縣的話,好獵奇聞的他怎么會放過邱處機西行這一精彩的故事呢。
6 《西游記》中的方言
《西游記》中的方言是融匯大江南北的,它并不固定地屬于哪一個地方,就拿孫悟空來說,它喜歡當外公,這就是典型的江南方言,而它又自稱俺,動不動就說:“俺老孫去也?”這又是典型的河南方言。書中有江南口音這并不奇怪,因為作者生于江南,長于江南,可是為什么會有如此地道的河南話呢?這不正證明了《西游記》與河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嗎?
在《西游記》作者的考證中,一部分學者懷疑作者不是吳承恩的一大充分理由就是:吳承恩一生除兩次北上京城詔選,一次赴浙江任縣丞外,其余無西游的記載,所以不具備創(chuàng)作游記性質(zhì)的《西游記》的基本條件。眾所周知,《西游記》是作者晚年才撰寫成的作品,而倘若他有河陰、新野任職的經(jīng)歷,河陰的“長春觀”、新野的猴藝、桐柏山中諸多景觀無疑都給他帶來了創(chuàng)作《西游記》的素材與靈感,這不正好推翻了上述說法嗎?
以上資料雖不足以證明三個吳承恩是同一個人,但是誰也沒能足夠的證據(jù)否認是同一個人。《河陰縣志》與《新野縣志》中的吳承恩,不但姓名籍貫相同,而性情相近似,都“性敏而多慧”,都愛好金石碑文,在為官方面都有修建城池臺閣、表彰節(jié)婦的政績。并且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在任職時間上是聯(lián)貫的,嘉靖三十一年至三十四年在河陰任職、三十五年至三十六年在新野任職。這足以證明河陰的吳承恩與新野的吳承恩是同一人。而眾多學者堅持認為新野的吳承恩就是《西游記》的吳承恩,那么三個吳承恩為同一個人的可能性不是沒有的。
(作者單位:滎陽市檔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