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是愛情停靠的港灣,也是彼此相守一生的承諾,作為締結婚姻的重要儀式,婚禮曾經顯得神圣而莊重,猶如一次“朝圣”。但如今現實中婚禮的混亂,使這—儀式難再有昔日的神圣。
抱一抱啊,抱著我的妹妹上花轎!
2006年狗年春節剛過,全國各地掀起一股“結婚潮”,酒店婚宴預定火爆。民間傳言,2005年是雞年,意即“寡婦年”,不吉利,今年“雙春”吉利,許多想結婚的戀人都把婚期移到今年。戀人們不希望婚姻有哪怕一點點不完美,不想有一丁點忌諱。
時下,大城市天天上演結婚喜劇,但不再是抬新娘的大紅花轎,新郎官騎著馬、戴著紅花,跟著吹嗩吶打鼓的樂隊喜氣詳洋地從大街上走過。一輛輛高級奧迪、寶馬、林肯或凱迪拉克披上一層鮮艷的“鮮花盔甲”從人們眼前呼嘯而過,新娘身著雪白的婚紗,新郎西裝革履,主持人插科打諢,新郎為新娘戴上戒指并親吻新娘,伴隨著這一切的是古典或經典的音樂,彩色氣球慢慢升入空中……
新一代都市男女們心目中的婚禮就是西方的這種時髦。婚禮是我國傳統文化禮儀的重要部分,但現在通曉中國傳統婚禮儀式的人少之又少。如今的我們是否丟失了曾有過的精神盛宴?
我國古代嫁娶的儷皮為禮,是婚姻禮俗的開端,到了周代,逐漸形成完整的婚姻禮儀,稱“六禮”。
新娘按“六禮”被接到男家后,還要舉行正式結為夫婦的儀式——拜堂,合巹是其中最重要的。拜堂又名拜天地,新人拜天地神祗,求得人倫之義,拜列祖列宗,拜尊親,拜花燭,夫妻交拜,女子才成為男方家族的一員。合巹是將一瓠分為兩瓢,合起來成一個容器。瓠就是瓠瓜,新人用它盛酒漱口,瓜分兩個,以線連著柄,象征由婚禮將兩人合為一體。瓠苦,用以盛酒,酒變苦酒,用苦酒漱口,比喻夫妻應同甘共苦。
成婚后也有禮儀,如新婦次日早上拜見公婆,過門后第三天,就要下廚房燒菜做飯。成婚后女婿要隨新娘回娘家,拜見妻子的父母及親戚,稱為回門,正式成為女家女婿。
清末明初,由于社會的變革和西方文化的沖擊,開始倡導一種“文明婚禮”,逐漸形成規范,許多中國自身傳統的東西就被扔掉了。
無論貧窮、疾病或災難,都要生活在一起!
如今很多年輕人覺得,只有西方的婚姻儀式才浪漫,中國傳統的婚姻儀式代表著繁瑣和老土。
西方的婚禮多在教堂舉行,新娘由父親牽著走過紅地毯,父親親自把女兒的手放在新郎手里,把照顧女兒的責任轉交給另一個男人,這是兩個平等的男人間無言的對話,傳達的是沉甸甸的承諾。牧師手捧圣經,讓新人右手相握在主的面前起誓,無論貧窮、疾病或災難,都要生活在一起,陪伴在彼此身邊。圣經說:他們要結連二人成為一體,丈夫不可離棄妻子。耶穌說:上帝所配合的人便不可分開。最后,牧師會宣布:“I announce you husband andwife(我正式宣布你們成為夫妻)。“新人相信,在教堂里參加他們婚禮的所有親人朋友都相信,婚禮的所有步驟都會映在主的眼睛里,主注視著新人,讓新人感覺到儀式的莊重與神圣。這種感覺來自他們對天主基督的神圣信仰,有著豐富的精神文化內涵。
中華民族尊崇天地,在婚禮中最看重拜天地,表達對天地的感激,天地是新人結為夫婦最值得信賴的見證,如同西方的新人相信他們結婚時天主耶穌在看著他們。如果今天在婚禮儀式中保留拜天地的三拜過程,新人定會從中感覺到婚姻的神圣和莊嚴。
現在的婚禮五花八門,出現奢華浪費現象,有些婚禮甚至偏向低俗下流。而古代婚禮儀式每一步都含著教育。比如,新郎親迎新娘前,父親要站在家門口告誡兒子,要和即將接來的新婦一起繼承家族美德、夫妻和諧等,新娘離開娘家時,走到門口,父母也要如此教導女兒。在人生這個難忘的時刻,家人的教導對新人來說終生難忘。
傳統的婚姻儀式處處有文化內涵,表現了中華民族最高的道德觀.比如要孝順父母,愛護自己的妻子、丈夫。古人非常重視婚禮——認為所有倫理關系都始于夫婦,有夫婦才有父子,有父子才有君臣。傳統婚禮儀式中有的環節很好,比如看重禮物代表的涵義而非貴賤。古代訂婚有送茶葉為聘禮的,茶葉代表忠貞不二,因為茶樹不能移栽。
現代人所熱衷的是西方的婚禮儀式,可多數人都沒有對天主的信仰。作家蘇叔陽說:“我們很多人不是基督徒,去教堂舉行婚禮沒必要,在你不承認的人面前承諾缺乏神圣感。”我們丟棄自己的婚姻儀式傳統及其所承載的精神內涵,從國外搬來的僅是形式。
重塑禮儀之邦
時下許多人認為,結婚儀式只是撇不開的人情往來。但是,婚禮儀式可以讓婚姻的締結更為慎重。
中國歷代王朝建立之初都要建立禮治,一直到孫中山建立的中華民國它都是完整的。儀式是人類生活秩序和社會秩序的外在表示,有了它才能夠保持精神。
儒家提倡忠孝仁義等,并用儀式規范將理念具體到禮儀行動上。為培養“孝”,子女每天黃昏要為老人鋪好被褥,早晨起來要去請安。禮是教育的形式,包括婚禮,一定的思想要通過一定的方式才能表達。比如升國旗,表達對國旗的尊敬,沒有這種儀式,就沒有那種莊嚴。
如今,中國傳統婚姻儀式只在農村保留了一部分——被認為保守和愚昧的農民,正是傳統文化最堅定的保存者,而飽受教育的城里人卻很輕易、很不屑地把傳統拋在一邊。
婚禮問題背后,是我們如何保住自己的傳統文化,如何重塑自己的“禮儀之邦”?
面對中華傳統禮儀的缺失,該不該出臺政策措施進行指導或規定呢?
蘇叔陽認為,應專門研究制定中華民族的禮儀,然后立法。還要重視關于禮的教育,從小抓起。人文歷史學者彭林說:“婚禮是一種教育,而現在幾乎變成一種吃喝。現在總拿西方的東西代替我們的文化,中國是禮儀之邦,這是我們文化的核心!咱們國家幾平已沒有民族禮儀了!”民俗專家陳勤建則說:“民政部門可以提出有關婚禮程序的指導意見,但不宜作為強制性政策。”
訂婚在我國法律上不被認可,客觀上削弱了婚禮的重要性。很多法律專家認為,應確認婚禮(訂婚)的法律效力,即婚約的效力,和結婚登記的效力區別開,有婚約的雙方當事人應履行一定的忠實義務。婚禮應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法律效力.但對于婚姻儀式舉行的具體程序倒不必拘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