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日本,尤其當代日本,很多國人感覺很熟悉,其實知之甚少。這非常令人擔憂。
盡管國人習慣了讀日本卡通書,看日本電影、電視和動畫,用日本產品和技術,但基于民間深深的歷史積怨,又滿足于中國日益增強的綜合國力、“Made in China”產品遍布世界以及奧運會上大把的金牌,國人不肯、不屑、不情愿去細細了解這個“似乎”現已不再那么強盛的東方近鄰。
但中國人必須清醒:日本現在盡管不是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盡管沒有核武器,盡管領土上還有美國駐軍,盡管沒實現載人航天,可當前其GDP高達45000億美元,高居世界第二,占據了全亞洲的60%!是中國的近4倍!而其領土只有中國的1/26,人口只及中國的1/10!
中日兩國曾有近2000年的友好歷史。但日本自明治維新后遂脫亞入歐,成為躋身西方列強的惟一的亞洲國家,而中國卻一路衰敗,遭致列強鯨吞蠶食。近代中國,受日本欺侮最久最深最慘痛,使我泱泱大國的尊嚴全無。
抗戰打敗了日本, 中國沒來得及修復戰亂創痍,就陷入反復的政治大動蕩,連連喪失振興國力的好時機,告別“文革”后才踏上復興國家的道路,但巨大差距已難以很快縮短;日本敗了,卻借冷戰的意識形態空間生存下來,得到歐美的支援,迅速走出戰敗陰影,經濟急速騰飛。福禍兩變,中國依舊落后于日本。要領先世界, 中國首先必須趕超日本這個潛在的競爭對手。為此,就不能感情用事,不能妄自尊大,而必須全方位確切了解對手的真正實力。日本真衰落了嗎?未必然?,F代世界,實力決定一切。沒有實力,就不會有靖國神社參拜、釣魚島主權爭執以及東海大陸架油田爭端。作為亞洲第一經濟大國,為追求與自身實力相稱的國際政治地位,保持在亞洲廣泛而強大的影響力,日本必然在國際舞臺上尋求更大空間,肯定要通過與中國對立來體現其大國地位。而且,隨著戰后出生的政治家主掌國政,出于對自身侵略過中國的心理畏懼,再加上遠交近攻外交力學的作用和以攻為守的島國危機心理的萌動,使日本民族主義抬頭,對華強硬逐漸上升為日本外交的主題。
然而,面對中國的日益強大,長期慣于俯視中國的日本越來越不適應。由日本評論家唐津一著、日本問題專家徐朝龍引
一介翻譯出版的《中國能否趕超日本——日本人眼中的中日差距》告訴您日本人如何看待中日差距,如何看待日本的國家實力,日本社會該如何認識中國的國力,這對關心中日關系走向的廣大中國國民有很強的參考價值。
作者沒有刻意貶低中國來抬高日本,而是從日本民族的特性和一些具體經濟指標出發,駁斥了“日本沒落論”一類的悲觀主義,指出中日間真實的差距。作者斷言:在制造業領域,中國100年也趕不上日本!它為我們提供了一份很具體的日本國力分析報告,深入刻畫了日本人的心理側面。
這是一本難得的中日對比教材,一面絕佳的知己知彼的鏡子,是我們下功夫研究日本的極好資料。愛國的中國人,應從中找到兩國的真實差距,為中國的崛起而繼續臥薪嘗膽,讓中國真正成為任何國家都真心尊重的世界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