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國在經濟與社會發展中存在著一條腿長、一條腿短的問題,而農村社會發展這條腿更短。農村教育、衛生、文化等社會事業和基礎設施建設滯后,公共服務嚴重不足,是農村發展中最薄弱的環節,也是農民反映最強烈的問題。
突出問題
農村社會事業問題主要體現在責任主體嚴重缺位,基層政府沒有承擔起建設和管理的主體責任。另外,財政投入渠道不健全,投入嚴重不足。由于稅費改革取消了鄉統籌等,在國家因此補助地方的轉移支付資金中,除確保鄉鎮機構和村級組織正常運轉、確保農村義務教育經費正常需要外,對其他社會事業的投入只是籠統性地規定納入“新增教育、衛生、文化、計劃生育等事業經費主要用于農村,而在用于縣以下的比例不低于70%”中,沒有做出硬性的專門規定,實際工作中存在部分社會事業經費供需矛盾加劇的難題。再次隨著稅費體制改革逐步深入,鄉鎮機構調整、人員經費短缺、政府責任缺位等,對農村社會事業產生了一系列連帶影響。
政策建議
因此,在今后一個時期,最為迫切的任務就是要迅速遏制城鄉社會事業發展差距擴大的趨勢,在經濟持續發展的同時把農村社會事業發展放在突出位置,大力加強基礎教育、公共衛生、計劃生育、文化建設等基本公共服務領域的發展,保障農民享有社會基本公共服務的權利。總體思路和應采取的政策取向:
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并在今后一個時期內將重心轉向對農村社會事業發展的支持,包括農村社會發展戰略的制定和實施,農村基本公共服務體系的確立,農村社會發展投入和政策的保障.農村社會發展公平性和效率的評估,以及農村社會預警和應急機制的建立。
合理劃分各級政府職責和財權。按照屬地化原則,明確農村基本社會公共服務提供是地方政府的主要職責。為提高農民的公共意識,調動農民參與公共事務的積極1哇,可根據實際需要和因地制宜、農民自愿的原則,以政府與農戶自身分別按一定比例投入公共服務的方式,采取政府與農戶相結合的供給模式。
推進農村社會事業發展運行機制和管理體制改革,改革城鄉二元分割的管理體制,逐步建立和健全城鄉一體化的公共服務體系和社會管理體制。逐步建立以政府投入為主體、來源渠道多元化的農村社會事業投入機制。
從近期看,應針對當前稅費體制改革后農村社會事業發展出現的具體問題,盡快采取如下政策措施:明確各級政府承擔社會事業發展的支出責任,規范財政轉移支付制度。明確轉移支付資金支出用途,提出明確任務要求,避免過多的資金用于養機構和養人,提高轉移支付資金的效益。
要加大農村社會事業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加強農村衛生服務體系建設,扎實推進“西部地區‘兩基’攻堅計劃”,實施“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工程”和“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工程”,推進“職業教育發展專項建設計劃”,繼續實施“農村中小學危房改造工程”。建立和完善社會救助制度,逐步擴大農村弱勢群體保護力度。注重農村社會事業內部自身改革,特別是鞏固和完善“以縣為主”的農村義務教育管理體制。加強社會事業單位人事制度改革步伐,優化專業人員隊伍結構,提高專業素質和管理水平。
盡快制定總體性的“農村社會事業發展指導性意見”研究提出促進農的社會事業發展和改革的政策意見,增強國家對農村社會事業工作的指導。
(作者單位:國家發改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