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日,《娛樂場所管理條例》開始施行。其中規定,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尤其是與文化主管部門、公安部門的工作人員有夫妻關系、直系血親關系、三代以內旁系血親關系以及近姻親關系的親屬,不得開辦娛樂場所,不得參與或者變相參與娛樂場所的經營活動,嚴重違犯者將撤職開除。作為我國首次就事業單位進人問題做出的專門規定,人事部2月9日發布實施的《事業單位公開招聘人員暫行規定》也有類似的回避條款。這似乎是近期陸續推出的不少法律規章的共同特點,就是對相關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的公開的制度約束。
與此同時,2月13日,中紀委書記吳官正在中紀委第六次全會上的工作報告透露,2004年12月~2005年11月,違反黨紀涉嫌犯罪被移送司法機關和由司法機關直接追究刑事責任的黨員共計1 51 77人,占黨員總數的o.20/N;給予黨紀處分115143人,占黨員總數的1.7‰,其中24188人被開除黨籍。一年內開除2萬多名黨員并且公開披露,可謂史無前例。
“縣官不如現管”,曾經是對于濫用職權官場腐敗的一種通俗描述。而對于懲處腐敗,過去我們更多地習慣于刮風下雨式的“運動反腐”,結果是“老鼠’’抓到了很多,甚或也抓到了不少“老虎”,但同時,也逃掉了不少,最后甚至出現了“貓鼠”的斗智游戲,從而加大了反腐成本。
治病不如防病。即興性的運動式反腐,不如事前明確告知可能存在或引發腐敗的禁區,在事后懲處與事前禁止上有機結合,從而更加有效防堵腐敗漏洞。腐敗往往是那些擁有更多沒有受限權力而有更多腐敗機會的“縣官”,通過鉆法律空子,或以身試法而制造出來的,因此對于官員特權的限制,實際上正是防治腐敗的第一道關。而通過公開明確的法律法規,則從更高層面和更大力度上的制度安排給予了有效的監督和警戒。可謂是“現管不如限官”。
應該說,“限官”本身并不是目的,而是更好地“為民”的手段。我們說要建設一個和諧社會,在執政層面上,一個重要的和諧因素就是“公仆”與“人民”之間的和諧,也就是公共服務與公眾需要之間的和諧。而“限官”不僅是“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的落實,更是憲法在現實中的具體體現。
一方面是對官員的限制和對違紀黨員的嚴懲,另一方面,我們看到,是國家對公民百姓公平權益的更多尊重。2006年中央國家公務員招考首次放開戶籍限制,為全國范圍內符合條件的人員提供了平等的報考機會。在春節長假后的第一個星期里,溫家寶總理在緊張繁忙的日程中就專門安排了四次座談會,邀請社會各界代表到中南海座談,征求對《政府工作報告(征求意見稿)》和“十一五”規劃綱要草案(征求意見稿)的意見。溫總理的一句“中南海的大門是面向廣大群眾的”,恰似春風化雨,引起了全國各地強烈的積極反響。
一年之計在于春,3月是全國兩會召開的時間,而今年的兩會更為特別。可以預見,作為行使參政議政和民主監督職能的最重要的機構,因為兩會的召開,順民心、合民意、聚民智、解民憂、謀民惠的限官為民政策,將會越來越多,“人民選舉好公仆,公仆服務好人民”的官民關系將會更加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