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2月11日,中國將按照加入WTO規則,兌現金融業對外開放的承諾,那么,全面開放金融業后,對中國的金融生態將會產生怎樣的影響呢?而我們又將如何面對?
《小康》:金融業的開放,對我國金融生態會產生哪些不利的影響?
劉煜輝:WTO開放之后,外資銀行包括外資機構將可以不受限制地在中國開展人民幣業務。同國內銀行相比,外資銀行在銀行技術、管理理念。風險意識等一系列的軟、硬設施方面都有無可比擬的優勢。更重要的是,國外的金融機構采取的是完全市場化的操作,不受行政命令的干預和羈絆,不受我國廣泛存在的不良金融生態的影響,可以按照自己的產業化的方式來運作,因此效率較高,競爭力更強。他們提供的服務會更多地以客戶為中心,更容易贏得客戶。而我們國有壟斷的金融業,主要是銀行業,將面臨很大的壓力。如果我國銀行自身的改革和金融生態、體制環境跟不上的話,我國的金融機構,特別是銀行等,就會陷入一個比較尷尬的境地。
《小康》:那么,有利的影響會表現在哪些方面呢?
劉煜輝:是的,有利與不利是一個硬幣的兩面。一方面.外資金融企業帶來挑戰和考驗;另一方面則是一種鞭策。如果我們的金融生態不能為國內金融業發展提供良好的環境,跟不上國際局勢,那么,國家對金融的控制將逐步喪失。嚴峻的現實迫使中國的金融生態必須改善,從這個意義上來說,WTO是中國金融生態的一味“藥引”,它的到來刺激了改革的進度。
我國原有的銀行業是在政府的主導下建立起來的,是被政府壟斷了的產業,整個銀行業的運作無法擺脫各級政府的行政干預。中國金融業的問題,不僅是銀行自身經營管理水平的問題,更大的是國家內控的問題,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國內金融業生態,取決于整個金融業的體制環境。現在,WTO的過度期即將結束,金融生態環境的改善顯得越來越迫切。而這種改革是一個長期的、系統性的工程,無法一蹴而就。這樣,金融環境改善的長期性和入世的迫切性就構成了一對矛盾。
《小康》:針對這種影響,怎樣才能減少不利的一面,發揮出更多有利的一面,也就是銳應該如何應對或化解這種矛盾?
劉煜輝:為了使中國金融業在WTO開放后少交“學費”,政府長期以來已經進行了許多工作,例如,進行體制改革,讓政府職能轉型,改變政府主導資源配置的經濟發展模式,使政府減少乃至退出對金融體系的干預。中國的金融生態面臨一個主動改革還是被動改革的問題。主動改革就需要從整個經濟運行的制度體制方面入手進行改革,而不局限于銀行內部的風險。技術。管理等方面的改革。只有為國內金融業盡可能地營造良好的生態環境,國內金融業的效率才能得到實質性的提升,才能從容面對國際金融業的挑戰。即使我們引進國外先進的管理技術、科學的經營理念,這些良好的企業文化也必須要在一定的體制條件下才能發揮作用。改善金融生態的工作開始得越早,進行得越快,那么我們在完全開放金融市場時.國內銀行業經受的:中擊就越小,付出的代價就越少。同時,我們從引進外資中所獲得的正面效益就越明顯。反之,如果國內金融生態環境的改善繼續滯后,或是在推進中受到阻礙,那么外資的進入就意味著威脅大于機遇。
黨中央和政府已經充分意識到了金融生態環境問題的重要性和長期性,“十六”屆五中全會以后,提出了科學發展觀,大力推進政府職能的改革。現在政府職能轉型已經寫入了“十一五”總體規劃,在“十一五”期間,將逐步形成主要以市場來配置資源的經濟發展模式,我國的金融生態環境將會得到很大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