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在經濟全球化繼續深入發展的同時,區域經濟一體化加速發展。以自由貿易區為主要形式的各種區域貿易安排不斷涌現。截至2005年底,向WTO通報的各種區域貿易安排已達336個,其中80%是在近10年簽署的。WTO專家估計,世界貿易有50%以上在各區域經濟集團內部發生,以區域貿易安排所提供的優惠條件進行的。
中國在積極參與WTO多邊貿易體制的同時,商談自貿區工作也取得了良好的開局。迄今,中國商談的自貿區已達9個,涉及27個國家和地區,涵蓋中國對外貿易總額1/4。
2005年,中國在商談自貿區方面取得了新的成果:
中國—東盟自貿區:全面啟動
2005年7月20日,《中國一東盟全面經濟合作框架協議貨物貿易協議》開始全面實施。根據協議,到2010年,中國與東盟6個老成員(文萊、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和泰國)將把絕大多數進口產品的關稅降到零;到2015年,東盟4個新成員(柬埔寨、老撾、緬甸和越南)把絕大多數進口產品的關稅降到零。協議涉及的降稅產品共達7000多種,其中,中國2005年降稅的產品就達3408種。與此同時,中國—東盟服務貿易和投資談判繼續進行,并取得了積極進展。協議的實施,促進了中國和東盟雙邊貿易的發展,2005年達到1303.7億美元,其中中國從東盟進口750億美元,增長19.1%;向東盟出口553.7億美元,增長29.1%。
中國-東盟自貿區建設進程的全面啟動,標志著中國與東盟全面合作伙伴關系的發展跨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到2010年,這一目前涵蓋18.5億人口、2萬億美元國內生產總值、2.3萬億美元貿易總額的自貿區將基本建成,它不僅將促進中國與東盟國家的經濟發展,而且也將對亞洲乃至世界經濟的發展產生積極的推動作用。
中國-智利自貿區:簽署協定
2005年11月18日,中智兩國在韓國釜山簽署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智利共和國政府自由貿易協定》。胡錦濤主席和智利總統拉戈斯共同出席了簽字儀式。中智自貿協定是繼《中國-東盟全面經濟合作框架協議貨物貿易協議》之后中國對外簽署的第二個自貿協定,也是中國與拉美國家的第一個自貿安排,將對中智和中拉經貿關系產生積極影響。
根據協定,中智兩國將從2006年下半年全面啟動貨物貿易的關稅減讓進程。占中國稅目總數97.2%的7336種產品和占智利稅目總數98.1%的7750種產品將于10年內分階段取消關稅。其中,中國4753種產品將在協議生效后兩年內降為零關稅;智利5891種產品將在2006年降為零關稅。雙方立即降為零關稅的產品主要包括:化工品、紡織品和服裝、農產品、機電產品、車輛及零件等。此外,兩國還將在經濟、中小企業、文化、教育、科技、環保、勞動和社會保障、知識產權、投資促進、礦產、工業等領域進一步開展合作。
中國—巴基斯坦自貿區:簽署早期收獲協議
2005年4月,溫家寶總理訪問巴基斯坦期間,與巴基斯坦總理阿齊茲共同宣布啟動中巴自貿區談判,并簽署了《中巴自貿協定早期收獲協議》。
協議規定,從2006年1月1日起,中國將向原產于巴基斯坦的769個8位稅目產品提供零關稅待遇,主要涉及蔬菜、水果、石科、棉坯布和混紡布等產品。同時,中國可享受巴方提供的486個8位稅目產品的零關稅待遇,主要涉及蔬菜、水果、石料、紡織機械和有機化工品。上述產品的關稅將在2年內分3次,到2008年1月1日全部降為零。除零關稅產品外,中國將對原產于巴基斯坦的1671個8位稅目產品實施優惠關稅,平均優惠幅度27%;巴方將對原產于中國的575項6位稅目產品實施優惠關稅,平均優惠幅度22%。
2005年,中央人民政府與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分別簽署《<更緊密經貿關系安排>補充協議二》。確定自2006年1月1日起,內地對原產于港澳的貨物全面實行零關稅,內地在10個服務領域進一步放寬對港澳的市場準入條件。
中國與海灣合作委員會6國(沙特阿拉伯、阿聯酋、科威特、阿曼、卡塔爾和巴林)舉行了兩輪自貿區談判,就貨物貿易降稅模式、原產地規則等關鍵問題達成一致。與新西蘭舉行五輪談判,與澳大利亞的談判也正在進行中。
我們相信,在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快速發展的今天,自貿區將與多邊貿易體制一起,成為推動世界貿易自由化和便利化的重要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