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陳偉
1月25日,中國國家統計局公布2005年中國國民生產總值(GDP)實際增長率為9.4%,實現了連續4年9%以上的高增長率。這標志著中國在6年內經濟規模成倍增長,擺脫通貨膨脹的困擾,成為世界第五大經濟國。但我們必須注意到,以投資和出口為主導的高增長必然出現生產設備過剩、貿易摩擦多發等弊端。為此,中國政府急需設計出面向調整產業結構、力求擴大內需的“轉換發展模式”。
“豐收貧乏”的困境
1月16日,胡錦濤主席在視察福建省信息技術(IT)企業時,多次強調“為了中國經濟的持續發展,轉換經濟成長方式是重要而緊迫的戰略任務?!彼甘酒髽I,要致力于節約能源、重視環境保護、培養具有創造力的人才和技術,努力構造高新技術產業。
過量生產必然導致低價出口,實踐證明,這種傳統的成長方式已經走到盡頭。貿易摩擦不僅在歐美發達國家,在發展中國家也呈現擴大的趨勢。部分發展中國家已經陷入了過渡投資、生產設備供給過剩、企業收益惡化的“豐收貧乏”境地。
警惕通貨膨脹
國家統計局李德水局長指出“生產能力是應當重視的深刻問題”。據《北京青年報》報道,國內上市的中國企業中,約一半都是赤字經營。這些企業主要為IT類、零售業、石油化工等。
中國改革基金會國民經濟研究所樊綱所長警告“生產能力過剩,導致很多企業投資欲望低下,需求減少,2006年下半年有通貨膨脹的危險。”
因此,中國政府應將依靠投資和出口的經濟增長方式向以國內消費為主導轉換。毋庸置疑,中國GDP大幅上升,與服務業和第三產業的成長有著千絲萬縷的關聯。
發掘農村潛力
目前,中國農村潛在的勞動力超過?億人,要想維持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合理利用這部分勞動力是最緊要的課題。
城市和農村的貧富差距擴大。2005年國民收入增長當中,城市人口占到9.6%,農民6.2%。政府對農村公共投資額增加、農業稅的廢除以及城市最低生活保證金的提高,不僅有利于解決社會動亂問題,而且只有讓農民和農村分享到經濟發展的果實,才能擴大消費。
這樣,中國才能避免陷入“經濟過熱—生產過?!ㄘ浥蛎洝钡膼盒匝h。
因為土地、資源、利率作為生產的基礎部分,政府可以輕而易舉地管制,市場經濟的調節職能就無法充分發揮出來。比如,統一管理石油價格,必然導致資源浪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