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狼入室”何所懼
中國銀行業對外開放正處于關鍵時期,如果受迫于保護主義輿論,采取內斂化的對外開放政策,那么對外開放水平將逐漸下降,所取得的對外開放成果也將逐步消失殆盡。
中國銀監會成立后,高度重視中資商業銀行的改革與發展,積極采取措施,制定標準,把引進境外戰略投資者作為改善商業銀行公司治理結構,提升核心競爭力的重大舉措,并取得了明顯成效。
境外戰略投資者八股中資商業銀行的主要戰略目標是:利用中資商業銀行所擁有的服務網絡和客戶群優勢,在中國金融市場拓展其業務,并逐步將在華業務納入其全球化的戰略發展軌道。
雖然這與中資商業銀行的目標不同,但二者具有不同的稟賦,中資機構是典型的勞動密集型行業,具有勞動力集聚優勢,境外戰略投資者是典型的資金技術密集型行業,具有資金技術集聚優勢,雙方戰略合作的基礎就是這種優劣勢的互補關系,這種關系也是維系雙方長期戰略合作、促進雙方目標順利實現的紐帶。
從經濟價值論角度分析,中、外資雙方的目標實現程度與引資銀行的市場價值變動呈現正相關關系,即引資銀行的市場價值上升,表現為引資銀行核心競爭力的提升和外資機構在中國市場份額的擴大。因此,中、外資雙方的目標價值曲線也呈現正相關關系,在雙方理性經濟行為的假設前提下,雙方目標的實現路徑是趨同的,即二者目標是相互促進、相輔相成的關系。
通過上述理論闡釋,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引進境外戰略投資者,在其實現戰略目標的進程中,必將助推引資銀行穩定、持續、協調、健康發展。
總之,引進境外戰略投資者是中國金融業順應經濟全球化和金融自由化的時代潮流,是加快與國際接軌進程、積極參與國際競爭的重大而富有成效的舉措。通過引進境外戰略投資者,逐步引進國際銀行業先進的經營管理理念、機制、技術及手段,完善中國銀行業公司治理結構,并以此催化中國商業銀行以國際先進銀行為標桿,內外兼修,不斷提升核心競爭力,努力打造現代商業銀行新架構。
四大原則防“狼”有道
引進境外戰略投資者可以分為選擇合格境外戰略投資者、注入外資和戰略合作等三個主要階段,其中涉及了境外戰略投資者的區劃與選擇、中資商業銀行資產評估與出售、注資后境外戰略投資者對中國金融市場的控制力及與中資機構的磨合等四個原則問題。
原則一:境外戰略投資者的區劃與選擇
八股中資商業銀行的境外戰略投資者,指通過長期持有中資商業銀行的股權,以資本為紐帶,與中資商業銀行在管理、業務、人員、信息等諸多方面進行深層次的長期戰略合作的投資者。隨著金融自由化和經濟一體化的迅速發展,戰略投資者已由資本市場外延到貨幣市場乃至整個金融市場。
境外戰略投資者的持股目的主要可分為以下三類:一是謀求對中國銀行業的控制,以獲得高額的壟斷利潤和對國家經濟影響力的主導權;二是最大限度地搶占金融市場份額,以攫取最大利潤;三是拓展自身業務領域和盈利空間。境外戰略投資者的具體形式主要有以下五種:一是像渣打銀行為代表的商業銀行;二是像匯豐、花旗為代表的綜合銀行;三是像安聯為代表的銀行保險公司;四是專業性金融公司;五是私人股權投資公司。
中資商業銀行選擇境外戰略投資者的標準應從中國國情出發,應將境外戰略投資者的資產規模、資本充足水平、盈利能力、金融業務發展、長期信用等級、內控水平、母國的經濟金融狀況等作為首要考核指標,而后再總結分析自身經營發展優劣勢的基礎上,結合長期發展的戰略目標做出適當選擇。具體而言,中資商業銀行選擇的境外戰略投資者應至少具備以下兩項條件:一是資本雄厚、管理先進、注重長遠利益,具有優秀的國際聲譽、良好的資本充足率、良好的外部融資能力的知名金融機構;二是具有中資商業銀行不具備的競爭優勢,通過戰略合作,進行專業化分工,實現優勢互補,使中資銀行朝著減少交易費用的方向演進。
原則二:規范評估與出售
在引資工作中,對中資商業銀行資的評估通常是由中資商業銀行和境外戰略投資者共同委托國際知名的會計師事務所進行審計評估。審計評估的標準與程序是嚴格按照國際會計準則和慣例直行的,即按照《金融工具披露和列報》(IAS32)、《金融工具確認和計量》(IAS39)等國際會計準則,對中資商業銀行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進行評估并據以調整賬面價值。
在資產出售價格方面,中、外資雙方通過市場比照,經過多輪談判,確定雙方都能接受的市凈值來計算中資商業銀行的市場價值,并以此確定外資的八股價格。從資產評估、出售的標準及程序看,較為充分地體現了客觀、公正、透明的原則,應不存在異議。之所以產生“國有資產賤賣”的輿論起因在于境外戰略投資者八股的價格低于注資后首次上市發行價(IPO),并由此引發一部分社會公眾對“外資通過拋售股份獲取巨額價差,使投資行為異化為投機行為”的擔心。以剛剛在香港上市的建行為例,其IPO價為2.35港元每股,相當于其市凈值的1.96倍,而美洲銀行、新加坡淡馬錫兩家戰略投資者入股的價格不到市凈率的7.2倍。
為警惕境外戰略投資者的短期行為,中、外資雙方在戰略合作協議中,通過相關的承諾或約束性條款,規定外資持股的最低期限;同時,銀行業監管部門在審批境外戰略投資者的準入工作中,對其持股的最低期限也有相關要求,這些措施大大地減少了境外戰略投資者異化為投機者的可能性。
原則三:完善制度,抵御風險
對境外戰略投資者八股中資商業銀行的行為進行具體分析,我們認為,外資的注入不會對中國金融安全產生質的影響,原因在于:第一,外資進入不涉及金融安全宏觀層面因素,其行為主要集中在單個銀行機構的微觀層面;第二,外資的注入提升了銀行機構的資本充足水平,降低了不良資產比例,優化了公司治理結構,完善了風險內控機制,從整體上提升了銀行的核心競爭力,大大降低了單個銀行非系統性風險的暴露程度;第三,按照中國銀監會有關規定,單一國外戰略投資者八股國內銀行比例最高不超過20%,所有境外戰略投資者八股比例上限為25%,這在制度上確保了國有資產在銀行資產仍占有絕對優勢,對銀行業發展起著主導作用,這種優勢不僅體現在量上,更體現在通過引資在技術構成、資本增值和市場競爭力等方面取得質的提高;第四,由于同質銀行具有相類似的客戶群和業務領域,如果一家境外戰略投資者入股的同質銀行太多,在逐利目標驅使下,有可能形成同質銀行間的無序競爭并逐步發展為市場壟斷,致使金融市場效率大大下降。日前,中國銀監會明確規定“一家境外戰略投資者入股的同質銀行不能超過兩家”。確保了市場競爭的公平、公正基礎不受侵蝕。
原則四:磨合,不可或缺
外資的注入只是完成了與中資商業銀行的資本結合,中、外資雙方在文化背景、思想觀念、行為方式等方面存在著較大差異,這決定了雙方從資本結合到理念融合再到戰略發展合力的形成是一段漸進的過程,甚至是一段艱難的歷程。
為此,雙方應加強溝通協調,以開放務實的態度處理可能出現的問題和矛盾,努力縮短雙方的磨合期,盡快實現從資本的結合到文化的融合再到戰略發展合力的形成。在磨合過程中,中資商業銀行要特別處理好引資、消化、吸收和自主創新的關系問題。引資的目的不僅僅是彌補資本金不足,更為重要的是引進境外金融機構先進的管理思想、管理技術和管理經驗。
此外,我們應當在學習吸收國外先進管理方法和產品的同時,將其予以本土化,形成具有本土特色的經營發展新模式,在保持固有的優勢項目的基礎上,不斷挖掘自身的技術創新潛力,最終實現“后發展的趕超效應”。
“以狼為師”好處多
提升資本充足水平,強化資本約束資本充足水平是衡量銀行抵御風險與維護社會公眾信心能力的一項主要指標。從理論上講,資本補充渠道主要有內源途徑和外源途徑,內源途徑主要是通過未分配利潤轉增資本,外源途徑主要是通過發行股票與次級金融債券及外部注資來補充資本。
就目前中國商業銀行現狀而言,未分配利潤轉增資本的能力非常有限,境外戰略投資者的注資就是補充銀行資本金最直接、最見效的方式,使銀行迅速提升資本充足率,有效緩解了資產快速增長與資本增補緩慢的矛盾。
境外戰略投資者注資后,帶來了國際先進的經濟資本(EconomicCapital)概念,并幫助引資銀行建立健全經濟資本管理體系。所謂經濟資本是指在一個給定的水平下,用來吸收或緩沖所有風險帶來的非預期損失的資本,它是一個管理參數,是現代商業銀行根據經營管理需要,分配到各個業務部門和分支機構的一定比例的虛擬資本金。
經濟資本管理體系由經濟資本管理戰略目標、經濟資本計量、經濟資本配置、內部績效考核、經濟資本信息化管理等主要部分組成。通過它,可以使銀行站在科學發展觀高度,進一步強化資本對風險資產的約束,促進業務結構和資產結構的戰略調整,確保速度、質量、效益的協調發展,并逐步將經營管理模式由粗放式、外延式轉變為集約式、內涵式。提升經營管理水平
境外戰略投資者注資后,帶來了先進的經營管理理念,有力地促進了中國傳統經營管理理念的轉變。
具體而言:在發展理念上,由“重規模輕質量、重發展輕管理、重短期目標輕長遠規劃”的粗放型發展理念轉變為“速度、質量、效益協調可持續發展”的集約型發展理念;在營銷理念上,由“把客戶看作產品的最終使用者”的傳統營銷理念轉變為“把客戶看作是有著多重利益關系、多重需求、存在潛在價值的人”關系營銷;在創新理念方面,由“被動創新,只重視業務創新”的理念轉變為“主動創新,以業務創新為主體,以制度創新為保障,以工具創新為載體”的理念在風險理念上,由傳統的靜態風險管理理念轉變為動態的全方位的風險管理理念;在人才理念上,由“只重視人才使用與考核”的傳統理念轉變為“建立人才培訓、配置、使用、評價等四位一體的人力資源管理體系,重視人力資源的心理及智能開發”的現代化人才管理理念。新的經營管理理念體系建立后,銀行從業人員自覺將這些理念納入自身的思想意識中,并將其作為自身的行為準則,付諸實施,形成提升銀行經營與管理水平的合力。
形成有效的權力制衡機制
銀行公司治理結構是現代金融企業管理制度的核心,是銀行內部權力機構設置、運行及相互聯系制約的機制。當前,中資商業銀行雖已初步建立了股東大會、董事會(理事會)、監事會和高級管理層四位一體的公司治理基本架構。但從公司治理結構運行情況來看,在董事會、監事會、高級經營管理層方面存有明顯缺陷。
境外戰略投資者注資后,為實現自身的戰略目標和維護切身的權益,會派人員分別進入銀行董事會和高級管理層,積極幫助中資商業銀行按照“三會分設、三權分開、有效制約、協調發展”的原則,規范和完善董事會、監事會成員構成和各下設委員會的機構設置和職責,如董事會應下設風險管理委員會、關聯交易審查委員會、審計委員會、提名委員會和薪酬委員會等專門委員會;完善獨立董事制度和外部監事制度,優化董事會和監事會成員構成,不斷提升董事會、監事會履行職責的專業化水平;完善對高級管理層的激勵約束制度等;最終建立健全股東大會、董事會、監事會、高級管理層為主體的現代金融企業基本組織框架,形成科學、高效的決策、執行和監督機制,確保各方獨立運作、有效制衡、切實發揮作用。
有效抵御風險
境外戰略投資者注資后,會向中資商業銀行派駐具有豐富風險管理實踐經驗的專業人員,為中資商業銀行帶來先進的風險管理理念、技術、方法,能夠有力地促進中資商業銀行風險管理體系的再造、風險管理方法的改進和風險管理文化的形成。
在風險管理體系方面,能夠促進銀行建立健全以信用風險、市場風險、操作風險為主體的全面化、集約化、垂直化的風險管理體系。
在風險管理方法方面,促使銀行按照《巴塞爾新資本協議》要求,開發適合本行經營發展實際需要的信用風險內部評級模型,并逐步實現由初級法向高級法的過渡。
在風險管理文化方面,外方派駐的風險管理專業人員管理和控制風險的言行產生了強力的示范作用,使銀行內部逐步形成良好的全員風險管理文化,它引導全行員工樹立對風險管理的認同感,使風險意識突破傳統的部門界限真正融入全行各個部門、每位員工的行為規范和工作習慣之中。
拓展盈利空間
較國際銀行業相比,中國金融創新能力較低,主要體現為:吸納性創新多、原生性創新少;創新手段單一,重數量、輕質量;負債類業務創新多、資產類業務創新少等特點。究其根源,在于銀行內部尚未形成創新的內生機制,即創新往往依靠外部力量推動,而內在創新動力明顯不足。
境外戰略投資者進入后,其自身具備的高水準創新能力和由此引發的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態勢使中資商業銀行從內、外兩個方面感到了經營發展的巨大壓力,產生強烈的創新沖動,并由此逐步形成創新的內生機制,走上一條以金融制度創新為龍頭、金融工具創新和金融技術創新為兩翼、金融市場創新為依托、全面推行金融業務創新的發展路徑。隨著諸多引資銀行步入金融創新的科學發展軌道,這也在一定程度上推進了中國金融深化的進程。
境外戰略投資者具有豐富的金融產品營銷與風險管理經驗,特別是在金融創新產品方面。中資商業銀行可充分借助這一優勢,加快對商業銀行傳統業務的升級改造,積極同境外戰略投資者在個人理財、電子銀行、資產證券化、金融衍生業務、離岸金融業務、投資銀行業務等創新業務領域開展多層面的深度合作,在拓展盈利空間、提升盈利水平的同時,借鑒吸收國際銀行業對金融創新業務的營銷流程與風險管理模式。
培養國際化的銀行從業人員
金融業的技術含量、知識含量都非常高,是典型的知識經濟行業,然而當前中國銀行業中絕大多數從業人員只擅長傳統銀行業務,對零售銀行業務、資產管理業務、基金業務、保險業務、投資銀行業務、衍生交易業務等現代銀行業務,缺乏足夠的專業知識和經驗積累,難以適應經營轉型和綜合化發展需要。
境外戰略投資者注資后,將派一批具有深厚專業知識、良好從業背景和豐富實踐經驗的復合型高級專業人才和高級管理人才進入中資商業銀行的管理層,這在一定程度上填補了商業銀行復合型人才供給缺口。與此同時,中資商業銀行可充分利用境外戰略投資者強大的培訓力量,有計劃地定期分批選派一些管理人才和優秀員工到境外學習先進的技術、管理經驗,提高專業化水平,逐步培養一支具有國際水準的銀行從業人員隊伍。
加快與國際接軌的步伐,推進經營發展的國際化進程
銀行經營國際化是指銀行跨越國界在國外設立分支機構從事經營活動,是經濟全球化、一體化的內在要求和必然結果。中國銀行業國際化進程尚處于起步階段,還缺乏成熟、全面的國際金融業務運行經驗。
境外戰略投資者大多是歷史悠久、實力雄厚、享有較高國際聲譽的大銀行,注資中資商業銀行后,能提高引資銀行的國際評級,這為提升境外上市的JPO(首次公開發行價)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此外,境外戰略投資者一般都具有在國際資本市場融資的成功經驗,這也有助于中資商業銀行在境外資本市場順利融資。
通過境外戰略投資者,中資商業銀行可以及時了解國際金融市場的信息、計劃進入的國家和地區的經濟發展狀況、金融管制條件和市場準入規則、國際銀行業的經營原則和金融產品運行慣例,并據此選擇切合中國實際的國際化經營區域和適應銀行業的經營管理水平和風險控制能力的國際化經營產品。
編者后記
與狼共舞,當然要冒著被狼吃掉的
中國經濟近年來的高速發展,世人有目共睹。但中國的金融業未能充分發揮自身應有的作用也是不爭的事實。以狼為師,會給中國銀行業帶來從弱變強的契機。每次尋找戰略投資者,都離不開一個“群魔共舞”的“選美”過程。在有狼爭搶的前提下制定的戰略投資價格,應該是個相對公平的市場價位。何況戰略投資者不僅鎖定3年不能套現,還有責任提供技術和管理,價格上比流通股投資者得到一點優惠也是理所當然的。
與海外股東的合作能否結出碩果,關鍵在于外國投資者究竟能夠發揮多大的作用。如果本著引入先進理念的方式引入外資,但接下來把他們作為吸引普通投資者的“花瓶”,還是按照老一套的辦法來干,這無疑是舍本逐末。因為中國銀行目前最缺乏的是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理念。關鍵在于中方究竟能否虛心聽取外方建議,以及外方是否協助中方推動中方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