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要想獲得長足發展,其中一個最重要的因素就是人才,人才是企業的寶貴財富。因此,無論是小型的民營企業,還是大型國有企業,都千方百計地挖掘人才、發現人才、獲得人才,這就不可避免地形成人才的流動,“跳槽”也成了一個“時髦”的名詞。
誠然,人才的合理流動是社會經濟發展的一個顯著標志,但是,人才的不當流動,也為企業和社會帶來了諸如專利技術、商業秘密流失等嚴重侵害自主知識產權的問題。下面是本人在執業過程中遇到的一起因職工跳槽而引發的計算機軟件侵權案,現簡要加以分析,以期對企業應如何保護自我知識產權及員工“跳槽”后如何正確行事起到一定借鑒作用。
原告某公司訴稱王某曾任原告開發部經理,主管軟件開發。在原告處工作期間,王某先后參與主持開發了A、B兩套系統軟件。2003年7月,王某突然辭職,并于2004年3月,自己成立了一家公司。2005年6月8日,王某以自己公司的名義向一原告客戶人員展示了原告的B系統軟件,意在吸引原告的客戶與其成交。而當時所展示的B系統軟件,是王某離職時從原告處擅自取出的。王某的行為破壞了原告與其客戶成交的機會,侵犯了原告的軟件著作權和商業秘密。被告辯稱;他在進原告公司前就已經擁有A、B軟件系統項目技術,并在進原告公司時提交了三份材料(即系統功能流程圖——數據流圖、系統數據結構圖、系統功能菜單圖)。因此,他是A、B系統軟件著作權的共有人之一,他的行為不構成侵權。
法院審理認為:計算機軟件的著作權屬于軟件開發者。A、B系統軟件是由原告針對明確的開發目標,投入資金、提供設備、實際組織,包括被告在內的10余名開發人員分工合作完成的,并以原告的名義向外承擔責任,故原告系軟件的實際開發者和著作權人。被告在原告處任職期間,按照原告的分工,負責該軟件的需求分析和系統設計工作,并按月從原告中領取工資和獎金等勞動報酬。因此,雖然被告在軟件開發中起了重要的作用,但仍屬于執行原告的指定任務,是一種職務行為,不享有該軟件的著作權。2005年12月,某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對本案判決:被告王某停止對原告著作權的侵害,以書面形式向原告賠禮道歉,賠償原告經濟損失10萬元,并負責本案全部訴訟費用。
本案中涉及的主要問題是誰依法享有A、B系統軟件著作權。我們看法律是如何規定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第十一條規定:“著作權屬于作者;由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主持,代表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意志創作,并由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承擔責任的作品,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視為作者。”《計算機軟件保護條例》第十三條規定:“自然人在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中任職期間所開發的軟件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該軟件著作權由該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享有,該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可以對開發軟件的自然人進行獎勵:(一)針對本職工作中明確指定的開發目標所開發的軟件;(二)開發的軟件是從事本職工作活動所預見的結果或者自然的結果;(三)主要使用了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資金、專用設備、未公開的專門信息等物質技術條件所開發并由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承擔責任的軟件。”從以上法律規定不難看出:原告才是A、B兩套系統軟件合法的著作權人,法院的判決合理、合法。
通過本案我們可以得到如下的啟示:企業要具有對自我知識產權保護的意識,加強對自我知識產權的管理和監控,及時發現侵權行為的發生;在發現有侵害企業知識產權的行為時應當及時向法院提起申訴,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應當加強和完善對技術成果研究開發的檔案管理和人員管理,確保在維護自我知識產權過程中可以及時有效地舉出相應的證據;企業員工在“跳槽”過程中應注意約束自己的行為,尤其要注意保守原單位的技術資料、客戶資源等商業秘密,否則就會受到法律的制裁。
(作者單位:北京市首信律師事務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