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韓國經濟網站 翻譯:歐陽小璇
1997金融危機發生之前,韓國的平均經濟增長速度在1987-1996年連續10年間保持了8%以上的強勁增長勢頭。然而,看似平靜和諧的經濟運行表層并未掩蓋住其結構層上的深層次矛盾,企業高負債率,低效率資源分配,巨額國際短期貸款,金融機構本身結構不合理、呆壞賬纏身,一切潛在危機終于在東南亞毗鄰國家的金融危機激發下引爆,釀成了1998年國內嚴重的金融危機和經濟衰退。1998年以后,政府著手對本國宏觀經濟結構進行調整,奉行穩中求勝,取得了不錯的發展性成果。消費與就業方面,通貨膨脹率在經過了1998年全年7%以上(最高到9.3%左右)陣痛之后,于1999年跌至谷底,之后攀升回穩,基本保持在年均5%以下;社會失業率逐年下降,股票價格回升;國際方面,從1998年開始扭轉了國際貿易逆差局面,FX儲備也從1997年的40億美元激增至2004年的2000億美元,躍升世界排名第四;公司組織方面,平均負債率從1997年的425%降至114%,收入則從1998年的50%升至370%。
不過,由快轉穩的轉型期韓國經濟在取得發展的同時,也面臨著不少市場挑戰。首先是發展速度的問題,經濟增長收獲了穩定,卻喪失了速度,從2003年開始國民經濟增速放緩,至2005年1月一度低至2.73%,之后觸底反彈,有回暖跡象;外部的國際競爭也日趨激烈,最值得注意的有兩個方面:一是快速推進的全球化進程削弱了國家比較優勢,加劇了競爭;二是中國的發展引人注目,兩國的貿易和交往不僅對國內經濟造成重要影響,并且中國正在日益成長為韓國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對手。另外,國內貧富差距的加大和人口老齡化加劇也是需要關注的兩大問題。
近期,國內經濟發展在以下幾個方面顯得不甚安定。一是在不動產持有和購買不動產引起的負債方面有過熱趨勢,居民個人消費已連續3年低于穩定標準;二是大規模的機構結構調整引起了投資負增長,企業投資總量萎縮;三是擴張式的財政和貨幣政策增加了社會負擔,延緩了經濟發展進程(經濟增速放緩幾乎和新貨幣政策同時出現);四是從國外輸入的勞動力數量逐年遞增,且其增速難以控制,而國內的勞動力平均工作時間卻在遞減。
無論怎樣,雖然現在韓國在經濟發展過程中面臨許多問題,但實體內部也有能夠支撐其長期健康、良好運作的經濟力量。積淀深厚的RD經費將會通過更高生產力的達成支持經濟向前發展,真實GDP的指標數據觀察也預示了今年經濟的強勁發展潛力。
展望未來,和世界經濟的發展趨勢相符,韓國也要完成由輸出導向型向創新導向型經濟的轉變。科技發展、人力資本(非勞動力資本)和制度創新是未來經濟發展最重要的三大因素,而推動經濟發展的“引擎”式行業也將聚焦到服務業、SME和風險投資業、高科技行業(IT、BT、CT等)、在東南亞的金融與物流業,以及FDI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