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瑞銀華寶于2003年7月9日第一次下單買入了寶鋼股份、上港集箱、外運發展、中興通訊這4只股票,標志著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制度正式進入中國證券市場。
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QualifideForeign lnstitutionallnvestors)(以下簡稱QFII)制度,是中國政府實行的漸進式開放中國資本市場的一項重要舉措。2002年12月1日,中國證監會與中國人民銀行聯合頒布的《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境內證券投資管理暫行辦法》開始正式施行。之后,瑞銀華寶成為中國第一家QFII。根據中國證監會提供的數據,目前中國市場的QFII隊伍達已經達到34家;同時根據國家外匯管理局提供的數據,到2005年底,中國累計批準QFII的投資額度已經達到56.45億美元。(見統計表)
QFII進入中國證券市場的時間雖然不長,但是它們憑借其強大的資金背景、豐富的市場經驗以及獨特的投資策略,很快在市場中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全新的市場投資策略
1、大量投資封閉式基金
QFII很早就已經開始對封閉式基金逐步建倉。中國登記結算有限公司提供的數據顯示,2005年QFII對于封閉式基金一直在增倉。截至2005年6月底,QFII投資封閉式基金的份額就已經超過證券公司的持有份額,一躍成為封閉式基金的第三大投資主體。而去年全年,QFII托管賬戶中的封閉式基金市值增加額竟然超過6倍。同時,QFII對封閉式基金的投資理念也得到市場的認同。
從2006年開始,國內市場將陸續有基金興業、基金隆元等封閉式基金到期。2005年的相當長一段時間,很多封閉式基金都以凈值的4折、5折進行交易,這讓QFII看到了巨大的套利空間。
2、積極參與中國上市公司的股份制改革
2005年以來,QFII積極參與中國上市公司的股份制改革,以成熟的投資理念和獨到的投資策略獲得了可觀的收益,同時也在監管部門和上市公司當中博得了良好的聲譽。QFII積極投資股改公司的舉措,不但推動了上市公司治理結構的不斷完善,也有助于推動中國證券市場的改革和發展,顯示出其對實施方案后公司投資價值的認可。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QFII在股改過程中也成為了權證交易的大贏家。自2005年下半年G股股份制改革以來,權證成了QFII和本土機構共同追捧的對象。對于QFII來說,中國資本市場推出的這些創新產品,他們早已非常熟悉,經過在國際市場上多年的摸爬滾打,獲得了豐富的經驗。而本土的基金公司和其他機構,在對待諸如權證之類的新產品方面則相對比較缺少操作實踐,在投資策略和風險控制上也顯得稍遜一籌。
3、股票持倉量不斷增加
從中國登記結算有限責任公司獲取的數據來看,QFII在去年年底明顯增加了對A股的投資,在股改期間進行了“閃電式”的建倉,迅速持有了一些基金主力不斷拋出的大量優質籌碼。截至到2005年11月,QFII擁有的56只A股賬戶,52只持有A股,只有4只是空倉,空倉率約為7%,其中滬市28只A股賬戶全部持有股票,遠低于其他機構和自然人的空倉比例。
QFII從全球資產配置的角度出發,在中國A股落入合理估值區間以后,這些機構才考慮開始積極入市。尤其是自股權分置改革試點啟動以后,許多原先的基金重倉股競相大跌,周期性行業個股也遭遇前所未有的拋售,在眾多基金的拋售下不斷下跌。
深遠的市場影響
1、OFII運作機制和投資理念的優越性
從資金規模角度來講,QFII依靠不過400億美元左右的沉淀資金直接影響A股市場,無疑是不現實的。但是,QFII對中國股市產生了不可忽視的方向性影響。雖然QFII自有資金與客戶代理資金都在一個賬戶中運作,QFII本身未必都是完全獨立的投資主體,但是從眾多QFII明顯異于其他國內投資主體的運作機制和投資理念來看,卻具有很多值得總結的共同優越性。其中主要可以歸結為兩個方面:
第一,運作機制和投資理念方面的優越性。
由于本身具有很多私募基金的性質,QFII無論從管理費率、激勵機制,還是基金規模、考核指標方面,都具有國內機構投資者無可比擬的優勢。與此同時,這種運作機制的優越性,也直接決定了其投資理念的優越性。
然而,當前國內市場最主要的機構投資者仍是基金公司,其投資理念似乎與QFII如出一轍。但從實際運用而言,還存在相當大的不同。因此,贖回和年末基金的分紅壓力,迫使基金經理通過減持手中的股票來套取現金。
第二,全球資產配置和投資策略方面的優越性。
根據實行QFII制度的臺灣等地區和國家的情況來看,當地股市與國際股市的相關性有逐漸增強的趨勢。國際股市的波動直接影響QFII的投資行為和投資策略,其交易也受到國際股市的影響。
隨著中國金融服務貿易領域的開放,中國金融市場與全球金融市場的融合和互動將變得更加深入,中國金融市場資產價格的變化將更多地受國際金融市場變動的影響。
2、QFII對中國機構投資者培育的巨大作用
證券市場發展的趨勢是:機構投資者逐漸成為市場上的主體。歐美等西方發達國家證券市場機構投資者目前就已經明顯占據優勢地位。長期以來,中國證券市場散戶的比例占據絕對優勢,雖然也有封閉式基金、開放式基金、三類國有企業、社保基金等機構投資者。
證券市場投資機構主體的實力正在重新排序。由于市場長期下跌和A股市場估值標準缺失,保險機構投資者漸趨謹慎,可增加用于股票市場的資金也比較有限;證券公司綜合治理雖然初見成效、流動性壓力有所緩解,但資金匱乏的狀況仍然有待繼續改善。目前,QFII在國內沉淀資金量只有400億元左右人民幣,但已經開始影響本土機構投資者的定價權。
3、對QFII的政策鼓勵和監管
從政府方面,更多的政策鼓勵措施將相繼出臺。繼國務院批準第二批60億美元QFII投資額度之后,財政部和國稅總局在2006年2月中旬又發文,對QFII證券買賣業務取得的差價收入免征營業稅。據悉,管理層正在對3年前出臺的《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境內證券投資管理暫行辦法》進行修改和完善,擬議中的《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境內證券投資管理辦法》將進行多方面調整。
但是,這里需要指出的是:我們對于QFII可能造成的金融風險必須給予足夠的重視。QFII之所以在美國等成熟市場國家注重上市公司基本面分析,堅持長期投資,主要原因是這些國家法律監管十分健全和嚴格,迫使QFII不敢操縱市場。
第三,QFII為中國資本市場帶來的新機遇
QFII進入新興資本市場,曾經在中國臺灣地區和韓國等股市上屢次創造成功的案例。如今中國股市經過5年的熊市調整,投資者信心嚴重不足。
目前,中國股市將迎來又一次的重大變革,隨著上市公司全面股改的啟動和全流通時代的到來,整個市場的擴容壓力將會逐漸增大。在市場整體不景氣的狀態下,相對其他類型資金的謹慎來說,QFII的入市意愿卻相當強烈。作為具有全流通市場投資經驗的全球性專業機構。我們相信,QFII仍將以其優越的投資理念和投資策略在中國資本市場上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作者單位:中國工商銀行總行資產托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