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標強調,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教師始終是引導者和幫助者。“教師主導—學生主體”這種先進教育思想的實踐,優化了教學過程,提高了教學效果。可是當前有些老師只一味地強調“學生主體”,而忽視教師的主導作用,這樣,學生無目的地學習,學習效率低下,教學效果得不到提高,學生的主體地位也得不到真正的確立。筆者結合個人的教學實踐,就語文教師的主導作用,談幾點看法。
一、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葉圣陶先生說,教語文就是“幫助學生養成使用語文的良好習慣”。如果學生從小養成了學習語文的良好習慣,將來他就能在沒有任何強制因素的情況下,非常自覺地去讀書、寫作,從刷服務于社會。所以養成良好的語文習慣是學生具有聽、說、讀、寫四大能力的標志。語文教師要在指導學生掌握語文知識和學習方法的過程中,通過大量訓練,積極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
“聽”,要求動筆動腦,記住概要,把握重點,提出疑難,概括中心,發表看法;“說”,要求觀點明確,內容具體,發音清晰,態度自然,聲音洪亮,說普通話,感情充沛;“讀”,要求勤查字典詞典,鉆研“提要”,理清文章脈絡,把握文章重點,概括主題,提出疑難問題,自覺做好預習,完成課后練習;“寫”,要求仔細觀察,準備材料,言之有物,說實在話,條理清晰,字跡清楚,符合格式。
在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過程中,教師的躬親示范作用非常重要,因為“教育工作者全部工作就是為人師表”(葉圣陶)。教師想要培養學生什么樣的好習慣,教師自己首先就要具備這種良好的習慣。
二、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學習興趣是學習動機的最重要心理成分。學生對所學功課感興趣與否,會直接影響其思維的積極性。作為語文教師,教學中要千方百計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學習效果。
“眼睛是心靈的窗戶。”教師要善于通過學生的眼光來把握學生的情緒。學生的眼光明亮有神,表示他們專心致志,而且心領神會,學有所得;學生的眼光呆板凝滯,表示他們遇到疑難或阻頓,心有所忌;學生的眼光游移不定,多數表示他們思想開小差,心不專一。教師的教學藝術就是要因勢利導,因人而異,隨時注意學生的情緒、反應,及時調整教學內容、步驟節奏,甚至穿插一兩句必要的富有幽默感的語言,使學生興趣久盛不衰,思維始終處于積極活躍的狀態。
教師還可以通過設置懸念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一節課結束了,老師留下,兩個富于思考性的問題,或者設置一個“懸念”。問題、“懸念”設計得好,學生興趣就會延續到課外,迫不及待地主動去探索更廣闊的未知領域,大大地拓展思維空間。
三、指點學生有效的學習方法
首先;要教給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或比較、或分類、或想象、或假設,并使其學會在主動思維過程中不斷發展和完善。蘇霍姆林斯基說:“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去理解的東西,才能成為自己的東西,才是它真正掌握的東西。”教師通過各種各樣的方式使學生學會學習、學會思考。
其次,要教給學生掌握知識的基本方法。譬如不同的文體有不同的學習方法。學習小說尤其要注意人物、情節和環境的描寫,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時,就要有針對性地引導學生反復誦讀課文,了解故事梗概,分析人物所處的環境,通過故事情節,展示人物性格特點,歸納小說主題,從而潛移默化地教給學生以學習方法。
再次,要給學生以規律性的指點。譬如,認知過程中的先人為主規律。人的第一遍學習對后續學習有著非常大的影響,學生學習時要尤其強調第一遍就學對,否則,將會給錯誤造成先人為主的可乘之機,那么今后再想改正,就要付出幾倍乃至幾十倍的努力。所以,教師要十分注重教育和引導學生在學習新知識時,端正態度,爭取第一遍就學對學準。
四、引導學生質疑,鼓勵學生敢于發表不同的觀點
“思源于疑”,疑問是深入學習知識的起點,也是閃現智慧火花的開端。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為解決一個問題,所應用的知識是前人總結的,所需要的技能也是前人積累的,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有很深的模仿痕跡。而提出新的問題、新的可能性,卻需要批判性思維,需要有創造性,有想象力。引導學生敢于質疑、善于質疑,不僅是培養和提高語文自學能力所必需,而且是關系到培養下一代成為怎樣的人才的大計。
剛開始學生可能不善于質疑,以知道結果為滿足,或者怕問題提錯了難為情。這時老師就要善于抓住教材和學生的特點,對學生提出啟發性問題,引導他們去思考,熱情地鼓勵他們多問幾個“為什么”,追究“所以然”,即使有時會出現一些不應疑而疑的情況,教師也不應潑冷水,而要先肯定,然后引導其正確思維。有時教師也可能被問倒,應該為此高興,并向學生實事求是地說明情況,課后再研究解決。久而久之,學生便會養成實事求是、善于探究的良好習慣,成為不迷信課本和老師,有頭腦、善思考的人。
[作者單位:鎮江市中山中學]